她出身名門卻被後媽趕進青樓,遇上一風流公子後,竟變成民國女神
在近現代中國,「潘素」並不是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這在很大程度上或許應歸結於她處世的低調。
幾年前,有家媒體曾做過一個民國名媛排行榜,潘素赫然在列。有意思的是,她在眾多上榜者中,可能是唯一曾在少女時代乞食於青樓的名媛,卻又是結局最幸福、最圓滿的名媛。
20歲以前的潘素,經歷了人生中最慘痛的三件事:一是家境衰敗,二是痛失母愛,三是寄身青樓。
其實她的原名叫潘白琴,祖上是蘇州很有名望的豪紳,不過傳到她父親潘智合這一代,家道就急轉直下了。老潘只是正宗的紈絝子弟,整天遊手好閒、花天酒地,不坐吃山空才怪呢。攤上這麼個爹,潘白琴的名門生活並沒有持續多久,也沒有得到太多真正的父愛。
好在潘白琴還有個好媽媽,把自己的嫁妝都變賣了,讓女兒跟著當地名師學習棋琴書畫、詩詞歌賦。而小白琴在繪畫方面興趣尤為盎然,用功也最多,這為她日後在這方面的功成名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潘白琴13歲那年,最疼愛她的母親卻因病去世,這讓她無比悲凄。接下來,父親續娶,後媽真是傳說中那種兇悍惡毒的後媽,動不動就對她又打又罵。
真正的噩夢還在後頭,而且在潘白琴心頭留下來可能一生都揮之不去的陰影——後媽竟然為了「開源節流」,硬逼著豆蔻年華的潘白琴去妓院彈琵琶掙錢。
一個名門閨秀,竟淪落到這個地步,這是潘白琴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的。在那段暗無天日的歲月里,她經常從夢中哭醒。
但這一切的厄運,都因為一個男人的出現而成為過去式,她的人生迎來了大逆轉。
這個像及時雨般出現的男人名叫張伯駒,在當時的潘白琴眼中,他身上幾乎集合了一個男人可以擁有的所有優點:一是有名,號稱是「民國四公子」之一;二是有錢,本身就是收藏家,沒錢怎麼行:三是有才,除了收藏,他還精通書畫、詩詞、戲劇等等,堪稱是民國文化界的精英;四是有趣,他自稱有四大嗜好,分別是文物、女人、吃喝、讀書,這麼會享受人生的人,能不有趣嗎?當然,他最難得的是有情有義,不僅對潘白琴一見傾心,而且自從與她確實關係之後,似乎突然之間對其他所有女人都失去興趣,全身心地愛著潘白琴。
面對這麼一個有名、有錢、有才、有趣又有情有義的男人,潘白琴還有什麼理由拒絕呢?他們很快就結為夫婦,當時,潘白琴20歲,張伯駒37歲。婚後不久,這對夫婦在皈依了佛門,並得到一位知名法師所賜的法名,潘白琴乾脆把「慧素」這個法名中的「素」字作為自己的新名。
只不過,風流公子畢竟是風流公子,在娶潘素之前,他早已有過一妻兩妾。潘素一開始並不知情,但知道後已經離不開這個魅力無窮的男人了,更何況,那年頭男人有個三妻四妾再正常不過了。
雖然潘素是在1935年以張伯駒四姨太的身份進入張家,卻成為張伯駒生命中最後一個女人。其原配夫人李月娥於1939年病故,二姨太鄧韻綺、三姨太王韻緗分別在1948年和1952年與張伯駒離婚。只有潘素一直陪伴張伯駒到他1982年去世。
正如前文所說,潘素在20歲以後的人生是非常圓滿的,這種圓滿不單單是愛情和婚姻上的雙重圓滿,還包括她在個人事業、社會聲譽與人生長度這三個層面上的圓滿。
在個人事業方面,潘素成為了中國近代一位知名的女畫家。張伯駒在與潘素結識後不久,很欣賞她在繪畫方面的天賦與悟性,曾禮聘多位繪畫名師對她加以指點。在山水畫名家汪孟舒的點撥下,潘素此後專攻青綠山水,造詣越來越深。此後,她又經常與張大千、劉海粟、陳半丁等畫壇巨擘交遊酬唱,功力日見精進。
全國解放後,潘素與丈夫共同熱心支持、積极參与新中國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曾多次與一眾名字共同為抗美援朝、新中國成立等奉獻了很多傳世名作,得到包括周總理及主流藝術界眾多人士的讚譽。
到了潘素晚年,她的畫作更是蜚聲海外,畫壇大師張大千見到其作品後,更是驚訝地給出了「神韻高古,直逼唐人」的高度評價。
可以說,潘素雖然嫁給了一代名士張伯駒,卻始終沒有放棄對自身社會價值與獨立人格的不懈追求,在個人事業上綻放出了令世人矚目的璀璨光芒。
在社會聲譽方面,一度乞食於青樓的潘素無論如何想不到,日後她竟然成為當時中國的「大眾情人」。
從流傳到今天的潘素照片不難看出,青年時代的她,眉清目秀,身段窈窕,氣質高雅,端莊大方,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美女。尤其是那種腹有詩書氣自華、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雍容氣度,更是令無數人為之著迷。再加上她在繪畫、音樂方面都有著很深的造詣,渾身上下更是散發出一種獨特的才氣與魅力。也難怪在當時,很多見到過潘素的人會把她視為心目中理想的情人、傾慕不已的對象,用現在的話來說,她就是一位顏值高、氣質好又有才華的女神。
潘素出名了,但她並未把自身的功成名就與國家民族的發展進程剝離開來。
當抗美援朝戰爭打響之後,她多次作畫義賣,為支援這一戰事貢獻自己的力量。
當丈夫張伯駒一次又一次國家的珍貴文物即將流失到國外而痛心疾首、寢食難安時,潘素總是毫不猶豫地支持丈夫,不惜變賣家產甚至是自己的首飾也要去儘力挽救國寶。
不僅如此,這對愛國夫婦從1956年起,就陸續把他們耗費了無數心血、財力收藏的書畫珍品無償地捐獻給國家,實在令國人無比欽敬。這一切,都使得從舊中國走過來的潘素和張伯駒在新中國贏得了極高的社會聲望。
1992年4月,潘素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出生於民國初年的她,一生經歷了中國新舊交替最為風雲激蕩的時代,能夠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進入繁榮發展的快車道之時離世,想必她對自己的人生長度也了無遺憾了。
※日軍飛機為何在芷江遭受重挫?六旬老農和一堆竹製品立下奇功!
※此連長為何戰鬥中突然被授權指揮全營?全連120人最後只剩20人!
TAG:笑薇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