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本《康德傳》,一道哲學門

一本《康德傳》,一道哲學門

《康德傳》是我目前為止讀完的唯一一本哲學類書籍。那天我本來是想去找本柏拉圖的書讀的,因為之前在《天天向上》節目中聽汪涵提到《理想國》這本書,好奇地想要去翻一翻。在圖書館找到《理想國》這本書的時候,我靠著書架試著翻看,過了會,我明明是站著在看書,卻很想打瞌睡。我想我是沒有能力將這本書讀下去的。所以,我想有沒有不這麼晦澀難懂的哲學類書籍?然後,我就翻到了《康德傳》,有趣的是,我覺得讀來有點意思。

後來,我又通過文獻查找了康德的哲學體系作進一步了解,但還是覺得難懂,知道他的「三大批判」 ,去仔細讀他的著作,深感困難重重,很難一整本書讀完,只得再去藉助文獻參考。

我不是哲學專業的,但是在這樣反覆的資料查找中,我開始對康德這個人感興趣。

康德,全名為伊曼努爾·康德(德文:Immanuel Kant,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享年80歲),他的一生都居住在柯尼斯堡,這裡既是他的故鄉,也是他最後離開的地方;既是他受教育的地方,也是他教授他人哲學的地方。

他的哲學思想不僅影響著整個歐洲的哲學發展,而且對世界哲學體系的發展也起著重要作用。他終其一生,潛心研究,生活節奏像機器一般,看似無味,卻讓人覺得十分可愛。

從他的鄰居們簡單的描述中也能感受到這位哲學大師的可愛之處。我沒有去過這座城市,但我從一生都居住於此的人身上感受了這座城市的氣息,寧靜,安詳,又不失熱鬧;自然,和諧,有著天然的存在,又充滿人情味的浪漫和活潑。

康德將兒童教育分為自然教育和實踐教育,其中,自然教育又分為消極自然教育和積極自然教育,實踐教育又分為陶冶教育和實際教育。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兒童不同成長階段的教育法則。他指出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使其成為人,即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為人。

直到今天,康德的教育哲學思想依然綻放著耀眼的光芒。他對教育的追求,即使是放在今天的各大高校,恐怕也難以實現其目的。但這正是哲學思想家的使命,以前瞻性的思維指引著社會發展前進,又難以在現實中全部踐行,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在康德心中,自由具有崇高的地位,他對道德的追求可以分為三重境界,其來源於自由,最終也歸於自由。他說,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不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這是道德律的最高境界,它突破人們對道德的原始認為,強調自律是實現教育的關鍵,包括自我內在追求和外在強制要求及干預,這是道德教育的複雜性所在。

循著康德對教育重視的這條線索,再慢慢閱讀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再去看他的「三大批判」代表著作,就覺得沒有那麼生澀難讀了。

一人讀書,只為一人解,既然找到感興趣的部分,必然是願意去花時間和經歷的,這樣讀起來,也會覺得有趣得多了。可能是自身知識儲備欠佳,目前尚不能達到細細品味的地步,只能略略地寫一點,需要花更多的力氣去理解才能有信心將讀書筆記寫的更細緻一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米豆豆 的精彩文章:

TAG:大米豆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