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Peter Maag,還原一位二十歲的貝多芬

Peter Maag,還原一位二十歲的貝多芬

交響曲體裁向來佔據著西方古典音樂發展的主流脈絡。如果說歌劇是妖嬈多變王后,那麼交響曲無疑是那位能與之同輝的帝王。

而在交響曲中,無論是德奧一系,還是法俄美英,貝多芬又理所當然成為了駕馭這一體裁的「一哥」。較其更早的海頓、小莫,作品稍欠飽滿,雍容典雅有餘,雄渾厚重不足;較其更晚的布魯克納、馬勒,又過於深沉晦澀,萬象包羅有餘,律動鮮明不足;而古典浪漫主義時期的門少、舒曼、勃老,其交響作品更像是在貝交基礎上的延展,突破性有限。所以,我向來以為,交響曲聽到最後,大浪淘沙,前存貝聖,後聽馬勒。貝交結合了古典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的優點,馬交則結合了浪漫主義時期和二十世紀的優點。借用港片的台詞,他們創造了「像Prada的Gucci」。

有關馬交,我在此前的系列文章中已多有鋪陳。而至俗的貝交,長期以來,卻往往被解讀為「激亢」、「矛盾」、「沉重」、甚至是「壓抑」。很少有指揮大師沒有演奏、錄製過貝交全集,而被熱議最多的,又往往是富特文格勒的戰時與戰後版本、卡廚的四大時代,以及我們耳熟能詳的阿巴多、朱里尼、伯恩斯坦。

不過,就像海利根施塔特遺囑劃斷了貝多芬的兩代人格周期,與這些大俗名版相對的,還有一些指揮家並沒有選擇去呈現那個我們更為熟悉的、不修邊幅、脾氣暴躁、性格乖張的貝多芬,而是還原了一位剛滿二十歲、青春激蕩、才華鋒利、朝氣蓬勃的俊朗少年。

除了小克萊伯大俗的貝五&七外,以全集形式呈現少年貝多芬色彩的指揮家演繹,我收藏了三套。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應該是環球發行,由約翰·加德納指揮革命與浪漫樂團的古器樂版本。其次,是佔據Sony古典唱片歷史銷量榜首,由大衛·津曼指揮蘇黎世市政廳樂團,早先通過ARTE NOVA廉價品牌發行的版本。而最為低調的,則是由彼得·馬格指揮維內托帕多瓦管弦樂團的一版。它錄製於1994-1995年間,2016年由日本Tobu重製發行。其細節之清晰、風格之爽冽,絲毫不亞於津曼,卻又在情感發展方面更具控制力、堅持客觀,沒有伯基佬一般過度的情感代入。何況,在樂團使用方面,馬格這位「隱士指揮家」延續了他慣用的方式——他極少與知名樂團合作,卻往往用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樂團創造出駭俗之作。對其稍有了解的樂迷,應該都清楚他與馬德里交響樂團合作的門交全集(不是Decca大禾花單張的LSO版)。然而,那套名聲更噪的門交,給我帶來的衝擊卻遠不及這套貝交。二十歲的貝多芬,怎能讓你不上癮?

散人於翠微齋

2018年7月30日

約翰·加德納版貝交全集

大衛·津曼版貝交全集

彼得·馬格版貝交全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翠微齋 的精彩文章:

TAG:翠微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