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在東線遭受的挫折使德軍筋疲力盡
原標題:1942年在東線遭受的挫折使德軍筋疲力盡
原著 :[美] 戴維·M. 格蘭茨 [美] 喬納森·M.豪斯
譯者:小小冰人
1942年9月,阿道夫·希特勒已經意識到,他的「機會之窗」正在關閉。15個月前德國入侵蘇聯時,希特勒和他的高級顧問們自信地認為,他們可以在蘇聯西部邊境地區以一系列合圍殲滅紅軍,這些戰鬥必然會導致蘇聯政權土崩瓦解。可事實恰恰相反,紅軍和蘇聯政府展現出異乎尋常的頑強,儘管戰爭前6個月陣亡、負傷、被俘了近450萬名士兵,但他們仍在戰鬥。1另外,雖說紅軍經常自取滅亡,但為了保衛祖國,他們奮不顧身地發起頑強進攻,撲向強大的敵人,重創了進攻中的德軍。
紅軍削弱了希特勒大肆吹噓的裝甲矛頭,並給德軍步兵造成嚴重耗損,他們發起的數百場(如果不是數千場的話)進攻逐漸耗盡了侵略者的實力。這直接導致德軍1941年9月—10月間在蘇聯北部的列寧格勒接近地,以及11月在蘇聯南部的羅斯托夫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敗績, 12月,「巴巴羅薩」行動到達了驚人的高潮,德軍又在莫斯科地域慘敗。在莫斯科城下,紅軍高級將領們驚愕地看見,他們對進攻中的德軍發起的絕望反擊突然取得了勝利。沒過一個月,這些局部反衝擊已發展為多重反突擊,最終演變成一場雄心勃勃的全面反攻,其範圍囊括了從波羅的海至黑海的整條戰線。
但是,這些挫折並未遏止希特勒的進攻狂潮,也無法撲滅他贏得全面勝利的慾望。1942年4月,蘇軍的冬季反攻分崩離析,5月份,紅軍在哈爾科夫和克里木地區展開的規模較小的攻勢以令人尷尬的慘敗而告終。1942年6月末和7月初,德軍重新發起代號為「藍色行動」的新攻勢。雖然德軍勝利穿過頓巴斯東部地區,跨過頓河進入外高加索山區,但他們沒能贏得勝利。到9月份時,德軍仍在苦戰,最終的勝利依然遙不可及。
1942年10月—11月的僵局反映出德國戰爭機器的局限性。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時,19個裝甲師和15個摩步師為德軍提供了突擊利刃,但德國軍隊的主力依然由118個依靠步行、馬匹實施機動的步兵和騎兵師組成。這支依賴炮兵,靠60多萬匹騾馬運送補給物資的入侵大軍跨過蘇聯欠發達的交通網,惡劣的環境給馬匹造成的損失遠遠大於對汽車的影響。13而德國的盟友裝備和機動性更加遜色,例如羅馬尼亞僅有的裝甲師,配備的大多是過時的坦克。
為進行1942年的戰役,德國投入數個裝甲師和武裝黨衛隊摩托化師,後者的戰鬥力與陸軍裝甲部隊相當。但就整體而言,德軍地面部隊1942年的戰鬥力可能不及前一年,這是因為車輛、班組支援武器和馬匹在1941—1942年冬季遭受到嚴重損失,更不必說在「巴巴羅薩」戰役中陣亡或致殘的經驗豐富的德軍官兵了。對蘇作戰的最初7個月,除了傷亡近100萬人外,德軍還損失了41000多輛卡車和207000匹馬,在大多數步兵師里,馬匹是炮兵和後勤單位的主要機動手段。火炮、反坦克炮和迫擊炮的損失超過13600門,德國空軍有4903架飛機毀於戰損和事故。
這些損失從未能獲得徹底彌補。為準備1942年的「藍色」行動,德國人優先補充遂行新攻勢的「南方」集團軍群,各機械化部隊理應達到編製力量的85%;但在稍北面,每個裝甲師得到的坦克只夠配備一個裝甲營,而非去年的2—3個裝甲營。南面,第1裝甲集團軍轄內的某些裝甲師同樣如此。這些裝甲營得到的是同型號坦克的不同變型。例如,三號和四號坦克根據不同的主炮分為「長身管」型和「短身管」型;大體而言,長身管高速火炮具有更強的裝甲侵徹力。
步兵師在資源分配方面的情況更加糟糕。在「北方」和「中央」集團軍群,75個步兵師中有69個師從9個步兵營減少為6個,其炮兵也從每個連4門火炮減少為3門。這些師的馬匹和車輛也大幅度減少,導致他們很難快速部署兵力應對敵人發動的進攻。雖然德國空軍很不情願地答應騰出一些地勤人員,但這些潛在的補充兵並未移交給陸軍,而是組建為空軍野戰師,這些師既沒有重武器,也缺乏經驗豐富的參謀人員。
使情況進一步複雜化的是,東線的大多數師並未撤至後方接受休整和補充,他們不得不實施重組,繼續堅守前線防區。因此,即使在1942年夏季攻勢發起前,大多數德軍師的戰鬥力也無法同1941年相提並論。由於擁有生產優先權,1942年戰役開始時,德國空軍的實力(東線擁有2750架飛機)與1941年(2770架)大體相當。16但是,這些數字隱瞞了經過近三年的戰爭後,機組人員訓練水平的下降。
這就是1942年7月初第二次大規模攻勢發起時德國軍隊的狀況,4個月後,這支軍隊又一次大傷元氣。接連不斷的作戰行動、脆弱的後勤補給、敵人持續的抵抗消耗了德軍的人員、馬匹和車輛。以1942年初以第1騎兵師為基礎組建而成的第24裝甲師為例,該師在整場攻勢中充當突擊先鋒,並協助步兵部隊肅清斯大林格勒城。1942年6月28日至10月31日,該師的11000名將士陣亡、重傷、失蹤了5870人;約100輛坦克中的36輛徹底損毀,還有許多作戰車輛因戰鬥和過度磨損而無法使用。另有2791人身負輕傷,但仍留在各自的單位中, 而該師在這4個月里只獲得了2298名補充兵。10月31日晨,第24裝甲師集結力量再度發起市區突擊時,實際上已淪為一股步兵力量,轄2個裝甲擲彈兵團、1 個摩托車營和1個戰鬥工兵營,只剩下41名軍官和960名戰鬥兵員。
截至11月中旬,實力嚴重受損的第6集團軍共計107982人,編有16個師,也就是說,平均每個師6748人。前線步兵部隊甚至比這些數字反映的更為虛弱。除了兵力不足,德軍薄弱的後勤體系無法滿足前線部隊對彈藥和燃料的需求,第6集團軍也沒有建立起冬季食物儲備。平均而言,第6集團軍每日獲得的補給物資僅為其需求量的一半。隨著冬季臨近斯大林格勒周邊貧瘠的草原,德國人的馬匹嚴重營養不良,其中有許多未能活著轉移到冬季康復中心。18經過幾個月的戰鬥,加之口糧供應不太穩定,患病的士兵也很多。德國空軍的戰鬥損失較小,但在惡劣條件下持續作戰,其實力同樣遭到消耗。因此,支援「藍色」行動的第4航空隊,7月初尚有1600架戰機,9月份就只剩下了950架。在此期間,這些戰機中只有550架能夠投入戰鬥,隨著酷寒氣候的到來,這個數字還將下降。
面臨這些問題的不僅僅是在斯大林格勒長期遭遇困苦的德軍部隊。截至11月初,竭力奪取高加索油田的A集團軍群也趨於強弩之末。11月5日晨,從16個月前的出發地向東推進了2000公里的第13裝甲師,被伊萬·伊萬諾維奇·馬斯連尼科夫中將的外高加索方面軍北方集群切斷、包圍在奧爾忠尼啟則郊外。雖然第1裝甲集團軍最終將該師從包圍圈內救出,但第13裝甲師丟棄了大多數技術裝備和大批傷員。在爭奪奧爾忠尼啟則的激戰中,第13裝甲師和第3裝甲軍轄內的另外2個師損失慘重,蘇聯方面稱,他們摧毀或繳獲了40輛坦克、7輛裝甲運兵車、70門火炮、2350輛汽車、183輛摩托車、100多萬發子彈和大批其他物資,並擊斃5000餘名德國和羅馬尼亞士兵。
OKH承認其東線作戰部隊整體實力虛弱,遂於1942年10月8日給師以上各指揮部下達指令,要求他們騰出10%的人員充當補充兵,並以未參與作戰的所有支援單位組成「警戒支隊」,以應對突發情況。6周後,蘇軍發起進攻,這些規模、編製不一的警戒支隊證明,他們為恢復一條脆弱的防線發揮了重要作用。
簡而言之,到11月初,德軍已筋疲力盡,除了守住既有陣地,無力遂行進攻行動,除非氣候好轉並獲得足夠的援兵。由於希特勒一直不願對德國經濟和民眾實施全面動員,為東線的第三場戰役重建部隊至少會和第二次的時候同樣艱難。
本文摘自《斯大林格勒三部曲》
TAG:warst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