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台灣島的遠水,能解金門的近渴嗎?

台灣島的遠水,能解金門的近渴嗎?

【文/風聞社區專欄作者 王曉笛】

不久前,台灣當局欲借東亞青運停辦的由頭,反制大陸,「友善」地提醒金門暫緩舉辦金廈通水典禮,希望可以省去典禮,直接通水,卻反被金門縣政府以結婚就要明媒正娶的比喻嗆聲,典禮也會在8月5日如期舉辦。

一場兩岸交流里程碑式的事件,再一次被蒙上一層政治陰影。

遠水解不了近渴

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金門都很口渴……

金門縣主體是個海島,降水量不多,又沒有山川大河的滋養,自然條件已經決定了其缺水的宿命。

在軍管時代,由於台灣的支持和資源上的管控,缺水問題還並不明顯。軍管時代結束後,金門開展城鎮化建設,對水的需求相應提高。為此,金門政府曾建設下湖水庫和海水淡化廠來彌補,但供量杯水車薪。前者因為氣候變遷,變成了海水淡水混合蓄水池,後者則因為加工成本過高,成為雞肋。二者每年僅能提供不到1000噸的淡水,無法滿足金門4-5萬噸的需求,因此還算豐富的地下水成為金門用水的主要來源。

谷歌地圖上的金門

但地下水對金門人而言並不是雨露均沾。由於金門酒廠對金門財政的特殊貢獻,其擁有對地下水的優先使用權。即便是現在有了引水工程,出於品質和盈利的考量,地下水依然會對金酒傾斜,民生用途只能退讓。

金門酒廠產的金門高粱酒

此外,對於金門這個小島而言,使用地下水就意味著土地鹽漬的風險,金酒又存在過量開採和污染的問題,現在金門農民放棄水井而改用自來水澆灌已經成為生活常態。

好在只有半小時船程的大陸並不缺水,金門也很早便有引用大陸水源的想法,但因為兩岸大環境的問題,這個想法直到馬時代才付諸實施。2014年,台灣「行政院」敲定「金門自大陸引水工程計劃」。2015年,金門引水工程成為「張夏會」上的一個重要成果,此後開始迅速推行,直到今日竣工。

7月30日,金門縣「議會」表示,全力配合和支持「縣府」的通水儀式(@中時電子報)

但是,儘管金門熱切期盼大陸水,礙於政治因素,仍然需要對台灣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協,在引水量方面,大陸引水只能占金門用水量的30%,未來則會降到25%。在台灣官方的定義中,從大陸引水只是「短期補充性」的方式,金門也為此制定了一套亮眼的「自力更生」的用水計劃。儘管金門在通水典禮的事情上打臉了小英,但縣長陳福海亦表示只會邀請大陸的技術人員而不是官員。

這種兩岸關係中的尷尬地位,也讓金門的缺水問題無法得到根本性解決。

白天不懂夜的黑

有一點毋庸置疑,就是金門對台灣一直有一種微妙的感覺。一方面,金門和台灣因為兩岸政治被捆綁成一個共同體;另外一方面,台灣卻並沒有給予金門應有的理解和重視。

戒嚴之前,出於軍事的需要,金門和台灣之間存在很深的制度隔閡。金門人不能隨便到台灣,金門也有自己的貨幣流通,這使金門獨立於整個台灣發展進程之外。多年來,金門人只知道炮彈和坑道,在台北已經出現繁榮的夜市的時候,金門還在宵禁,社會生活一片死寂,金門人一直覺得台灣欠金門一個現代化。到了90年代初,金門解除戰地狀態,當金門人想利用地緣優勢大展拳腳的時候,台灣又開始對金門指三道四,金門人又覺得台灣拖了他們的後腿。

對於金門而言,喝水是生存問題,而對台灣而言,喝水卻是政治問題。如果讓金門人來理解這個事,自然是作為上位者的台灣不懂民間的疾苦。

當然,此時的上位者,自然不會用心去關心一個國民黨的鐵票倉。但無論掌權者對金門是怎樣的了解程度,至少在台灣的社會層面,人們對金門的觀感無異於「邊疆」,在離島服兵役的「金馬獎」的段子,反映了台灣人對金門的陌生和輕視。

這也就是為什麼2015年「張夏會」時,金門民意代表唐麗輝會對前來抗議的台灣人說:「我們談的是金門的民生問題,關台灣什麼屁事!」

2015年5月23日,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在金門與台灣方面陸委會主委夏立言會面,就當前兩岸關係形勢、政策和推進兩岸關係發展中的有關問題充分交換意見,並達成積極共識

這股積怨,長期存在從那個年代過來的金門人之中,和他們接觸就會發現,對於台灣,他們客氣一點叫本島,直接一點就叫台灣,在認同上自覺和台灣之間划了一條線。

上天待金門也不薄,讓金門高粱暢行於世,為金門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和同台北叫板的本錢。多年來,金門死守著「福建省政府」的招牌,在一個亂世中竭力維持著相對超脫的位置,卻始終擺脫不了兩岸前沿的原罪。

一國兩制的試驗區

縱使金門財大氣粗,人民生活水準高出台灣一截,金門在台灣始終處在一個邊緣的地位。但也因為這樣的邊緣地位,又讓金門極具焦點。

哈佛大學學者Michael Szonyi在研究金門地方史時,認為金門存在「地緣政治化」的現象,即金門的生活與全球局勢密不可分。冷戰時代,金門作為意識形態的橋頭堡,是東西方對抗的重要場域之一,儘管是區域邊緣,但在對抗的大環境下,金門成為蔣介石「三民主義示範村」的重要宣傳窗口。而在冷戰結束後,金門又成為了兩岸交流間的一塊灰色地帶,從兩軍之間神秘的黑市,再到扛起「小三通」旗幟的交流先鋒,金門的邊緣位置又為其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金門大擔島上有巨幅標語「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當然,金門需要的遠不止這些。金門縣副縣長吳成典曾私下透露,若兩岸進行統合的政治實踐,金門就是一塊一國兩制的理想試驗區。細想之下不無道理,由於現代化程度較低,金門沒有路徑依賴的困擾,制度建設的成本不高,且體量不大,又處於邊緣地帶,對兩岸的實質影響有限,其實很適合作為政治制度試驗的場域。

只是理想終歸是理想。對於當下的兩岸關係而言,金門的發展方向更多體現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僅僅是一條水管便能引發一場政治角力,金門特區的設想恐怕會帶來更大的政治風波,縱使金門已經具備了這樣和那樣的條件。

但是金門也清楚,與其對兩三百公里外的台灣抱有期待,不如務實地和大陸開展合作,按部就班地推進「金廈一日生活圈」的計劃。當一位最普通的金門店家,拿出計算器和支付寶和討價還價的時候,你會感悟,對於百姓而言,過日子比什麼台灣價值要重要得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港台第一觀察 的精彩文章:

全球前20大集裝箱港口預測報告:都在增,只有香港…
台灣兇案連連蔡當局不動如山 吳敦義痛批:對不起人民

TAG:港台第一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