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人員該如何擁有一個「改變世界」的創意?
作者 | 邱岳
出處 | 極客時間「邱岳的產品實戰」專欄
你好,我是邱岳,這篇文章來自我的產品實戰專欄。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作為技術人,當你產生了一個好點子,該如何驗證你的創意。
大量收集信息的重要性
我記得自己很小的時候,老師和家長們為了培養孩子們的創造性,經常會組織一些名叫「小小發明家」之類的活動,讓小朋友們講述自己的發明創意。有些小朋友的創意我至今還記憶猶新,印象最深的是有個女同學說想發明能穿在狗身上的拖布,這樣每天狗在家裡溜達的時候順便就可以把家裡的地板清掃乾淨,能讓媽媽輕鬆一點。
這有點滑稽的畫面感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天真的童稚背後其實幾乎包含了產品創意的所有元素,有目標用戶、有場景、有痛點、還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以及一顆敏銳而溫暖的赤子之心。
像這個女同學一樣,我們也會在生活中發現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並且誕生相應產品創意點子。這也是產品經理的職業病,可能逛個超市都會找到流程邏輯或體驗問題,想著如果是自己來設計,那麼可以怎樣優化解決。
現實情況是,日常產生的大部分創意最終都沒有真的轉化為產品,而那些有機會轉化為產品的,其中大部分最終也都以失敗遺憾告終。
我們通常會傾向於將這樣的失敗歸罪於執行和策略,比如行業中流傳的執行力原則:一流的創意加三流的執行不如三流的創意加一流的執行。
我也認同優秀執行力的重要性,但不論多麼高超的種植技巧都不能使一顆煮熟的種子發芽,作為產品的源頭和根基,產品創意的重要性也一樣需要被強調。
我曾經看到一個有趣的觀點,說如果能夠在牌桌上對手的身後放一面鏡子(意思是能夠看到對方的牌面),就不再需要算計和冒險來爭取勝利,這個觀點就說明了在決策過程中充分掌握信息的重要性。
任何一個產品創意都不會孤立存在,而是都有自己獨特的行業定位和上下遊資源。不論你對行業是否已經有認知,在創意之初,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量收集信息。這個過程並不是指隨意地在網上做一些搜索和閱讀,而是需要針對性的整理和系統性的理解。
我有個投資行業的同學,曾經跟我分享他快速了解行業或產品的一句口訣,叫做:上下左右,古今中外。
「上下左右,古今中外」
「上下」是指上下游,任何行業、任何產品形態都有上下游,要搞清楚產品的核心資源從哪裡來,向哪裡去,梳理上下游中的關鍵角色,以及資源是否集中,是否存在沒有被解決的痛點。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的創意是做一個網路文學閱讀產品,它的上游就是指供稿來源。我們要先弄清楚,優質的網路文學作品從哪裡來,是單獨的作者還是經紀公司,版權保護的現狀如何,供稿的速度、質量和成本如何,在這些渠道中有沒有掌握絕對話語權的玩家,以及相關角色在現有的流程和環境中是否存在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它的下游則是廣大網路文學消費群體,他們是分散的讀者還是批量採購的出版公司,他們的人群畫像是什麼樣子的,消費頻率、消費能力以及忠誠度如何,他們當前的痛點是什麼等等。
純工具型的產品可能不需要考慮上游,比如一個畫流程圖的工具,可能就不需要上游的生產資料流入;但如果工具有售賣過程,要考慮銷售渠道,也要搞清楚商業機會的上游在哪裡。
「左右」首先是指廣義競品,之所以叫「廣義競品」,是因為新的產品創意通常會伴隨新的產品模式,可能會找不到類似的競品。
其次則是很多時候真正的競爭是跨行業的,比如短視頻應用竟然會跟一個即時通訊工具打了起來,竟然是為了爭奪用戶的使用時長。
「左右」還指行業環境,包括政策法規、輿論環境、潛規則等等,比如我們或許想要做一個美食共享產品,讓民間優秀廚藝愛好者可以通過這個平台售賣自己的私房菜,那在開始之前就一定要先搞清楚這麼做是否會違反一些衛生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
「古今」是指我們要盡量去了解上下游以及廣義競品的發展歷程,大部分的問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知道它產生的歷史原因,比如我們可能會注意到社會上的大量閑散運力,那為什麼不能把他們組織起來搞一個順風車互助平台呢,是不是因為曾經出過惡性事件?
另外,大部分的問題都不是第一次出現,一定有人試圖解決過,比如 iPad 不是第一部掌上電腦,iPhone 4 也不是第一部顯示解析度超過視網膜的手機,Google 也不是第一個互聯網搜索引擎。開始之前,先吸收前人的經驗,別人已經踩過的坑就別再踩一遍了,不值得。
「中外」則是字面意思,就是去看看外國(尤其是歐美)有沒有先進經驗,這個很容易理解,我們國家很多優秀的互聯網產品都可以找到歐美的對標,而且單從產品層面,人家做得都不賴。要在充分理解中外市場環境差異的前提下,好好學習,多多借鑒。
戳此可訂閱「邱岳的產品實戰」
講到了這裡,我們已經知道了,當你模模糊糊地開始擁有了一個產品的創意,你需要去收集一系列相關信息來驗證你的創意,而收集哪些相關信息也是需要一定的思維框架。
我們既然已經有了「上下左右,古今中外」的思維框架,接下來該如何收集並獲取信息呢。通常有以下幾種常見的渠道,我們分別來介紹一下。
「高效收集和獲取信息」
體系化的課程
想要快速、深入、系統化地了解一個行業,「聽課」這種聽起來最慢的方法,反倒是最快的。這裡我指的是有教研、有進度設計、有沉澱的體系化課程。
這樣的課程可能一眼看上去龐大又枯燥,老師通常也比較嚴肅,不大會吹水講段子,但是他卻可以循序漸進地去幫你填充知識點和知識體系。這樣的內容,你可以去提供視頻公開課的學校網站去找,也可以去一些網課平台上去找。
體系化的課程吸收起來並不輕鬆,需要毅力和大塊時間。可一旦咬牙堅持下來,你就會有對一個行業或領域更加完整和體系化的認知,只有這樣的認知才能夠幫助我們建立足夠深入的思考,支撐我們對行業「上下左右、古今中外」的理解。
跟行業內專家深入交流
我認識一些做風險投資的朋友,發現他們總是可以非常快地掌握一個行業的趨勢和現狀,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各種咖啡館遊走,和創業者聊天,而這些創業者通常都在行業里浸泡已久,對行業有著第一手觀察和思考。
對於創業者來說,他們見投資人多半不是閑聊,所以通常會在短時間內儘可能密集而系統地介紹行業和自己。這樣一來,在行業裡面聊項目的同時,投資人彷彿給自己找了許多全心全意的「行業導師」,自然能夠比我們更快更立體地了解一個行業。
或許我們沒有投資人這樣的職業屬性幫忙,但一樣也可以通過同行業專家深入交流去快速獲得行業認知。但是這裡也會有個問題,就是人家行業專家為什麼願意跟你聊?社交技巧固然有用,但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給對方創造價值。比如你也在某些領域有過人的見識,可以給別人帶來啟發和收穫,那就很容易促成一段交流。
還有一個是需要在跟別人交流時注意的細節,就是盡量提前有個準備,準備一些盡量具體的問題,同時對這些問題自己先有個提前思考。不要問一些大而化之又很虛的大問題,比如「你對企業服務市場怎麼看」之類的純開放式問題,盡量能用具體的小問題作為豁口,你會更容易有實質性的收穫。
讀書
讀書是很有效的求知手段,一個工作了三五年的人,如果還能持續保持閱讀習慣,通常不會差到哪裡去。
書分成兩種,一種是有體系結構,可以作為教材的大書。這樣的書旨在構建體系,特點是邏輯嚴謹、內容完整,章節之間存在嚴格的遞進或關聯。精心地學完一本,就可以對某個領域或者學科有框架性的了解。
另一種書內容比較稀鬆,比如像雜文、隨筆的內容集合或商業傳記。這類書的組織相對有些散,讀起來比較輕鬆,跟上面提到有完整脈絡的知識體系的書相比,這樣的書更像是點狀的內容。這兩種書的價值不同,但並不意味著一種比另一種更好。
財報、券商分析報告、行業分析報告
好書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配得上「經典」的好書,多半不是剛出爐的新書,而是被眾多讀者和時代驗證過的舊書;所以,有時對於我們了解行業來說,讀書可能會缺乏時效性。
財報和分析報告則是時效性很強、而且相對嚴謹的信息類型。很多產品經理不會看財報,覺得都是財務層面的事情跟自己沒關係,其實不然,財報里除了許多財務概念和數字之外,還會有市場規模、市場機會和市場風險的分析,還會有商業模式的詳細說明。這些都是對產品至關重要的信息。
行業資訊、文章、論壇
這可能是我們最熟悉也是最擅長的信息收集渠道,通過關鍵詞,你可以搜出各種各樣的文章和論壇。這些內容並非不好,而是質量實在參差不齊,需要花時間去篩選。
很多各種產品分析和行業評論,作者都是個毫無行業背景的菜鳥,沒必要一讀。還有一些廠商花錢投的軟文或 PR 稿,能做到公立客觀的其實很少,這樣的東西更沒必要花費時間去讀。
很多專業論壇和問答網站有時會有高質量的內容,可能會因為沒有被搜索引擎收錄,需要你主動去站點潛伏,這裡你的投入產出比要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
給大家推薦我的產品專欄「邱岳的產品實戰」,我曾經是個程序員,後來轉去做了產品經理,曾在阿里做過產品經理,在丁香園做過產品總監,現於無碼科技創業,用了 7 個月的時間,把抽獎助手的用戶數從 0 增長到了 2000 萬。
「技術人必須懂點產品」這是我在創業期間感觸很深的一句話,當技術人懂產品需求,從實現需求到明白需求背後的意義,這個時候你會深刻的理解,技術的目的是為了什麼,自己應該去做什麼,而這些恰恰是技術人突破職場瓶頸的關鍵。
這個專欄將會從實際的場景出發,系統全面地為你剖析產品的生命周期,並會為你的難題出謀劃策。同時,也會重點講解每一個互聯網人都應該具備的數據能力和商業思維。
訂閱福利
福利一:上新期間 ¥68,原價¥99,8 月 4 日恢復原價
福利二:每邀請一位好友購買,你可獲得 24 元現金返現,多邀多得,上不封頂,立即提現(提現流程:極客時間 App - 我的 - 分享有賞)
訂閱方式
※Kubernetes!我要用這樣的姿勢擁抱你
※寫好shell腳本的13個技巧
TAG:Info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