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已知、觀念趨同,教育產品的創新路徑何在?
寫在前面
教育品牌,如何在產品創新層面
幫助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
在系列文章的前兩篇,青年志以文化視角為基礎,對推動教育行業發生變化的底層驅動力量——底層力量:消費者(如何成為「最好的自己」:從家長與孩子眼中看未來教育),指揮棒:政策與市場(風口上,更堅定:如何把握教育行業創新的底層邏輯?)曾經的教育行業,產業化程度低、變化迭代速度慢。我們看到在上述底層力量的推動下、在高速起飛的教育行業中,創新機會是全方位的。但作為教育相關品牌——
如何呼應、塑造、引領先進的理念?
如何通過對資源運用、商業模式甚至產品服務體系來有效踐行、落實理念?
如何跳脫出門口發傳單、居民區廣告牌、朋友圈求點贊的模式,借力使力,觸達、打動、激發品牌的目標受眾?
本文為#新青年 新教育#系列觀點的第三部分。青年志看到,底層變革為產品創新提供充分養料的同時也提出了新要求。當教育相關品牌的觀念層面趨於大同 ,品牌間形成區隔的要點則變成了——
「如何在教育實踐中承載、落實理念,
幫助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
產品、體驗、營銷傳播,是教育實踐的三把利劍。本文將進一步深入市場端,嘗試從教育的產品角度切入,提出若干創新啟發。須在此說明的是,我們對消費者、政策及行業的解讀,是基於消費者文化視角的剖析、而非源於教育學的探索;文中提出的原則與創新方向,我們期盼能與有志於教育創新的各界人士展開進一步的可行性探討。
01.
從各環節的慢調整
到全局式的「產品化」大爆發
教育產品如何進步、創新,一直以來都是國家指揮、教育跟隨。誠然,作為定調國民意識的重大課題,教育的更新與調整始終面臨冗長、謹慎的決策過程,故而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教育產品的創新進程是相對微小、緩慢的。
但隨著消費者愈加獨立有主見、政策開放程度與行業產業化水平逐步拉升,我們看到教育行業迎來了全局式的「產品化」爆發。但教育終究是個慢行業,這導致了教育產品的發展水平與時代之間尚存差距:
「資源外用」
尚未實現「資源內服」的進化
當前,教育產品的模式依然相對單一、保守,即以賣課獲取收益:
資源外用,見效快:隨著資本、科技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我們看到越來越多「酷炫」的教育產品在市場出現—— 購買國外成熟的課程體系、開發花哨但不改本質的交互界面。這些產品能在一定時間內引燃熱度、短期效果顯著,但它們脫離了消費者更本質、更具體的需求,更無法發揮資本、科技甚至資源提供方的本質力量,導致其成效依舊停留在原本的產品邏輯之中。
資源內服,變根本:我們已看到市場中出現了以AI技術修正測評系統及課程體系、以房地產為根基,建立在地緣優勢上的營地教育型產品—— 其注入的資源能被更深度地貫徹於產品的模式本身,呈現教育的更多機會與可能。但這樣的嘗試,依然是少數。
雖然資本、技術蜂擁進入教育行業且在關鍵領域輸血、造血,但更深度的資源整合還尚未見效。如何內外兼修、善用資源,是產品模式創新的突破點。
內容實踐
尚未與先進理念同步
當前,教育產品的內容依舊「慢半拍」。當考試仍被視為評估、篩選人才的主要方式,「跟著考綱走」依然是教育產品內容在未來的重要主題:
穿新鞋,走老路:不少教育品牌雖主推「個性化」教育,可提供的依然是參照應試教育考綱設計的教學內容—— 其本質仍是標準化應試教育的內容提供者、短期內幫助學生提升成績,卻無法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能力,更無力幫助學生在實踐能力、身心發展等方面實現提升,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教育。
理念在前,身體在後:我們倡導素質教育,卻依然封閉化安排課程,缺乏具體實踐。國內大部分學校的課程設置仍然以語、數、外、理、化、生等傳統科目為主,缺乏以素質教育為導向的實踐類學科;強應試導向的課程設置,無法幫助學生提升如溝通合作、實踐創新等未來進入社會的必備能力。
雖喊著「培養個體」的新口號,可教育產品內容卻仍走著應試刷題的「老套路」。如何「言行合一」,找到主流與前沿的契合點,是產品內容創新的主軸。
「針對個體」
尚未與「全局聯動」融合
當前,教育產品的交付形式依然是「單點擊破」——「主攻」孩子,教與學的整個流程相對被動、割裂,對不同環節、不同參與主體的關懷不足:
各自為戰,單打獨鬥:在課堂上,學生以「觀眾」身份單向、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教授,以高頻、重複的考試訓練掌握各種高考題型;學校鼓吹的競爭風氣,讓學生在學習上形成強烈的競爭心態—— 過度競爭氛圍下的學生,不知不覺中成為了「封閉」的個體,難以適應以「合作」為主流的社會文化。
刻板練習,缺乏變化與流動:不少主張「加強訓練型」的教育產品,其底層邏輯還是「記憶」——通過大量、重複的類似習題推送,提升學生對知識點的熟悉度、強化解題技巧。這種封閉式的練習方法與理論式的知識點講解,既無法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與他人交流、碰撞、合作的機會,更不利於個人實踐能力的鍛煉。
我們看到,隨著人際、社會關係的日益「去中心化」、「多中心化」,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如何幫助個體與他人、社會建構新的聯動關係,是產品交付形式創新的探索方向。
過去,教學過程之中所調用的要素是無差別的、非「產品化」的。青年志認為,隨著未來教育產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以教育者、消費者為中心,以工程化思維打造真正意義的產品,將逐漸成為壯大商業組織、優化教育過程的變革重點。
02.
從品牌文化力出發,探尋教育產品開放式、個性化、社會性的創新路徑
青年志「品牌文化力」模型 ?青年志
青年志提出的教育品牌文化力模型,是我們綜合了消費者、政策、行業趨勢等多維度視角下的分析所得。當教育從業者們在觀念層面愈發趨同,形成競爭區隔度的重任則落在了創造力之上, 即:
如何通過在商業世界中的實踐,以一個清晰的思路轉化、落實這些理念?
如何以幫助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為核心目標,幫助教育成為「實現自我的孵化器」、讓教育升華為一個多向溝通、彼此配合、玩中有收穫的「團隊遊戲」?
進一步,教育品牌實現產品創新之時,可嘗試遵循青年志品牌文化力模型-創造力的大原則,即:
從理念出發,以創新方式挖掘、重構、重塑教育資源
高度針對個體、動員個體的(商業、組織、場景)模式創新
從「公辦事業」向服務型產業轉型,以學習者、教育者為中心進行體系建設
結合前文提出的教育產品創新突破點-「產品模式更內外兼修、資源善用;產品內容更「言行合一」、契合主流與前沿趨勢;產品交付形式更好地幫助個體建立與他人、社會的新聯動關係」,與青年志品牌文化力模型中的創造力原則,我們看到了可具體落實至教育產品創新的三大趨勢路徑:
路徑 #1
以開放為前提
加速產品模式實現資源的深度整合
隨著資本與技術的湧入,教育行業的未來將愈發不受行業、領域、組織限制——打破邊界,充分挖掘、重構、重塑教育資源,深度整合、廣泛調用,建構高度開放的「人人教、人人學」的教育產品生態模式。進一步,教育相關品牌應該:
重新定義資源
打造「人人教、人人學」的模式
開放產業鏈上的各個節點,把社會資源、個人資源,甚至每位家長、每個孩子都有效納入,隨時生產、即刻更新,放大小微與個體的創新勢能。透過「人人教,人人學」的模式,讓人人是資源、人人有貢獻,人人能獲取資源、獲取收益。
科學隊長的專家團隊配備?科學隊長官網
科學隊長創造性地吸納了包括天文學家、動物學家、古人類學家、腦科學家、植物學家等在內的1,000名簽約科學家,共同參與針對3 - 12歲兒童的課程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其中,許多科學家自身也是家長—— 通過科學隊長平台,科學家 / 家長能讓自己的知識與力量使下一代能受益。
思考以科技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力能如何改變資源結構,或成為資源本身
圖片來源 ?網路
好未來把「科技」提升到戰略重要資源的地位。2017年,品牌陸續推出IPS、IDO2.0等系統,通過收集、分析學生的課堂數據進行教學診斷、知識薄弱點分析,生產定製化的學習計劃並投入至教學流程。品牌實現個性化教學的同時,更把個體數據成為構建資料庫的節點,進一步使其成為他人、未來的教育參考及起點。
重構資源的聯結方式
構建全域教育生態
撬動產業間的聯動與相互促進作用。生態化發展,不僅是教育與不同產業結合發展,更以教育的模式影響地產、商業等周邊產業的模式,讓各業態間優化資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共益的空間,放大融合創新的勢能。
WeGrow的建立,源於WeWork期望把教育、功能空間與共享辦公空間實現捆綁,實現建立社區共同體的理念?網路
WeGrow是共享辦公空間品牌WeWork推出的教育品牌,旨在培育下一代企業家。該學校接受WeWork的公司員工與所在地當地居民的申請,圍繞具有豐富意義的當地文化和當地環境開展課程,更會邀請WeWork的工作人員和客戶為孩子們帶來講座。
品牌建立與規劃的背後,源於WeWork期望把教育與生活空間、健身房、新零售等功能與空間與其共享辦公空間實現捆綁,滿足成員多方面的需求的同時更帶動社區活力,實現建立社區共同體的理念。
路徑 #2
以個體為中心
讓教育內容高度適配
未來的教育內容,將不僅以考綱為起點,更以達成「教育理想的共識」為終點—— 轉化思維、以「全人」視角關注教育中的每一個體,以靈活、多元的維度與標準對個體進行評估、定義與資源匹配,進一步以教育構築流動變化的、千人千面的個人成長路徑。進一步,教育相關品牌應該:
教學體系「樂高」化
拼出個體發展最優解
教學體系,是教學內容建構的筋骨與核心框架。透過更開放的、更靈活組合的教學體系,可幫助教師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動態適配個體特質、靈活調整教學內容 / 節奏 / 方法的選取 / 銜接 / 穿插,幫助個體基於自我特質與興趣,作出最匹配的選擇。
學生在個人類項目模塊的小組空間中展開討論?網路
丹麥學校 ?restad Gymnasium使用模塊化課程設置,把每個模塊的課程時間長設定為80 - 100分鐘,學生每天的課程時間規定為4個模塊課時。
課堂內容方面,學校為學生提供包括社會學 / 藝術表達和個人表達 / 通信編程數碼設計 / 語言 / 古代世界和新世界 / 個人類項目等多個教學板塊及細分課程內容,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偏好、優勢、未來發展的方向,對這些學科 / 課程內容自行組合,享受更有樂趣、更自適的教育旅程。
課程選擇「社會」化
橋接可見未來
課程,是教育產品內容板塊中的最直接載體。除基礎學科應用,教育更須關注課程內容的「未來」性—— 高速流動的「大平原」時代、未來充斥著不確定的風險與機遇,個體需要更早、更前瞻地認清自我的選擇路徑與發展可能。
教育相關品牌在課程設計與選擇上,應開拓學生的視野、展現職業的多元可能,幫助他們理解社會運作與發展的肌理;進一步,教育相關品牌應利用更「未來」化的課程幫助個體透過學習更好地對接職業與社會,把未來的社會角色成為其學習的動力與目標,助力每個人獲取發展的自驅力。
Me & MyCity課堂上的小組合作?網路
芬蘭教育項目Me & MyCity通過培養孩子們的創業思維和企業家精神,使其未來能更好地發現及解決社會問題。其開發的課程內容涉及城市、經濟、企業運營、稅收等——在這裡,孩子們能通過模擬體驗接觸 "社會"、了解 "社會"、成為 "社會" 的主人,了解 「社會」 的運作方式,進一步幫助他們對職業與未來生活形成更深入的理解。
測評數據「說人話」
助力認知自我、擁抱自我
測評數據,是教學成果的呈現與反饋。它能幫助教育進程中的所有參與者復盤學習、作出調整,更為後續資源匹配提供有效指引。因此,當教育相關品牌把數據技術應用在測評數據系統時,需進一步以學習者視角出發、更人性化地分析及呈現結果,讓「說人話」的測評數據真正作用於後續的教與學過程,幫助個體更全面認知自我、調整學習過程,矯正學習方式、路徑與內容。
科大訊飛學科潛能測評系統產品發布會?網路
科大訊飛聯合北師大針對新高考方案,推出《高中生涯發展指導教材》及「學科潛能測評系統」。該教材將指導學生深入探索自身的興趣與潛能、助其全面認知大學專業分類和職業行業,進一步幫助學生結合自身優勢及未來職業世界的發展趨勢制訂更自適、更理想的生涯目標,基於長遠生涯規劃的基礎完成高中階段的選科及志願決策。
此外,該測評系統幫助學校發現學生學科優勢,預測其各科在未來高考中的優劣勢,可有效幫助學校更科學地引導學生選科。
路徑 #3
以社會為場域
實現教育交付形式的網狀聯動
每個孩子都曾面對堆積如山的試卷、壓力感爆棚的考場、孤獨無助的學習時刻。未來,孩子們不再「一個人在戰鬥」——未來的教育交付形式將不僅以單一個體為著力點,更是以家庭、社區、班級、學校、社會等層層社會「單位」作為教育場所,建構新的形式與機制,形成網狀聯動關係,與人們共建「生活即學習」的模式與氛圍。進一步,教育相關品牌應該:
「生活即教育」
拓展教育時間與空間的邊界
WeGrow的建立,源於WeWork期望把教育、功能空間與共享辦公空間實現捆綁,實現建立社區共同體的理念?網路
營地訓練營的出現、周末購物中心兒童娛樂區的火爆,都呈現出了市場對高質量的、非應試目的之「校外教育體驗時光」的需求。
教育相關品牌需思辨的,是新的教育產品交付形式如何能在助益學習的前提下,幫助孩子塑造立體個性、挖掘多元興趣、拓展眼界認知、營造社交關係,降低教育與生活的區別,踐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使學習回歸真實,融入生活。
青青部落2018夏季營地活動一覽 ?網路
青青部落圍繞軍事 / 人文 / 體育 / 科技等主題開展營地教育,逐漸成為寒暑假期間孩子們在學校教育之外的成長場景。如2018年夏季推出的「峽谷探險」項目,青少年們通過5天4夜的安營紮寨、行軍、演練活動,在活動中鍛煉了探索未知的勇氣、磨練了自身意志,並逐漸形成團隊合作意識。
實現親子共益
拓展教育關聯對象的邊界
不以自我犧牲為代價,建立平等溝通、共同進步的親子關係,陪伴孩子快樂成長,成為當下每個家庭的共同訴求。在教育產品交付形式的設計上,教育相關品牌應考慮如何幫助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更共益的親子關係與「分享、協作、交流」的機制,進一步幫助家庭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建構更健康、積極的學習氛圍與空間。
麥淘親子課程中,來自參與家長的反饋 ?網路
麥淘親子定位家庭「旅遊+教育」,為用戶提供自然科學、國外遊學、野外生存等不同的項目。一方面,品牌專門針對孩子設計了合適的體驗場景,讓孩子在玩樂中感受到學習、成長的樂趣;另一方面,品牌也為家長提供了特別的旅遊體驗,在與孩子共游的過程中,共度高質量的親子時光。
聯動師生
置換教與學的角色
一成不變的教育形式必將漸行漸遠——每個個體與老師、同伴的互動、協作及相互啟發,定將推動教育交付形式向更流動、更多選擇、更富趣味、更多維交互的深度學習轉變,幫助個體建構多維的社交網路與管理人際關係的技能。
翻轉課堂上學生進行成果展示?網路
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 Model)作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前沿教學模式之一,在如人大附中等前沿的素質教育導向公立學校獲得深度運用。學生們通過課前預習、課堂圓桌討論、項目合作進行學習,輔以教師的即時引導與課後針對性指導,學生能對所學內容產生更立體的理解,並能更靈活地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如人大附中早培一年級的楊陽教師為學生設計的 「Tall or Short」主題課,課堂上孩子們需要以小組為單位,運用課前自主學習的英文單詞設計出新穎有趣的故事場景,進行課堂展示。
如何理解教育產品創新的底層邏輯、如何找到創新路徑與方向,青年志的有關洞見源於文化視角、建立在對教育受眾、政策與行業中的前沿玩家的觀察、分析、討論、整合之上。
我們提出的方向與假設,有待市場去驗證並校準其可行性,更期待能與有志在教育產品創新方面摸索新道路的教育相關品牌共同打造符合趨勢、能落地執行的教育產品。
透過本文,青年志期望引發教育領域相關企業、品牌與從業者的思考:
如何檢驗市場上的推陳出新?從看似五花八門、變化萬千的創新行為中,如何判斷出哪些呼應了有效需求,哪些只是曇花一現?
如何借鑒市場上的有效創新實踐,結合自身的企業資源,在產品設計上呼應當前的趨勢?
我們認為,上述問題的答案潛藏在對產品創新的深入理解、對消費者觀點與行為變化邏輯的深度把握及對市場 / 行業全局的精確分析中。
只有捕捉有效需求、結合品牌自身優勢,方能準確把握創新先機。後續,青年志還將繼續聚焦市場端的創新嘗試,發表針對體驗創新、營銷創新兩大關鍵領域的觀點,並進一步針對在線教育、學科教育、綜合素質教育三大關鍵議題進行深入分析,敬請持續關注。
新青年 新教育 系列專稿
《風口上,更堅定:如何把握教育行業創新的底層邏輯?》
《如何成為「最好的自己」:從家長與孩子眼中看未來教育》
TAG:青年志Youth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