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一場中國版圖的「雞冠」之旅,我承認我「原力」已然覺醒!

走一場中國版圖的「雞冠」之旅,我承認我「原力」已然覺醒!

框哥說:沿著黑龍江,感受河水和沃土的生命氣息;走進大興安嶺,聆聽森林生長的聲音;踏入烏拉蓋草原,親眼見證那渾然天成的美妙畫卷;最後,跟著蒙古族居民唱一曲高亢悠遠的蒙古族長調。來到邊陲,曾經被都市的喧鬧所遮蔽的感官,正在慢慢覺醒……

撰文、攝影:徐崔巍

從中國的版圖雞冠上,逆時針沿著邊陲行走,途經鄂倫春、鄂溫克、蒙古三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不僅感受到少數民族同胞的熱情與好客,更能被他們的勤勞和智慧所折服。自然界的神奇瑰麗似乎也更加眷顧這片充滿靈性的北方沃土,由此開啟了一段令人感官覺醒的旅程。

邊陲山巒隱匿於晨霧間

邊陲界江

黑龍江——中俄界江,中國從古代圖騰那裡找到「龍」作為崇拜的象徵,給這條大河冠以「黑龍」的名字,表達了人們對它的虔誠心理。

其實,他的「黑」來源於上流及其支流流經之地。那裡森林茂密、水草豐富 ,土壤中富含黑色的腐殖質,因為水土流失,把江水染成了黑色。在中國古代,黑龍江已有「黑水」 「烏龍江」之稱。

黑龍江上游

十八站鄂倫春族鄉

十八站境內縱橫著呼瑪河,疙瘩干河,依沙溪河等河流,均屬黑龍江水系。清晨,依沙溪河支流宛如童話中的精靈國度

鄉間青色的麥田美翻了我的視覺

大興安嶺十八站鄉,是以清代設置的驛站而得名。十八站是個很有名的地方,早在1975年,這裡發現了四處舊石器時代的遺址,證明早在人類童年時期,遠古的人群就曾在這裡繁衍生息。

但是,十八站的出名還另有原因。這裡是中國僅有的十一個鄂倫春族居民點之一,是中國黑龍江沿岸古老居民的聚居地。

鄂倫春匠人郭寶林與他製作的樺樹皮船

樺皮船在水上划行時輕巧無聲,動物不易發現,為獵人創造了很好的打獵時機,曾經是鄂倫春人狩獵的交通工具

這裡的鄂倫春族雖然不能像從前那樣上山打獵,但依舊保留了本民族的生活習俗。作為鄂倫春族樺樹皮船製作匠人的郭寶林,每年夏天,他都會帶著自己親手製作的樺皮船沿著呼瑪河順流而下。

小小的樺樹皮船承載著鄂倫春人自遠古時就編織起來的生存之夢,更是一個民族的固守與傳承。

可愛的鄂倫春族孩童

很幸運可以看到壯觀的霧虹。這種奇景只能維持幾分鐘,我必需快速地按動快門

大興安嶺原始森林

北緯50度線以北,道路在大山、大江、大森林之間曲折延伸,越野車像只小甲蟲在爬行。這裡是中國北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自古人煙稀少。

林間經常會出現奇異的美景

夏天是森林生長的旺季,而大興安嶺的生長期只有兩三個月。在森林裡,人們甚至可以聽到林木急急生長的聲音。

白天,日照很長,午間氣溫可達三十幾度,到了晚上,又可降到十度以下。如此大的溫差,在一早一晚常可產生繚繞群山的雲霧。

傍晚,夕陽已把遠山和密林抹上一層金黃色,縹緲的霧在山谷間涌動

火燒雲

雨水也集中在夏季,雨過天晴時在林中散步,空氣異常清新。如果遇上雨霽彩虹垂掛天際,童話中的仙境就會出現在眼前。

夏天對北方的森林來說太短暫了,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在珍惜時光,拚命地舒展自己,一種向上的力量支配著自然界有生命的一切。

大自然曼妙的畫卷

蒼狼白鹿島--森林中的馴鹿國

蒙古神話中,蒼狼母親養育了蒙古部落的首領孛兒帖·赤那,而美麗的白鹿化為女孩豁埃馬闌勒嫁給了孛兒帖·赤那。

歷經幾代,孛兒帖·赤那的後人孛兒只斤·鐵木真,尊號「成吉思汗」,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版圖最大的蒙古帝國。

蒼狼白鹿島

多年以後,成吉思汗回鄉祭祖,夢到了一隻蒼狼和一隻白鹿傷痕纍纍,奔跑哀鳴,遂派其弟哈薩爾率兵征討外興安嶺。

在建立蒙古帝國後,成吉思汗將呼倫貝爾湖及額爾古納河、海拉爾河流域的領地分封給哈薩爾,其中的兩座島嶼,一名蒼狼,一名白鹿。

莽莽林海中有鄂溫克人的家

翻過蒼翠的山,跨過碧藍的河,這裡是森林中的馴鹿國。馴鹿有著「森林之舟」的美稱,體格健壯,能負重四十多公斤,每天走二十多公里,尤其善於在深雪和沼澤地密林中長途跋涉。

這些奶白色、棕灰色、褐色及兩色相間的鹿,被鄂溫克人稱做「敖溫」或者「奧龍」。鄂溫克人的獵民點在莫爾道嘎國家森林公園內,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得鄂溫克族在此放養馴鹿。

馴鹿來了

17世紀中葉,鄂倫春、鄂溫克族先世的一些部落,攜家帶口,趕著馴鹿,從外興安嶺的廣闊森林遷移到黑龍江南岸的大興安嶺林區。

由於地理、氣候的變化,狩獵場地及狩獵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馴鹿已不適應這裡的條件。不久,統稱為鄂倫春族的部落完全放棄了馴鹿而騎馬打獵。

另外一些部落,也就是後來統稱為鄂溫克的人們相繼南遷,終於在呼倫貝爾草原站住腳。受蒙古族的影響,他們也放棄了馴鹿,以騎馬牧羊為生了。現在只有敖魯古雅這一支人數很少的鄂溫克人馴養馴鹿了。

鄂溫克族的小女孩

烏拉蓋草原九曲灣

烏拉蓋位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北部,烏拉蓋系蒙古語,是古部落名稱。在這裡最負盛名的莫過於烏拉蓋草原上的九曲灣了。

烏拉蓋草原九曲灣

草原上隨處可見的羊群

相傳,成吉思汗夫婦來到錫林河畔登高俯瞰,牛羊散落,百鳥低旋,景色迷人。成吉思汗和妻子被美麗的景色吸引,雙雙縱馬賓士。賓士中,妻子的圍巾不慎飄落在草地上,而他們則全然不知。當他們回頭望去時,圍巾將直流的錫林河變成了九十九道彎,把草原裝扮得分外美麗,成吉思汗有感而發:「此處造化神功,碧水青山,必成繁盛之地。」

烏拉蓋河蜿蜒曲折,似一條銀色的哈達鑲嵌在綠色的大地上,勾起人們的無限遐想。

一道虹若隱若現

低色溫的光影,令人痴迷

草原上的「粉紅寶石」

草原上除了一望無際的綠色,偶爾也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色彩。我們在一片不知名的鹽湖前駐足,由於離公路比較遠,只有派無人機前往一探究竟。

無人機從湖面掠過,一片鹽湖映入眼帘,雪白的鹽層覆蓋,白雪般晶瑩,猶如穿越了季節,巨大的粉紅色和黃褐色色塊拼接,在陽光的映襯下,鬼斧神工般的絢麗。

大色塊拼接的鹽湖

在內蒙古,據說每一片鹽湖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可惜由於時間的關係,沒能前往探究,不免有些遺憾,也許這就是旅行的魅力所在——略帶遺憾,這才完美。

探尋草原上的歌者

《四季》

春季到來萬物蘇醒天氣暖洋洋

百鳥成群展翅飛翔又把歌兒唱

明媚春光很快流失一定要珍惜

春天過去夏秋冬來四季交替忙

餘暉下的草場

一曲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的蒙古族長調,回蕩在草原上,傳唱了近千年。

蒙古族長調,蒙古語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蒙古族長調民歌是一種具有鮮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徵的獨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訴說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查干夫和她的弟子們在練習長調技藝

在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我有幸拜訪了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長調民歌代表性傳承人查干夫,她將自己所會的長調技藝傳授給自己的弟子。跳動的音符間抒發著對草原的熱愛,一曲民歌,經歷了三代之間的傳承,飽含著愛與希望。

甜的笑,真的心

光影的變化莫測卻成就了美景

這段旅程跨越了中國北方的三個少數民族,體驗到他們幾乎相近卻又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感受到了他們對本民族的熱愛和對待生活的堅定信念。沿途的景緻更是令人感懷大自然的神奇與秀美。

一段旅程,一段收穫,繼續前行,永遠在路上。

2018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區

5月17日正式開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地理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一球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原來最佛系的球莫過於足球了……
引來白鷺的「最美家鄉河」,通向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TAG:國家地理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