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淵潔童話跟《哈利波特》以及《納尼亞傳奇》等國外童話的差距在哪裡
小時候很愛看鄭淵潔的童話。這麼多年,鄭淵潔可以說是以一己之力撐起了中國童話創作的大旗。像他塑造的小老鼠形象舒克和貝塔,以及童話主人公皮皮魯和魯西西,還有魔方大廈等等。隔了二三十年,有些情節還依稀記得。還有鄭淵潔主筆,靠他自己創作支撐的《童話大王》雜誌,在我小的時候也是非常寶貴的讀物。可以說,童年的快樂,有相當部分是建立在閱讀鄭淵潔童話的基礎上的。並且,讀這些童話故事的時候,還常常把自己代入,做一些白日夢,很大程度上啟迪了想像力。
但是讀鄭淵潔童話,是有個年齡段的。到了青年時期,再回頭讀鄭淵潔的童話就無法讀進去了。因為鄭淵潔的童話,大多數是以「what....if...."這種模式寫的。就是把事物分解倒置一下,譬如老鼠會開飛機坦克會怎麼樣?人如果能預知未來發生的事情會怎麼樣?如果人變小進入模仿里會怎麼樣?動物能開口說話會怎麼樣,等等等等。在小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時候,這樣進行一些重組,倒置,會產生一些有趣的元素,新奇的感覺。等人繼續長大,對這個套路有很強的識別模式後,這樣的故事就不能吸引成年人了。鄭淵潔的故事,這麼多年還停留在一個簡單的故事套路上。
然而《西遊記》《封神演義》等神話故事,一直到現在對成人還是有吸引力。是因為這些小說,本質上是寫現實的,邏輯上符合成人思維。然後加上了一些神神怪怪的想像力,讓故事變得更有趣。所以還能一直流傳下來,大家還愛看。我記得小時候還看過一些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但看完就忘了。那是因為套路太雷同,故事情節也不吸引,基本都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好人得好報,惡人遭惡報的那種大團圓式的結局。看多了也就沒意思了。因此,熟悉加意外,是故事耐讀的不二法門。讓大家太過於熟悉了,故事就沒看頭了。就像很長一段時間國產電影,尤其是主旋律電影沒人看,因為套路過於簡單,觀眾甚至比導演還清楚故事的發展和結局,這樣的電影大家不會覺得有意思。我們國家在近現代沒出過什麼好的童話神話作品,是因為缺乏想像力。沒了想像力就沒了意外,故事雷同,多了自然遭人嫌棄。
而國外一些爆款童話故事的寫法還真不太一樣。
首先是知識含量,以《哈利波特》為例,這本書里的知識含量是巨大的。卡羅琳女士構建的魔法世界,是綜合了很多關於星象,魔法,以及一些地理天文等知識。在卡羅琳的想像力的組織下,形成了一個系統,一個新的世界。《西遊記》和《封神榜》也有這個特點。構建一個系統,一個世界,故事背景才會比較宏大,也會更加有深度。就會超越一般小孩子的認知,大人也能看。中間有邏輯性,有很多知識點,所以故事就耐看。卡羅琳也很會迎合現代人的口味,把魔法講出了新元素,因此很多人會很成為《哈利波特》粉絲。
其次是想像力。基於邏輯和系統知識點產生的想像力,而非單純讓動物擬人化的那種想像力,是不在一個層次上的。像《納尼亞傳奇》,構建的那個世界,奇妙得讓人嘆服。好得想像力也是建立在知識面和訓練基礎上的。一個缺乏豐富知識的作者是寫不出那樣的作品。
其三是普世價值觀和人文精神的貫注。這一點其實不獨童話,包含其它文學作品和電影等,國外的優秀作品和國內作品的差距很大一部分在這上面。像《泰坦尼克號》《阿凡達》《金剛》等國外熱映的片子,無一不有深刻的人文情懷和普世價值觀。而反觀中國的許多作品,從立意到思想高度上,跟這些大片差了很多。童話作品亦是如此。像《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這些經典作品,不止適合兒童,也適合成人,很多立意和人文精神,值得一再體會,而不僅僅是看個新鮮和熱鬧而已。
所以總結一下,好的文藝作品,立意當先,格局首先要大,其次是要有足夠的知識量支撐,然後再發揮想像力,才能創作出更高層次的,流傳久遠的作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