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這首詩與唐人七絕壓卷之作並列,但作者卻成了千古之謎

這首詩與唐人七絕壓卷之作並列,但作者卻成了千古之謎

在我國歷史上,唐朝是高度繁榮的朝代,國家長期統一,國力強盛,文化環境寬鬆……因此,唐文化的發展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一個高峰。在唐代文壇上,詩歌是最重要的文學樣式,也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頂峰,其中邊塞詩作為傑出的詩歌流派,在唐詩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其時湧現出一大批邊塞詩人,其中有「七絕聖手」之稱的王昌齡就是代表之一。他的詩作中反應了盛唐時代的積極進取、自信豪放的精神,從各個側面反應了唐朝的宏大氣象,展現唐朝軍隊的巨大威力。另一方面,這些作品在抒寫將士豪情壯志時,並沒有迴避戰爭的艱苦,而這種艱苦和戍邊將士的悲苦心情都被激昂慷慨、義無反顧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掩蓋,正所謂「悲而不傷」。而最能代表王昌齡邊塞詩成就的當屬他的《出塞二首》。

出塞二首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與唐人七絕壓卷之作並列,但作者卻成了千古之謎

秦時明月漢時關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乾。

這兩首詩是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第一首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明代詩人李攀龍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第二首詩描寫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剛剛結束時的情景,寥寥數筆,生動地描繪了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勝利者的驕傲神態。全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鍊明快。

這首詩與唐人七絕壓卷之作並列,但作者卻成了千古之謎

騮馬新跨白玉鞍

對於第一首,人們都已經耳熟能詳了,但第二首,並不為大多數人所知。今天我們來看第二首。第二首大意是: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戰鬥結束後戰場上只剩下凄涼的月色。城頭上的戰鼓還在曠野里震蕩迴響,將軍刀匣里的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幹。

這首詩描寫了一驚心動魄的戰鬥剛剛結束的情景。棗紅馬剛剛裝上白玉裝飾的馬鞍,戰士就騎著它出發了。戰鬥結束的時候天已經很晚,戰場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頭上催戰的鼓聲仍在曠野上回蕩,刀鞘里的鋼刀血跡未乾。詩人用寥寥數筆,就把將士們的英武氣概,勝利者的神態生動地描繪出來。

這首詩與唐人七絕壓卷之作並列,但作者卻成了千古之謎

戰罷沙場月色寒

驊騮駿馬,配上白玉鞍橋,可以想見這馬上騎手的威風。這英武的騎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錯刀)奮戰沙場的。這騎士披一身月色,頂著凜冽寒風,鏖戰而歸。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煙塵滾滾的沙場,那咚咚的進擊鼓聲還響徹耳畔。這風度軒昂、勇武不凡、充滿自信的騎士,就是詩人心目中唐軍將官的形象,也是詩人矢志抗敵、無時無刻不意欲拼搏戰場的心靈寫照。「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乾。」這實在是一個堅定的愛國者從耿耿赤心發出的雄壯的吶喊,也分明寄寓著詩人的殷切希望。

這首詩與唐人七絕壓卷之作並列,但作者卻成了千古之謎

城頭鐵鼓聲猶震

這首詩抒寫自信、進取、開拓為特徵的傳統尚武精神,風格剛健、清新。詩人描寫戰爭的勝利,不在於字面,而在於構成一種氣氛。詩歌選取戰鬥生活的一個片段,以「騮馬」「沙場」「鐵鼓」「金刀」等戰爭意象串成一系列戰鬥生活的畫面,戰鬥的激烈與戰場的肅殺盡在其中。詩頭「新跨」一詞將戰士風風火火、迎接戰鬥的激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而詩尾以「血未乾」這樣一幅看似血腥的場景描寫戰士的內心——熱血並未因為戰鬥的結束而冷卻。這種激烈肅殺的氣氛,生動地表現出戰士的颯爽英姿和激昂振奮的風貌。

詩人在這首詩中抓住戰鬥剛剛結束的場面加以描寫,塑造了一個英姿颯爽、勇猛善戰的將軍形象,熱情地歌頌了將士們為國殺敵立功的勇敢精神。詩人描寫勝利,不在於字面,而在於構成一種氣氛。把戰士的颯爽英姿,激昂振奮的風貌寫了出來。

這首詩與唐人七絕壓卷之作並列,但作者卻成了千古之謎

匣里金刀血未乾

《全唐詩》同時也將這首詩錄入了李白詩作下,作《從軍行》或《行軍》。但《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沒有《軍行》一首。因此關於這首詩的作者歷來有不同爭議。但不管如何,這首閃耀著愛國主義精神和英雄浪漫主義精神的詩篇將永遠激勵著有志之士奮勇殺敵。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沙視界 的精彩文章:

大詩人突然改變風格,寫出一首別具一格的清新小詩,令人眼前一亮
《古文觀止》中唯一一篇宋玉的文章,直指兩千年來國人世俗的本性

TAG:老沙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