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衛三號有效載荷部件級100%國產化且AR技術首輔北斗衛星研製
2018年7月29日9時4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三十三、三十四顆北斗導航衛星。這兩顆衛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我國北斗三號系統第九、十顆組網衛星。北斗三號衛星的有效載荷實現了部件級100%國產化率。
衛星經過3個多小時的飛行,經軌控和相位捕獲後,進入工作軌道。後續將進行集成測試與試驗評估,並與此前發射的八顆北斗三號導航衛星進行組網運行。
衛星有效載荷部件級100%國產化
為了實現數量巨大且種類各異的30顆衛星有效載荷的國產化這個目標,五院西安分院在原子鐘、行波管放大器、固態放大器、微波開關、大功率隔離器等5大類19項國產化部件方面推進研製,並以「全國大聯合」的開闊視野,抓總組建了由2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組成的研製隊伍,最終實現了有效載荷部件100%國產化。
五院西安分院創新提出衛星有效載荷新的設計理念,將硬體平台固化,軟體則可以根據需求進行變化及升級
固化硬體平台,主要針對的是北斗三號實現基本導航服務功能的有效載荷來說的,將有效載荷的狀態、工藝及測試方法進行固化,形成流水線式的生產。
軟體升級的是一些增值功能,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軌重構功能。導航衛星實現定位、導航、測繪、救援等功能,主要依靠有效載荷系統,而隨著北斗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人們對於導航衛星可提供的服務需求將會有所增加,這時候,只要改變有效載荷中的部分軟體,就能實現新的導航功能。
AR技術首輔北斗衛星研製
這是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最新研製的數字化智能總裝檢驗裝備,在北斗三號衛星中的首次成功應用,實現了智能穿戴裝備、AR(增強現實)技術與各航天器型號平台檢驗過程完美結合。
智能總裝檢驗裝備實現了在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場工作中的應用,完成了衛星進場、卸車開箱、總裝電測等衛星發射廠各階段檢驗人員作業輔助引導工作,形成了基於工序的多媒體數據包生成及管理功能的導航衛星發射場數據包。
航天五院總環部科研人員介紹,人工智慧在未來衛星總裝測試工作中的應用前景光明,項目組後續還將根據航天器總裝工作特點,開展總裝過程預警等各項功能的開發,助力導航衛星等各型號研製。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
TAG:軍測校友企業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