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如何思考一個陌生的領域?

如何思考一個陌生的領域?

文 | Lachel

來源 | L先生說(lxianshengmiao)

最近,最火的電影非《我不是葯神》莫屬。

截至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葯神在豆瓣是 37 萬評價,9.0 分。

這在中國電影來說,是一個多年不遇的奇蹟。

不過今天不聊電影,因為我還沒空去看……

我想借這部電影,跟大家聊聊:如何思考一個不熟悉的領域。

在這裡說一下:對於醫藥行業,我毫無了解。

所以,我跟大家一樣,都處於同一起跑線(如果讀者中有從事醫藥行業的朋友,那就比我更專業了)。

那麼,針對這麼一個陌生領域,我們可以如何去了解和思考呢?

我大致翻了下簡介,下面是《葯神》的主要內容(如果有錯,請糾正):

某製藥公司生產了一種特效藥品,在國內售價非常高,許多病人買不起這種葯。而在一線之隔的印度,仿製葯的價格相當低廉,但不允許進入中國。於是,一位中國人程勇,開始幫助病人到印度「進口」仿製葯。

針對《葯神》所反映的社會現實,網上大抵有三種比較主流的聲音。

第一種,是義憤填膺,控訴葯企黑心,唯利潤是圖,定價高昂。要不是有大量仿製藥廠商,病人連生命權都無法保證。

這種觀點,說實話,是屬於比較淺層的思考。因為他只看到了最簡單、最表層的原因,沒有繼續進一步思考,考慮長期結果、深層原因和其他影響,而是讓情緒佔據了統治地位。這是我們需要避免的。

第二種,則是考慮到:葯企也需要生存。如果沒有利潤作為驅動,誰會花重金去做研發?

他們能夠看到:走私仿製葯、破壞專利權的行為,看似為病人謀福利,實際上破壞了葯企的利益,削弱了葯企研發新葯的動力。長期來看,並不利於醫藥事業的進步。

在這種情況下,世上只有一種病:窮病。這種思維就好了一些,能看到長期的影響和後果。但仍然略嫌不足。

第三種呢,則另闢蹊徑:既然病人要保障生存的權利,葯企又要有足夠利潤作為動力,那麼,責任自然就落到了政府頭上。

為什麼政府不能花錢補貼、做研發?這樣,既給了葯企生存空間,又能有效壓低葯價。這種思維也是不錯的,考慮到了病人和葯企的平衡,給出了另一種解決思路。

但仍然還可以更好。

為什麼這樣說呢?

仔細看這三種觀點,你會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不全面。

無論是站在病人、葯企,還是政府的角度看待問題,實際上,都是把問題的視角窄化了。你看到的只是整個問題的部分,而不是全貌。

這就是我們常犯的第一個錯誤:

對於一個複雜的系統,單獨站在其中一個因素的視角去看待,或者單獨歸因到其中某個因素,都是不全面的。

任何一個系統,其內部因素一定是互相影響、互相制衡的。必須把視角拔高,從更高的層次去看待整體,才能更好地理解這個領域。

第二個錯誤是什麼呢?

我們常常會有一種思維:一個問題存在,就一定有解決方式,或者一定要找到一個解決方式。否則,任何思考、討論,都是無意義的。

其實並非如此。

我們必須承認,並非所有的問題,都有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

很多時候,「沒有結果」也是一種結果 ——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思考和討論沒有價值;反之,通過深入思考,我們可以增進對問題的理解,謀求達到一個共識。

這對於問題的最終解決,也是有幫助的,請大家記住這兩個原則。

接下來,我們來一起思考,如何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葯神》所反應的藥品現狀?

首先,我們先思考:

在這整個系統中,都牽扯到哪些元素?

有哪些人、組織、機構,參與到了這整個環節之中?

最容易想到的是這幾個:葯企,藥店,病人。

葯企研發藥物,賣給藥店,病人去藥店買葯;這構成了一個最基本的生產和消費鏈條。

但僅僅只有這幾方涉及到其中嗎?顯然不是。

如果你只看到它們,就很容易導向第一種(指責葯企)和第二種(為葯企辯護)結果。這也是很多人最容易犯的毛病:讓思維停留在「顯而易見」的層面。

至少,它還應該包括這些:

政府:制定法律政策,掌握財政預算,控制藥品流通和進出關。

醫院:指導病人購買藥品。

慈善組織:為病人免費發放藥物。

各高校、科研機構:為藥物研發提供基礎力量。

仿製葯公司:更嚴格來說,還應該分成原研地仿製公司、印度仿製公司和國內仿製公司。

葯企:可以更進一步細分成,負責研發的部分(科研人員),和負責銷售、運營的部分(公司管理層及股東)。

病人:可以細分成,能負擔藥費的富人,和無法負擔藥費的窮人。

投資者:為仿製葯公司、葯企注入資金,包括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

……

這張清單還可以繼續列下去,不過我們先到此為止。

這些盤根錯節的對象,彼此間通過利益、因果、驅動等關係,跟其他節點間建立聯繫,構成一張複雜的關係網 —— 這就是一個「擬合」現實世界的基本模型。

你列出來的元素越豐富,越詳細,擬合程度就越高,越接近真實世界。

這就是第一步:找出構成系統的所有元素。

完成了這一步,才能保證思維最基本的全面性 —— 只有考慮到各元素之間的制約和平衡,你才能從整體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非從單個元素的視角。

找出了相關元素,下一步是什麼呢?

針對每一個元素,我們分別去找到它的三個要素:

Have:你有什麼、能提供什麼;

Need:你需要什麼,想得到什麼;

Constraint:你受到什麼條件約束。

比如,對於病人,他們的 Need 都是有效的藥物(來自葯企、仿製葯公司的 Have)。

但富人的 Have 是充足的藥費,而窮人的 Have 是有限的藥費,Constraint 可能是信息溝壑 —— 缺乏有效的渠道,不知道有仿製葯這回事,等等。

對於仿製葯公司,它們的 Have 可能是有效的藥物和劣質的藥物,Need 都是利潤,Constraint 可能是政策法律、技術水準、交通運輸,等等。

對於葯企,它們的 Have 是技術力量、有效的藥物,Need 是利潤,Constraint 則是高昂的研發經費和時間成本,以及嚴格的規定(比如臨床試驗等)。

進一步拆分葯企。

其中的研發人員,Have 是技術力量、成型的產品,Need 是研發經費和銷售渠道;而管理層和股東,Have 是研發經費和銷售渠道,Need 是技術力量 。

—— 你看,它們的 H 和 N 是完全對應的,所以才能緊密結合起來。

再看政府。

政府的 Have 是政治力量、稅率調控等,Need 是社會的穩定和公民的基本福利,Constraint 則是有限的財政預算,嚴格的比例(難以隨意調整),效率(存在滯後和延遲),干預(無法直接影響,只能通過政策、撥款等間接影響),等等。

——這些都會影響政府的決策。

這一步的意義在哪裡呢?主要有兩點。

1)找出了所有元素的 H 和 N(其實就是供給和需求),我們就能把它們一一對應、連接起來。

2)通過思考各元素的 C,我們就能更加全面地理解,這個元素在參與到整個鏈條之中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克服的困難,以及面臨的阻力。

這有助於幫助我們去反覆審視,每一個元素能起到的作用。

例如:我們可能會希望,政府能夠施加干預,投入預算去研發藥品、壓低價格 ——

但須知:政府的財政收入也不是天下掉下來的,不但總量有限,而且每個領域的比例都需要嚴格控制,並沒有那麼容易調整。

注意:到這一步為止,我們並沒有涉及任何專業內容。

也就是說,上面這些分析,都在我們的背景知識範疇內。

我們只是通過規範的方法和流程,把它們列出來,進入我們的視野和思考範疇,來更好地鳥瞰整個圖景。

第三步,就是把前兩步所列出的元素,通過它們的 H 和 N,分別對接起來,構成一條完整的鏈條。如果存在無法流暢對接的情形,或者產生了斷點,很大的可能,就是由於 C 起了阻礙的作用。

那麼,我們就要去思考:

能否引入新的方法,消除這個C?

能否找到別的節點,繞開這個C?

能否通過優化調整,緩解這個C?

到這一步,我們就必須獲取足夠的信息,來填補思考過程的空白。

比如:窮人無法為有效藥物負擔足夠藥費,只能退而求其次,尋求印度的廉價藥品。

那麼,為什麼這個情形沒有成為主流呢?

通過針對性的搜索,我們就可以知道:國家為了打擊假藥,禁止不合規的藥品進口。如果放開進口,固然能降低葯價,但一方面會影響葯企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假藥橫行。這就是仿製葯公司 C 的來源之一。

那麼,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思考:針對這個C,有沒有什麼辦法能緩解和消除?

比如:能否給專門做仿製葯的某幾家公司開放一批牌照?諸如此類。

這裡的重點在於博弈和平衡。

每進行一次的思考,都要同步思考:它可能會造成什麼結果?可能會有什麼影響?能否干預和消除?

不僅僅是針對 C 動手。通過檢視整個複雜系統,逐一分析 H 和 N,我們還可以找到更多的優化點。

比如:富人的 H 和 N 可以完美對接,但窮人不行,存在一個落差 。

與此同時,慈善機構、投資者、富人,等等,他們的 H 都是資金,那麼,能不能通過一些價格歧視的手段,把「抹平」窮人落差的這部分成本,轉嫁到其他元素身上?

比如:富人可以通過投注資慈善機構,為窮人承擔醫藥費;與此同時,富人也可以得到聲譽,以及國家承諾的減稅(富人的 N),等等。

這就是一種有效的做法,通過迂迴的方式,把各元素的 H 和 N 對接了起來。這些,就是我們所得到的「假設」。它們為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種可能性。

下一步,就是不斷循環,去獲取信息和資訊,來支撐和推翻這些假設。

重點在於,整個複雜系統,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如何通過重構、對接和調控每一個介面,來實現系統整體性效率的上升,這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了。

另外,正如我一直所強調的:框架和模型並不能幫助你解決問題,它們能做的是:

指導你「朝什麼方向去思考」;讓你知道「應該獲取什麼信息」;以及,如何把獲取到的信息,安放在合理的位置上。

這就是一個更加全面、深入的思考過程。

你可能也看到了。

思考到最後,我們依然沒有得出有效的結論,依然沒有得到「問題的解答」 —— 我們得到的,只是「可能性」和「假設」而已。

這是正常的。

並非所有問題都有明確的解答,因為如果有,它早就已經被解決了。但通過這個過程,你會更加了解這個領域,與此同時,也是在不斷地錘鍊你的思維能力。

這就是思考的意義所在。

思考不是為了得到一個最優解,而是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麥子熟了 的精彩文章:

英語好的人,活得到底有多賺?
親歷美國教育:讓孩子去博物館「閑逛」的4大理由

TAG:麥子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