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綠色時代市場潛力遠超2萬億!歐洲迎來「中國風」

綠色時代市場潛力遠超2萬億!歐洲迎來「中國風」

在英國的一些海邊城鎮,隨處可以看見一座座白色的風力發電機。在海風的吹拂下,長達數十米的風機葉片旋轉得「呼呼」有聲,為當地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眾多風電項目中,有部分的金主是中國企業。

「我們在海外不僅僅局限於做核電……包括風電、太陽能。」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旗下的中廣核英國公司總經理鄭東山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英國計劃在2025年前逐步關停燃煤電站,因此需要新建風電等其他發電項目,滿足當地的電力需求。

英國僅是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新能源投資的縮影。以中廣核為例,其涉及的還有法國、比利時、愛爾蘭、埃及、韓國、馬來西亞、孟加拉國、阿聯酋、澳大利亞等十幾個國家。

這背後的原因是,全球正在迎來了綠色能源時代。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彭博新能源財經聯合發布的《201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趨勢報告》稱,全球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繼續保持迅猛增長的勢頭。

「只要有機會,我們就會積極去爭取。」鄭東山說。

投資遍布各大洲

打算「成為國際一流清潔能源企業」的中廣核最近又完成一筆大收購。

7月17日,中廣核歐洲能源公司在巴黎宣布,與麥格理集團和通用電氣公司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完成對歐洲最大單體陸上風電場——瑞典北極風電項目75%股權收購。

該項目位於瑞典皮特奧市,計劃安裝179颱風機,預計2019年年底前完成安裝並運營,總裝機容量為65萬千瓦,是歐洲目前最大的單體陸上風電場,可以滿足40萬戶家庭的用電需求。

「這次併購使中廣核歐洲能源公司得以進入北歐市場,對深耕歐洲市場具有深遠意義。」談及該項目時,中廣核歐洲能源公司總裁陸瑋說,進軍歐洲可再生能源市場是中廣核既定戰略。

中廣核歐洲能源公司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布局歐洲新能源市場。

陸瑋說,中廣核歐洲能源公司自成立以來,不到4年時間已先後在英國、法國、比利時、愛爾蘭、荷蘭通過併購及自主開發建設擁有了近1000萬千瓦裝機容量的風電、太陽能資產,迅速發展為法國第六大清潔能源運營商。

2017年8月,中廣核在英國的首個風電項目——布雷尼格項目動工。該項目位於威爾士內陸地區,項目由16颱風機組成,預計於2018年完工,建成後將為近2.5萬戶英國家庭提供電力。

與此同時,布雷尼格項目將為當地增加就業、促進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光是在2017年,就為當地企業帶來了至少640萬英鎊(約合5750萬元人民幣)的合同。

除了中廣核之外,正在加大風電投資開發力度的華潤電力也把目光投向海外。

7月23日,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華潤電力」,00836.HK)在深圳舉行《2017年可持續發展報告》發布會。華潤電力一位內部人士向第一財經表示:「我們已經注意到海外新能源市場,去年我們在英國投資風電項目也只是一個開始。」

他所說的,就是Dudgeon(德貞)海上風電項目。2017年12月,華潤電力成功競得挪威國家電力公司(Statkraft)旗下Dudgeon海上風電場30%股權,投資金額約為5.5億英鎊(約合50億元人民幣)。

德貞海上風電場位於東英格蘭離岸30公里處,擁有67颱風機,總裝機40.2萬千瓦,是全球第六大海上風電場。

「這是華潤電力首個境外落地項目項目。」今年3月,華潤電力總裁胡敏在倫敦參加項目股權交割儀式時說,「公司以此項目為切入點……未來將探索搭建歐洲市場平台……為進一步拓展海上風電市場和發展國際化業務奠定堅實基礎。」

最終,德貞風電項目由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阿布扎比能源公司Masdar與華潤電力聯合打造。

在項目股權交割儀式上,Statoil公司高級副總裁布爾(Stephen Bull)表示,華潤電力行業經驗豐富,市場表現優異,希望雙方以此為契機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係,共同開拓海上風電市場。

有分析指出,目前,因為中國在太陽能發電項目和風能發電項目上極具競爭優勢,過去10年間,這兩類項目佔到中國對歐洲可再生能源投資的80%。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髮現,從歐洲到亞洲,從亞洲到非洲,從非洲到拉丁美洲,都有中國能源企業布局新能源的足跡。比如,在拉美,2016年,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通過收購太平洋水電公司而進入了智利清潔能源市場。再比如,在非洲,中國電建承建的阿爾及利亞首個光伏電站已經在2016年全部併網發電。

由於海外市場需求增長,有能源央企內部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目前最急需國際化人才。」

未來屬於新能源

作為傳統的火電巨頭,華潤電力正在謀變。第一財經記者在華潤電力上述會議上了解到,2017年,清潔能源在華潤電力的所有裝機容量中佔比為17.4%,但到2020年,這個數據將提高到25%以上。

事實是,目前,全球能源轉型的基本趨勢是實現化石能源體系向低碳能源體系的轉變,最終目標是進入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可持續能源時代。

上述《2018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趨勢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全球連續八年綠色能源投資超過2000億美元,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發電領域的佔比已經從2007年的5.2%大幅增至12.1%。

這份報告還顯示,僅2017年一年,全球不包括大型水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領域,就總共獲得投資2798億美元(約合1.91萬億元人民幣)。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能夠替代傳統能源,其主要原因在於其技術已經成熟和市場已經形成規模。以風電為例,風電作為技術成熟、環境友好的可再生能源,已在全球範圍內實現大規模的開發應用。

「在英國,三四年前我們就一個海上風電項目跟英國政府談,談的價格大概在140至150英鎊每千度電,那個價格是很貴。」國內某能源央企一位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但是到了去年5月,該項目價格就降到57英鎊每千度電,降了差不多100英鎊。」他認為,這與技術進步和市場規模擴大有關。

在德國,陸上風電已成為整個能源體系中最便宜的能源,且在過去的數年間風電技術快速發展,更佳的系統兼容性、更長的運行小時數以及更大的單機容量使得德國《可再生能源法》最新修訂法案(EEG2017)將固定電價體系改為招標競價體系,徹底實現風電市場化。

2017年,整個歐洲地區風電占電力消費的比例達到 11.6%。其中,丹麥的風電占電力消費的比例甚至高達 44.4%,並在風電高峰時期依靠其發達的國家電網互聯將多餘電力輸送至周邊國家;德國這一數字為20.8%,英國為13.5%。

在歐洲的能源體系規劃中,新能源產業佔據重要位置。根據歐盟設立的《清潔能源方案》,到2030年,歐盟將實現可再生能源發電佔比達27%的目標。在歐洲能源體系中,風能和太陽能在新能源領域中保持一定優勢,2017年其電網裝機容量分別增加約14 GW(吉瓦,1吉瓦=1000兆瓦)和7 GW,並且到2020年合併機組規模有望達到400 GW以上。

與此同時,歐盟各國還設立了「綠色證書」方案,通過發放補貼,為國內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提供支持。

巨大的市場和相對成熟的投資環境在吸引著中國企業。

但在海外進行投資時需要「入鄉隨俗」,這既涉及當地的政治、經濟、法律等基本規則,也包括民族文化、風土人情、社會習俗等基本形態。以英國為例,一位在倫敦生活了15年的華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說:「一旦到了下班時間,即便是工作進行到一半,員工照樣下班,老闆也無權干涉,而這在國內是無法想像的。」

這位華人表示,到英國等歐洲國家投資,最關鍵的是要遵守市場規則。「他們按規則辦事,不講人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IBM雲服務收入今年將突破111億美元
金融危機十年來區域經濟巨變:長江中上游成最耀眼板塊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