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范蠡身為楚國人,為何做越王勾踐的謀士,其中有隱情嗎?

范蠡身為楚國人,為何做越王勾踐的謀士,其中有隱情嗎?

范蠡,字少伯,別名,范少伯,陶朱公,楚國人。出生於公元前536年農曆初一,是楚國三戶(今河南淅川縣)人。范蠡因經商成就很高,所以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和「文財神」。同時也是春秋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家和道家學者,南陽五聖之一。

雖說范蠡的成就很高,但其實范蠡出身貧賤,不是士族出身,可是范蠡勤奮好學,長大後便成為了博學多才之人。范蠡與楚宛令文種相識,兩人是好朋友,交往較為密集。文種也是一名有雄才大志的人,可是當時的楚國政治黑暗,官僚階級腐敗,不是貴族便不可以入仕做官。魯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1年),在范蠡的邀請下,文種果斷的選擇了離開楚國,去了越國,輔佐越王勾踐。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與越國開戰,雙方發生了槜李之戰,交戰在今浙江嘉興一帶地區。在此次戰役中,吳王闔閭重傷不愈死亡,兩國從此有了不共戴天之仇。到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之前,兩國戰亂不斷,民不聊生。此年吳王闔閭的兒子吳王夫差替父報仇,與越王勾踐交戰於夫椒,如今的江蘇太湖馬山決戰。當時范蠡便勸說越王勾踐此時不宜決戰,但越王勾踐不聽范蠡的建議,執意出兵。

之後越王勾踐大敗,帶著殘兵敗將一路躲到了會稽山上。當時范蠡跟著越王勾踐,在無處可逃之時,范蠡勸說越王勾踐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越王勾踐雖再不願意,但此時已是窮途末路,不得不答應,於是越王勾踐和范蠡便帶著越國的眾將士向吳國投降。

隨後按照吳國和越國定的雙方協議和條件,越王勾踐帶著自己的夫人進入吳國都城,成為吳王夫差的奴役,而以范蠡的忠心,自然是跟著越王勾踐進到吳國當奴役的。當時范蠡進入吳國時,吳王夫差曾經問過范蠡,問他是否願意離開越王勾踐,在他吳國做事,並給他賞賜。但被范蠡果斷拒絕,並義正言辭的和吳王夫差講明了原由,吳王夫差沒有勉強。

在魯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吳王夫差被越王勾踐的誠心感動,於是便將他放回越國,范蠡也在此時跟隨越王勾踐回到越國。在戰爭之後的越國已是將近廢城一座,百姓流民失所,沒有糧食可以吃。街道上隨處可見的難民,到處都充斥著一片凄涼之景。若要復興,則需要很長時間,而且還不能讓吳國發現。

剛回到越國不久,范蠡便對越王勾踐獻計,提出休養生息的良策。首先范蠡便提出,要讓百姓務農桑,務積穀,不亂民功。然後還要把經濟給提高,繼而要親民,不要讓百姓因為那次戰爭的慘敗而怪罪帝王,失了民心。

為了貫徹范蠡的建議,越王勾踐親自去民間,對百姓問候,還免去了百姓家中有變故的徭役。同時還修建了都城,但是修建了一座大城和一座小城,作出虛假貧窮整頓給吳王夫差看,讓他相信現在的越國已是民不聊生,根本無法和吳國對抗。

而當越王勾踐戰勝了吳王夫差後,范蠡便棄官經商了。范蠡三次遷至陶丘,三次成為富商,三次散盡家財,商聖的名字便從古自今流傳。在經濟思想上,范蠡還大膽地提出了「農末俱利」,可以說是對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跟著小陳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史上最恐怖的姓氏,如今幾乎絕跡,你們身邊有這個姓氏嗎?

TAG:跟著小陳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