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古代科舉那些事
最近迷上聽書,準備接下來多分享一下聽到的奇聞八卦,可能受羅胖、高曉松之流影響,思維不太入流,不認可請見諒。今天先分享古代科舉那些事。
眾所周知,古代科舉考試類似於咱們現在的高考,備受質疑,各執一詞,接下來先分析分析一些
-----
科舉從哪來
其實科舉一開始是從隋煬帝楊廣那開始的,知道他是誰嗎?就是史書上那個荒淫無道,隋朝最後一個皇帝那位。說真的,這位仁兄可能被唐朝史官編的有點過分。作為太子,在老子臨死前還去欺凌他某一個後母,智商情商至於那麼低嗎?他文治首開科舉,武功來講開鑿大運河,還打了狄戎和高麗,算是很想有作為的一個人了。若不是太過於勞民傷財,極有可能成為千古一帝也不一定,所以說太會折騰也不一定好。
科舉好不好
其實隋朝以前就是紛亂的魏晉,南北朝,以前怎麼選人才呢?中正舉薦制。我記得好像是司馬懿那會搞的。再之前就是風評制,前陣子那個三國裡面,楊修不就很牛的品評人嗎?這兩個制度,說到底都是由貴族士族,潁川出大家。所以古時候很多做官的,都會舉薦老家的人,因此容易結黨,這也難免。
當然再往上追溯就是春秋和秦朝漢朝,更加看重推薦。尤其春秋那會,都是那些大家 互相舉薦,情況更為複雜。
好處一
科舉採用統一標準,從某種程度上還是有利於社會穩定,從這個觀點還是好的,起碼把我國主要優秀的人才都拉到核心管理機構,優秀人才都跑國家去。
歐洲都是貴族制,人才也比較分散,沒有一個統一的機制,所以每次帝王一死,各兄弟就會割據,分成很多小國,所以你看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
我朝可能性比較小,為啥?因為我國的文官體制是很獨立封閉的,集中機制,直接聽命於皇帝。那些小王和貴族,沒多少人才,怎麼可能獨立出國家,沒多久就被滅了。
好處二
科舉讓很多寒士有更多的機會能夠光宗耀祖。大量的人才都是通過科舉這條路上來的。我記得唐朝還特意分開了一個官二代榜,就是把官宦子弟分開出來考,為的就是避免不公。清朝還有一個滿蒙榜和漢榜,也是為了分開官宦子弟,因為當時漢族屬於低級種族。
為什麼現在高考的時候湖北考生這麼牛,其實江浙都很牛,湖州紹興那一帶極其多,自古江南多才子。其實以前差距更多
南榜北榜,聽說過沒有?
就是明朝朱元璋舉行一次高考,揭榜時居然前十名都是南方人,以為有貓膩,把主考官殺了。再考一次,朱元璋親自主考,揭榜時居然前十名都是南方人。
所以後來才分開錄取,這也是現在高考各地市按照名額分配的制度由來,其實這主要是政治需要,如果真按照水平高低來錄取。想想廣東去考江蘇卷,那就呵呵了,別說江蘇卷了,考個全國卷都很吃力,尤其理綜和數學這些。所以說作為潮州人,大家還在談論素質教育,還搞搖號,只能說水平起點低本身還不可怕,可怕的是居然還不努力。
好處三
科舉可以洗腦,作為國家工具。當然也有反例,比如洪秀全就是一個落榜秀才,就搗鼓了太平天國。
壞處一
科舉限制了很多學科的發展,大量人才都只學八股文,被洗腦的太厲害,導致咱們現代科學發展太慢,現代化進程太慢也有一定原因。
壞處二
科舉還是會被某些壞人所利用
0錄取---李林浦,直接導致安史之亂那位宰相,太小氣,給唐玄宗說,我們的人才都已經納入政府,這一屆不錄取一個人才。居然還給通過了
0歲中榜眼--秦檜,讓自己兒子9個月得了榜眼,若不是大臣抗議,其實他是想讓兒子中狀元的。
0活路--張獻忠,就是和李自成一起起義那個,在四川最後要失敗了,借科舉之名,把所有人才都拉過來,然後全部活埋
科舉的一些名頭
方便記住,我到網上找了一些資料
正式的科舉分為三級:一鄉試、二會試、三殿試。
鄉試在八月,秋闈,考過了就是秀才。遇慶典稱為恩科,考中的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唐伯虎其實當時也只是舉人而已。
會試在二月,春闈,考中的稱為「貢士」,有資格參加殿試,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 ,就是皇帝親考。前三名就是狀元、榜眼、探花,算是副廳級幹部吧。其他就是進士,處級官員。
講得有點多,主要是分享一些自己思維和看法,不一定對哈。
TAG:風言瘋語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