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代的避暑方式,比我們更有趣

古代的避暑方式,比我們更有趣

昨日已經進入入二伏了,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相信很多人都準備來一碗炸醬麵。據說古人過伏要吃熱湯麵以發汗,但如今的人們更喜歡吃涼麵,真正實現體感降溫。古人過夏天,不僅是輕衣冷食有「涼」方,更是將文人雅趣融進了日常生活中,優雅地對抗酷暑……

山中、樹下避暑天

盛夏到來時,徜若有個小園別業,親近一下自然,自然清爽宜人。清朝皇帝的生活範圍基本被局限在紫禁城中,連御花園都小而袖珍,乾隆皇帝不禁不滿地說「都城煙火多,紫禁圍紅牆。固皆足致炎,未若園居良。」 (《日下舊聞考》,引乾隆四十三年御制夏日養心殿詩)每到夏日,他們都樂意去避暑山莊小住一番。在紀昀眼裡,這裡「每泛舟至文津閣,山容水意,皆出天然,樹色泉聲,都非塵境。陰晴朝暮,千態萬狀,雖一鳥一花,亦皆入畫。」清人柏葰稱其為「左湖右島,嵐影泉聲」。

唐代詩人陸希聲,在綠蔭如蓋的大樹之下納涼時,頓生感觸,隨口吟出了這樣的佳句:六月清涼綠樹蔭,竹床高卧滌煩襟,羲皇向上何人到,永日時時弄素琴。

除了在大樹之下納涼,臨水的亭台樓榭、橋畔河旁也是消暑的理想去處。

大詩人劉禹錫就十分喜歡在水亭之中納涼,他為此曾專門吟詠過一首七言詩:「干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簞空。琥珀盞紅凝漏酒,水晶簾瑩更通風。」如同一幅重彩的色畫,翠竹、紅蓮圍繞的水上建築,開敞通風,讓鋪設的竹席自然生涼。

李漁很會享受生活,他在《閑情偶寄》里寄予了不少閑情。夏日炎熱,涼棚架好了,不妨種種荷花,「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在葉的清香和花的芬芳下,避暑連暑熱似乎都自己消退了,納涼時涼意也追逐著荷花而生,也不知是花有意,還是人有情,總之兩相得宜,清爽自得。

夏日美食——涼麵

轉眼已到二伏天, 自然是吃熱湯麵發汗。但涼麵也是古人夏日不可缺少的美食之一。《帝京歲時紀勝》說「京師於是日家傢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面是也」,即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涼麵。古代最出名的涼麵叫作「槐葉冷淘」。杜甫寫有《槐葉冷淘》一詩: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敷……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珠。詩中即頌揚「槐葉涼麵」。

到了宋代,引領潮流的黃庭堅和蘇軾也都頗好槐葉冷淘。黃庭堅愛的是南京白面做的槐葉冷淘,澆的是襄邑的熟豬肉。蘇軾更是會吃,直接貢獻出為一種「坡仙法」,並將獨創菜品命名為「翠縷冷淘」。《事林廣記》詳細記錄了蘇東坡的私家菜譜:「槐蕊采新嫩者,研取自然汁,依常法溲麵,倍加揉搦。然後薄捏縷切,以急火淪湯煮之。候熟,投冷水漉過,隨意合汁澆供,味既甘美,色亦青碧。」

古代也有冰淇淋

從周代起,我國就有藏冰、取冰、用冰的傳統了。唐代的冰是身份的象徵,達官貴人才能 「賜冰滿碗沉朱實」「碧碗敲冰分蔗漿」,喝兩口「冰寒郢水醪」,吃著冰鎮水果,喝著冰鎮甘蔗汁,品品冰鎮郢州黃酒,在水閣中納涼。

古人也早就發明出了牛奶冰淇淋。有一種稱為「酥」的冰凍奶製品,經過滴酥或者點酥這樣一道類似現代打冰淇淋或者蛋糕裱花的工序,做成山的模樣,「吮其味則峰巒入口,玩其象則瓊瑤在顏。隨玉箸而必進,非固非絺。觸晧齒而便消,是津是潤」。

家中雅趣來消暑

真正能夠避暑的方法是什麼呢?或許是冷飲,或許是涼風,但境界最高的一定是自己的心。充實的生活、放空的心靈和生活的情趣能使一個人全無雜念,超越身體的寒暑困苦。

南宋詩人辛棄疾在罷官回家後,建了一所新居「集山樓」,平時在帶湖附近山岡上遊覽、棲息,好不愜意!他是這樣描寫自己的夏日生活:松岡避暑,茅檐避雨,閑去閑來幾度。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

在家中避暑,讀書也是好選擇。葉夢得是南宋時人,他有本書就叫做《避暑錄話》。致仕離開官場後,他每日書酒自娛。「讀書避暑,固是佳話。況有佳釀,萬事皆休。」

當然,最神妙的怕還是那些什麼都不做,就心靜自然涼的了。唯有有著相當程度的心性修養的人才做得到。他們往往是宗教中人。這也就是白居易在《苦熱題恆寂師禪室》中所謂的「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可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

(內容整理自北京晚報及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北約是跨大西洋同盟的最後安全鎖 特約
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會見郭業洲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