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果仁憑什麼免試入讀清華北大?求著老外上中國大學是假國際化!
1
改革開放初期,出於諸多因素的考慮,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享受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2007年年底開始逐步實施外企「國民待遇」,實現中資、外資企業在華平權。
「稅收雙軌制」映射到中國高等教育,便有了中國大學「入學雙軌制」。
中國學生參加高考,而外國學生最多參加一下漢語水平測試(相當於「中國托福」);中國人發毒誓、費牛勁、千里挑一才能上清華北大,老外輕輕鬆鬆就被請進中國最高學府,還經常配備學校或政府頒發的全額獎學金!
2
網路教育自媒體大咖虹野老師近日發表的《北大能否讓留學生擠一擠讓專碩生住進去》一文,勾起了我二十多年前讀大學本科時的記憶。
那時北外男生宿舍一個房間要擠進6個人,已經比一條馬路之隔的北理工好多了,那邊是8個人。上下鋪爬上爬下的,瀰漫著臭襪子味、飯味兒、紗窗的土腥味兒。樓道、水房、盥洗室總是黑壓壓的,燈泡忽明忽暗。
畢業前,學校為日韓學生新建了留學生公寓(人家是「公寓」,我們是「宿舍」),最多兩人一間,而且靠近北外女生宿舍樓。
什麼情況?住好的不說,還要把我們的女生也搭進去?
直到今天,校園生存空間的不平等仍然比比皆是。我們不是已經挺「厲害」了嗎?怎麼還是不如外國留學生待遇好?
3
中國大學沒能實現全體在校學生的「國民待遇」,與高校所處的激勵機制環境有關。
無論是曾經的「985」、「211」,還是今天的「雙一流」建設,都是以「世界一流」定位的。突出「世界性」或者說「國際化」,重要的指標是國際學生比例。
走進「高大上」的中國大學校園,還是覺得少了些什麼——國際學生太少!
無論是牛津、劍橋,還是哈佛、耶魯,幾乎每個世界一流大學都能算得上「小聯合國」了。全球招生,國際學生比例高、分布廣泛。
人家是一視同仁,錄取標準基本相同,平時成績、入學考試、語言成績、面試、推薦信、個人陳述,宿舍也一樣,有個人偏好可以選,先到先得。
咱們這邊是「雙軌制」,靠政府交流項目拿些補貼,是老外就行,先湊夠招生指標,待遇從優,咱們本國學生就委屈一下吧,頂層設計的大戰略,學校的門面,還是要顧全大局嘛!
4
中國高校的「國際化」(本文主要是指「引進來」)摻水太多,目前還處於求著老外來華上大學的初級階段。
按說「中國元素」的吸引力足夠大,但中國大學的辦學模式還是無法支撐國際交流的課堂。
用漢語授課、讓老外與中國學生一起聽課,根本不現實。畢竟漢語的國際普及率還很低,來華的外國留學生還是以學漢語為最多。
「國際化」課堂是更多英語授課內容和形式,而我們的現狀是,國外教師少,國內教師能用英語授課的少,能授予外國學生學位的專業少。
這樣一來,中國大學即使參考SAT、ACT、A-Level等國外高考成績作為錄取標準,也沒有實際意義。
缺少國際師資、缺少國際學生(特別是歐美學生)流動的中國「雙一流」大學,還不能算是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學。
因此,中外學生在華平權、待遇平等的一天,仍顯得遙遙無期。
作者簡介:趙剛(Andrew)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國際教育知名專家;十幾年來一直從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傳播工作,著有《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歐洲情調之旅》等;資深自媒體人,獲評騰訊教育「2017年度最具價值自媒體」、一點號「2017年度耕耘獎」、搜狐「2016年度留學類自媒體人」。
※誰在逼迫甘肅慶陽女生跳樓?教育者比看客還要冷酷無情!
※《我不是葯神》:辛德勒式的「勇哥」能治白血病,治不了窮病
TAG:趙剛Andr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