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獲得普利策獎後,他自殺了,那場討論至今沒有結果

獲得普利策獎後,他自殺了,那場討論至今沒有結果

眼熟這張照片嗎?第一次看到的時候,你最先想到的是女孩太可憐,還是攝影師太冷血?

《飢餓的蘇丹》

1993年,戰亂紛繁的蘇丹發生了一場大饑荒。在一個食物救濟中心附近,自由記者凱文·卡特看到了一個骨瘦如柴的蘇丹小女孩,因為無力再走,她奄奄一息地趴到了地上。一隻碩大的禿鷲蹲在一旁,貪婪地盯著這個小女孩,彷彿在等待一場即將到口的美餐。

卡特靜靜地在那兒等了20分鐘,選好角度按下快門。拍攝完畢後,他將禿鷹趕走,坐在樹下哭了起來。

當年,美國媒體刊登了這張照片,轟動一時。1994年5月,這張《飢餓的蘇丹》獲得普利策新聞獎:它以顯著的方式表明了人性的傾覆,揭示了整個非洲大陸的絕望。

然而從照片刊登起,許多人開始憤怒地質疑:身在現場的卡特為什麼不去救那個小女孩一把?卡特的朋友也指責說,他當時應該放下攝影機去幫助小女孩。

凱文·卡特

普利策頒獎儀式結束2個月後,1994年7月27日,也就是24年前的今天,卡特用一氧化碳自殺身亡。他留下了一張小紙條:「真的,真的對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遠遠超過了歡樂的程度。」

研究者後來發現,當時卡特的自殺原因可能有多個:他的好友在槍戰中去世,卡特非常自責;他生活窮困,得了普利策獎也沒有好起來,不得不去莫三比克工作但又把膠捲弄丟……不過人們相信,帶給他最大壓力的,還是《飢餓的蘇丹》這張照片。

其實仔細說起來,卡特真的是「見死不救」嗎?普利策獎的評委曾透露,他們了解到的情況是,女孩的媽媽其實就在不遠處,而且女孩戴有受到人道保護標誌的手環。評委們相信,如果小女孩需要幫助的話,攝影師是會施以援手的。

關於這張照片的討論並未隨著卡特的死亡而終止。近些年來,不斷出現引發爭議的新聞攝影作品。

2005年,廈門《東南晚報》記者拍下了一組騎車人在雨中摔倒的連續動作照片,遭受指責。記者說:「當時狂風暴雨,我在那裡堅持了差不多一個小時才等到那個場面。如果沒等到,我根本不能用照片說明那裡有個水坑。拍不到那個坑,有關單位或許不夠重視,今天就不會填補那個坑,這樣的話,就會有更多的人可能在雨中摔跤。」

路人在雨中摔倒

2012年,美國紐約一名男子被人推下地鐵站台,遭列車撞死。一名在場的攝影師拍下了列車襲來的那一刻,被批評沒有伸手援救。攝影師說,他想救受害者,但覺得自己力氣不夠,沒法把他拉上站台。

每當類似爭議出現,《飢餓的蘇丹》往往就會被拿出來做比較。這代表著新聞領域長期以來沉重卻又懸而未決的問題:記者的職業職責和道德邊界。

記者身份決定其在突發事件中存在雙重角色,也賦予了雙重角色的不同社會期待和要求。蘇珊·桑塔格在《論攝影》中曾提到「干預就無法記錄,記錄就無法干預」。

有評論說,在面臨這種兩難困境的時候,記者不應當想拍而不敢拍——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讓記者如履薄冰謹小慎微,以至於正常的事實記錄和新聞報道職能履行都受到阻礙;但也更不能讓記者為了拍而喪失一切底線——不能將公眾的利益和生命的尊嚴凌駕於新聞價值之上,更不能片面追求眼球刺激、博取受眾關注而刻意追求感官轟動,甚至不惜漠視人的價值和生命的尊嚴。

再回到自殺身亡的卡特身上。有人說,卡特至少去了蘇丹,拍下這張照片,讓人記住了蘇丹的飢餓和非洲的貧困,而那些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的人們又真正做了些什麼呢?

比這出悲劇更加悲哀的是,幾十年來,一張如此觸目驚心的照片引起的最大爭論不是非洲饑荒問題現狀如何、怎樣解決,而是鋪天蓋地、矛頭直指拍攝者的道德爭論。人們忽視了卡特當年拍攝照片真正的原因和意圖,讓社會輿論的想像力、八卦獵奇心理喧賓奪主。

編輯:朱曉樂

綜合:公眾號「饅頭說」、澎湃新聞、人民網、新華網、《今傳媒》《重慶晨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下文 的精彩文章:

加菲貓今天40歲啦!一隻橘貓是如何「反對」美國精神的?
他在晚宴上喊肚子疼,然後偷偷從巴基斯坦溜到了中國

TAG: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