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十分鐘,帶你梳理中國當代文學

十分鐘,帶你梳理中國當代文學

大家好,我是梅珈瑞,驚人院里的病人方銳,《驚日異人》里的梅老闆。

最近,我的新書《閑雜人等》上市了,大家可以把它當作《驚日異人》的前傳,同樣是關於奇人的故事。

雖然開了專欄、出了書,但實際上,我並不指望靠寫作為生,因為我的創作環境實在難以恭維。

從小到大,身邊沒有一個有文學修養的人,親人朋友不必多說,就連語文老師現在想想也算不上個文化人。所以,能在這樣的環境下走上寫作之路,我自己都覺著驚奇。

沒有人教我寫作,他們都教我生活。

但是,這樣的環境有一點好處,就是我的創作不被任何可以遵循的規律和必須遵守的法則所影響。簡單來說,就是我樂意寫什麼就寫什麼,樂意怎麼寫就怎麼寫。

不講方法論,只求一時爽。

畢竟我也不是為了吃飯而寫作,直到今天,我有能力用文字養活我自己的時候,我仍舊經營著一家燒烤店,樓上樓下都坐滿,一天的營業額遠比稿費來得痛快。這一點,我和很多人不一樣,他們都炫耀自己靠寫作月入過萬(大部分吹牛逼)。

我卻時刻警惕著,不想自己陷入靠文字過活的窘迫局面。

寫作是寫作,生活是生活,要是把寫文章變成活兒了,干著就沒多大意思了,文章也沒多大意思了。

其實,我這一輩子最大的夢想是當個更夫,天一擦黑我就走進傳達室,把收音機擰開,一邊燒著開水準備泡茶,一邊和剛剛下班的白領們打招呼。啥事兒都不用思考,啥事兒也不被問責。我一臭打更的,叫個人跟我就說不著。

這多好,你們真以為我樂意寫小說呢?

寫東西多累,寫完了還得叫人看,看完了還得被人罵,寫得比他好,他冷嘲熱諷背後使壞;寫得不如他,他鼓掌叫好,迷人心智,想讓我繼續當個不自知的傻逼。

真的,沒接觸那群文人的時候,我以為世界上都是好人,接觸多了,終於感受到寫文圈裡的惡意,這個群體太多人都不是個東西。

所以,我就不怎麼和寫作圈裡的人聊了。沒法聊,我不知道他是好人是壞人,我怕他傷害我。

好了,言歸正傳,最近為了驚人學院的事情,也看了不少資料,可以跟大家嘮嘮文學上的事情。先聲明一下:

本文是概括總結,並非學術文章,旨在讓熱愛文學又無暇歸納整理的人們能夠快速樹立脈絡。

十七年文學

咱們說,四九年以後,新中國成立了。主席在城樓上振臂高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站起來是站起來了,可被多年戰爭耽誤的文化課徹底落下了。所以,國家也挺著急,總不能滿大街溜達著社會主義文盲吧!不過萬幸,第一次文代會,確立了文藝工作者的方向和任務,正式開啟了新中國的文學開端——十七年文學。

這一階段沒什麼太好看的小說,總體來說政治凌駕在文學之上,以毛主席文藝思想為綱領,是解放區文學的延續。《紅日》《暴風驟雨》《林海雪原》《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樂意看就看看。

我覺著不好看,主席也覺得不好看,最後,他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口號!

所以,從那之後便出現了文學突破。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相對比較大膽的題材和文學形式。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宗璞的愛情小說《紅豆》。

我讀過以後覺著,這在當年都算比較大膽的寫法的話,咱們這些新時代作者簡直太自由了。

十七年文學知識點:

詩歌:頌歌,戰歌為主流。郭小川《致青年公民》《將軍三部曲》,賀敬之《雷鋒之歌》《回延安》

小說:以革命題材和農村題材為主。

革命題材代表:吳強《紅日》,曲波《林海雪原》,楊益言《紅岩》,孫犁《風雲初記》等。

農村題材:趙樹理《鍛煉鍛煉》等。

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經典 :柳青《創業史》。

非主流:愛情《紅豆》《在懸崖上》等。

干預生活:《辦公廳主任》《田野落霞》等。

散文三大家:楊碩(詩化散文)、秦牧、劉白羽

話劇:老舍《茶館》

文壇太高了,群眾攀不上去,最好拆下來鋪成小鋪子。

——趙樹理提出「文攤文學」

令人遺憾的是,十七年文學正準備逐漸脫離政治束縛之時,第二個階段來了,那就是——文革文學。

文革文學

文革大家都不陌生,政治話題咱們不聊,主要說文學方面。

如果說十七年文學史文學一體化的開端,那麼文革文學就是文學一體化的極端。

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報》首批八個樣板戲,老百姓業餘時間的文娛活動徹底被剝奪了。樣板戲大家都知道,但是究竟是哪八個我覺得至少有80%的人並不知道。

首批八個樣板戲:《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交響樂《沙家浜》。

這個階段基本不產生新的文學作品,即便產生了,我好像也沒讀過。

但有兩點值得提一下,一是「地下詩歌」代表人物,食指,作品《海洋三部曲》《命運》《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還有一撥「白洋淀詩群」:根子,方寒,北島,江河,陳凱歌(是的,就是你認識的那個陳凱歌,《霸王別姬》的凱歌,據說當年他參加電影學院的面試,讀的就是一首食指的詩。)

文革文學知識點:

沒總結出來,沒覺得誰必須要記住,除了陳凱歌。

新時期文學

文革結束,中國從荒誕重歸正常,文學自然也就蓬勃發展了起來。文藝工作者憋了十年,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集體爆發!

傷痕文學:「反映人們思想內傷的嚴重性」和「呼籲療治創傷」。

知識點:盧新華《傷痕》(以此命名)、劉心武(傷痕文學之父)《班主任》、古華《爬滿青藤的木屋》、茹志娟《剪輯錯的故事》

反思文學:從揭示社會謬誤上升到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上。(說白了,就是當時敢怒不敢言,現在老貓被打倒,耗子敢過年了。)

知識點:高曉生《李大順造屋》;《陳奐生上城》《內奸》《蝴蝶》《綠化樹》

改革文學:作家目光從歷史拉回現實,一邊關注著現實中的改革發展,一邊在文學中發表自己關於祖國發展的種種思考和設想。

知識點: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比如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

這三者的共同點:一是都有不同程度和角度的題材突破,二是都採用現實主義的寫作技法。

從尋根文學開始,以下的名字,大概就比較常見了。

尋根文學:以文化尋根為主題,挖掘人民的傳統意識和民族文化心理。

知識點:1985年韓少功《文學的根》中提出,文學有根,文學之根應該深植於民族傳統的文化土壤中。

例如阿城的《棋王》《孩子王》《樹王》;汪曾祺《受戒》;莫言《紅高粱系列》;賈平凹《商州系列》;韓少功《爸爸爸》;王安憶《小鮑庄》

從八十年代末期開始,中國出現了更多的文學形式和流派。

先鋒文學:馬原,蘇童,余華。

痞子文學:王朔,王小波。

自由文學:高行健,閻連科。

網路文學:痞子蔡,安妮寶貝,南派三叔。

80後文學:「八零後五虎將」、韓寒,郭敬明。

估摸著,多年以後,如今的文學環境和形態,必然也會被總結成一種流派。我暫且給它命名為:瞎球扯新媒體文學。

今天先嘮到這裡,有人喜歡的話,我考慮開個嘮嗑專欄,就叫《梅話找話》怎麼樣?

最後再次聲明:

本文是概括總結,並非學術文章,旨在讓熱愛文學又無暇歸納整理的人們能夠快速樹立脈絡。

我不是老師,我也是個學習者。所以,不要對本文要求過高過深過細。

畢竟,我沒收費。

廣告還是要打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驚人學院 的精彩文章:

TAG:驚人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