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介紹——陝西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的青釉提梁倒注瓷壺
原標題:文物介紹——陝西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的青釉提梁倒注瓷壺
陝西歷史博物館展館之寶之一的青釉提梁倒注瓷壺,高18.3厘米,腹徑14.3CM。這件造型獨特、構思巧妙的倒灌壺,壺身呈圓形,蓋、梁、身連為一體。象徵性的壺蓋為柿蒂形,提梁是一隻伏卧著、圓眼短嘴的鳳凰。壺嘴為一張口側卧的母獅,一隻幼獅正在腹下吮吸乳汁,非常生動,活潑可愛。壺身一周飾有凸雕的纏枝牡丹花,下飾一周仰蓮瓣,紋飾簡潔明快。壺底部中心有五瓣梅花孔,灌水時將壺倒置,水從母獅口外流時為盛滿,因壺內有漏柱與水相隔,所以底部雖有孔而不會漏。這是利用了「連通容器內液面等高」的物理原理,反映了工匠藝人的睿智巧思。
這件壺釉色呈橄欖色,屬於「耀州窯」的產品。耀州窯是我國古代北方著名的八大名窯之一,它始於唐,興於宋,衰落於明,以生產工藝精湛的刻花青瓷馳名中外。刻花技藝是先用刀具垂直刻出紋樣輪廓,再在紋樣旁用刀具斜刻,並剔去倒痕中的底泥,使紋樣微凸,然後施釉燒制。成品花紋清晰,層次分明,釉色晶瑩透亮,有很強的立體效果。這件青瓷刻花倒灌壺實為耀州窯一件罕見的珍品。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陝西省彬縣在對一段廢舊的城牆進行維修改造時,一件不太引人注目的瓷壺在古城牆下被挖出。當將這個不起眼的瓷壺清洗乾淨後,在場的古陶瓷專家對這件造型別緻、裝飾精細的古瓷壺感到十分驚訝。
這是因為:它表面潤澤有光,壺呈圓形,有蓋卻不能打開;它全身雕刻有花紋,造型生動而又逼真;它腹飾纏枝牡丹豐滿華貴頗具立體感;說它是壺,可又不知應該從何處把水灌入壺內。面對這樣一件讓人費解的器物,專家們暫且把它稱做魔壺。
魔壺的外觀呈現出灰白色,淡淡的釉色中帶有些微青灰色,潤澤有光。壺的提梁是半圓形,好似一隻飛翔中的鳳凰,輕輕地落在了帶有蓮花的壺蓋上。壺嘴出水處卻似一隻獅子張開的大口,其造型生動逼真,連獅子的牙齒都清晰可見。壺的腹部雕有纏枝牡丹,雕工精細頗具立體感。壺的底座上還裝飾有精美的蓮花紋飾。
從陶瓷工藝的角度看,魔壺胎體堅固,質地細膩,整體造型豐滿華貴。特別是,這隻壺用「鳳凰」做提梁,以「獅口」做壺嘴,壺身纏繞有富貴牡丹,這不由不讓人聯想到鳳凰為鳥中之王,獅子為獸中之王,牡丹為花中之王,集「三王」的靈氣、霸氣、美艷於一身,看來此瓷壺決非等閑之物!那麼,它到底是作何用途的呢?
這個精美的器物,如果是一個壺,無論是用來盛水還是用來盛酒,它總應該有一個入口吧。可此壺雖然有「蓋」,但壺蓋與壺身設計製作為一體,根本無法打開。古人總不可能將酒或水從壺嘴注入再倒出來吧。
更令人奇怪的是,在壺的底座有一個除壺嘴外惟一能進入壺的內部的通道。於是專家試著將水順著梅花孔注入壺內,這時水並沒有從壺嘴流出來。可是令專家沒有想到的是:將壺身正過來以後,水也並沒有從壺底的梅花孔泄露出來,如果此時將壺身輕輕傾斜,水反而能從壺嘴正常的流出。
為了解開魔壺的秘密,專家們用現代科技手段,對魔壺進行了X光「透視」。於是,他們領略了古人的智慧,感知了先人的偉大。通過魔壺的剖面圖,專家看到壺裡面有兩個導管,以此可以判斷出,魔壺實際上是一隻倒流壺。倒流壺是一種可以把液體從壺底注入,並從壺嘴正常倒出的壺。是根據物理學中的「連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做成的。這個原理是:連通器中只有一種液體,且液體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液面總保持相平。因此,魔壺之所以沒有可以掀開的壺蓋,卻在壺底留有一個神秘梅花形孔洞的謎就迎刃而解了。
據史料記載,這種壺在我國的唐宋時期就已出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倒流壺的製作水平越來越高,後來還可以被做成具有多個內膽的,可以從一隻壺內倒出不同液體的形式。由此看來,很多年前,我們的老祖先們就已經了解和會運用這個液面等高的原理了。
由於倒流壺沒有可掀開的蓋,因此比起現在生活中我們常用的壺,密封的更嚴實,灰塵不能落入壺內,也就更衛生。好多外國人在參觀了倒流壺後欽佩地說:一千多年前,你們老祖先就知道密封和講衛生,真了不起。
關於這種壺的叫法,現在有好幾種,比如倒流壺、倒灌壺、倒裝壺等等。實際上它叫什麼名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給我們現代人一個啟示。這就是倒流壺在利用了一個科學原理製成後,同時還說明了一個生活哲理。這就是:倒既正,正是倒,倒的終點為正,正的終點為倒。這樣一個看起來匪夷所思道理,其實就是告訴眾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不要超越限度。
通過對壺的花紋、雕刻技法以及過去在耀州出土的古陶瓷的對比研究後,專家確認,這個精美的陶瓷壺是耀州陶瓷發展之初的作品。在我國的五代時期,現在的陝西省銅川市一帶被稱為京兆華原。從那時起,當地就開始生產陶瓷,被稱為耀州陶瓷。到了宋代,耀州已有11萬戶工匠燒窯作瓷。耀州窯與宋代的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享有同樣的聲譽。它的青瓷釉色光潔明亮,胎體玲瓏多變,是我國古瓷藝苑中一朵絢麗的奇葩。元代後期,耀州窯一躍成為西北地區的瓷業基地和最大的燒造區。明清時期,耀州的陶瓷業達到鼎盛,爐火晝夜不熄,故有「爐山不夜」之稱。如今這個被稱為國寶的倒流壺,作為銅川市的榮譽象徵,永遠鑲嵌在了這塊土地上。
※歷史上的今天——1616年7月29日,明代戲曲家湯顯祖在臨川逝世
※歷史故事——王政君皇太后專權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