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小眾:我就是喜歡你看不慣我又拿我沒辦法的樣子丨老苗撕營銷

小眾:我就是喜歡你看不慣我又拿我沒辦法的樣子丨老苗撕營銷

原標題:小眾:我就是喜歡你看不慣我又拿我沒辦法的樣子丨老苗撕營銷


導讀


社會的的主流將變成「人人都是非主流」


1


關於大眾心理學,最有名的著作應該是勒龐的《烏合之眾》了。裡面有個重要結論是,群體有著盲從、情緒化、狂熱、輕信、智商降低等特徵。


這本書曾被很多人認為是「大毒草「,是「專制者的愚民工具」、是」對人民群眾的污衊「,這是個誤讀。」群體盲從」跟」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並不矛盾,各自有各自存在的條件。


「烏合之眾「需要一定的條件,不是一堆人湊在一起就形成」群體「。


比如在上海早高峰趕地鐵,烏泱烏泱的人,但他們不是「群體「,僅僅是一大群人。


有的企業有成千上萬人,但他們不但不是「烏合之眾「,反倒更可能是一個有效率的組織。


有組織有紀律的軍隊就更不是,他們往往是分工明確組織嚴密的戰爭機器。


但一旦發生一些狀況,上面講的這些人群就可能變成「群體「、變成」烏合之眾「。


比如突然發現早高峰的地鐵站被「恐怖分子放了炸彈「,恐慌一旦傳播就會發生踩踏事件,人群變成了群體;比如」江南皮革廠老闆帶小姨子攜款逃跑了「,員工們討薪無門,去廠里拉條幅、搶東西,這也是群體;軍隊打了敗仗,四散奔逃,」風聲鶴唳「,一個戰鬥團隊就變成了」烏合之眾「。


群體的這種反映,在大眾心理學中叫「廣場效應「,社會學家帕克說,這種集體行為要經過」接觸與摩擦、情緒感染、群體激動「三個步驟完成。


如果人群是被意識化和組織化,就有能變成高效組織,所以很多牛逼企業都強調自己的使命感、價值觀。毛偉人說「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有了」革命目標「,群體變組織,效果就大不相同。

人群有三種典型狀態。


1、第一種是自然人群,人跟人之間相對割裂,獨立,相互之間影響不大,比如正常狀況下大街上的人流,一個小區里的居民。


2、第二種是群體,也就是勒龐說的「烏合之眾」,他們是情緒化的、盲從的,比如因為釣魚島事件而砸日本車、「薩德事件」中砸搶樂天瑪特超市的「愛國群眾」,王石號召理性捐款卻給予他網路痛罵的網民,上面提到的「風聲鶴唳」的軍隊,發生踩踏的人群。


3、第三種則是組織,組織是在群體情緒化的基礎上進行了引導,有分工協作,溝通有序,方向明確。比如一家優秀的公司、紀律嚴明的軍隊,宗教、黨派等等。


2


科特勒說,互聯網時代,人們看似更個性了,實際上是更加從眾了。但科老爺子沒說的是,現在的從眾跟以前的從眾大不一樣了。


原來的從眾是集體型的,主流VS非主流,非主流被打為異端,是被碾壓的存在。劉春雄老師說,「小眾天然具有招黑特質。」這是因為打壓異端具有深厚的群體文化基礎,幾乎是植入到本能中的。



可能看官們都熟悉「猴子定律」,這是一本名叫《為未來競爭》的商業書籍中提到的寓言(據說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但無法證實)。


五個猴子被關在一個籠子里,籠子上方掛一串香蕉,每當有猴子去摘香蕉,就會被實驗人員用水龍頭去噴所有猴子。

時間一長,猴子們都變乖了,建立了一去拿香蕉就會被噴的條件反射。這時候實驗人員換掉了一隻猴子。


新猴子不知道規矩,就上去摘香蕉,結果是還沒等實驗人員拿水沖他們,其它猴子就把新猴子暴扁了一頓,慢慢新猴子也不去摘香蕉了。


工作人員依次替換猴子,每隻新猴子進去,都會有一個「摘香蕉—挨揍—不敢繼續摘香蕉—看到別猴摘香蕉就上去扁」過程。


最後,五隻最初的猴子都被替換完了,已經沒有猴子知道當初為什麼不能摘香蕉了,但看到有猴子去摘香蕉就上去打還是一直延續著。



「痛扁那隻與眾不同的猴子」,進化心理學認為這是人類重要的群體心理,而且這在文化的形成、道德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近兩百年來,「自由」、」個人權益」、「財產權」等意識逐漸被喚醒,並成為大眾接受的「普世價值」:


「我堅決不同意你的觀點,但誓死維護你說話的的權利」,「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


人們的個性部分被逐漸解放出來了,慢慢的,大家發現做「一隻與眾不同的猴子」的代價已經不那麼慘重了,不會像布魯諾一樣被燒死了。


同性戀不會再被判刑,甚至被閹割,也不被當做「變態」,「病人」,僅僅是「性取向」上的少數派而已,甚至有人把 「允許同性婚姻」作為一個社會「文明、包容」的象徵。

少數人的代價變小,但少數人的優勢卻在凸顯。老苗在上文中講過小眾的四大優勢:易吸引關注、易傳播、易粉絲化、自帶話題。


於是,每個人都在致力發現甚至包裝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都希望給自己貼上各種個性化標籤,而不再強調自己與大眾的共性。


3


但新的矛盾出現了:人類畢竟是社會性的群體動物,作為少數人,看「到別人都往東跑,而自己往西跑」,內心是缺乏安全感的。


用葉總(葉茂中)的話來說,這是一種衝突:追求個性彰顯的精神需求和共性安全的本能需求之間的衝突。


互聯網為這個衝突的解決提供了絕佳的土壤,哪怕你是人群的1%,也可以輕易連接形成一個龐大的人群。


這個人群一旦形成,就成為一種小眾,它的表現會介於「群體」和「組織」之間。是一種圈層化人群,現在通常把這種人群叫做「社群」或者「社區」。


這種社群,具有「群體」的一些特徵,比如情緒化,同時因為具備相同或者近似的意識(比如愛好或者價值觀等),又有一定「組織」特徵,具有一定的秩序性。


比如球迷、明星粉絲團、某些遊戲發燒友、各種先鋒派的擁躉、早期的果粉、有一定組織的驢友、動物保護主義者、馬拉松愛好者、戲曲票友、獨立電影愛好者、廣場舞大媽等等。


隨著人們的連接越來越容易,每個人身上與眾不同的地方都可能挖掘出來,並找到有共鳴的人進行連接。


互聯網時代與傳統媒體時代,從眾效應的不同就是:傳統時代的從眾是集體化的、一致化的,而互聯網時代的從眾將逐漸表現為圈層化和多元化,這種趨勢將越來越明顯。


流行和時尚以前是可以被引導的,甚至可以被奢侈品公司、時尚文化名人定義。但現在這種大眾的流行和時尚正在被瓦解。


社群給了小眾與眾不同的「優越感」和「找到組織」的「安全感」,所以會格外珍惜,他們會自動屏蔽對社群不利的信息,自動選擇對社群有利的信息進行傳播。


在狂熱的球迷看來,每一個對自己主隊有利的判罰都是公正的,大快人心的,而每個不利判罰都是黑哨、明顯誤判甚至是陰謀論。所以劉老師會把小眾的「偏執程度」作為其商業上的考量維度。



基於小眾的社群將成為第四種人群的典型狀態。未來,人人都可能成為某個或者某幾個小眾社群的人,這個社會的主流將變成「人人都是非主流」。


PS:小眾營銷是基於小眾意識形態的,既然談小眾營銷,本文就先探討小眾更底層的社會學特徵,下篇繼續開撕「小眾」在營銷上的運用。


《小眾營銷第一坑:誤把細分當小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苗撕營銷 的精彩文章:

從超女到創造101,娛樂傳播中的變與不變

TAG:老苗撕營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