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浙江女子監獄以絲綢之美編織走向新生錦繡畫卷

浙江女子監獄以絲綢之美編織走向新生錦繡畫卷

GIF

GIF

給你精彩 等你關注

7

30

GIF

GIF

絲綢之美編織走向新生錦繡畫卷

綉面上絲絲縷縷千般裊繞的脈絡像是服刑人員的糾葛人生,浙江女子監獄把絲綢文化沉澱在教育改造的方方面面,讓服刑人員在傾心投入到發現美、演繹美、凝聚美、傳遞美的過程中得到人生的自我救贖和升華

《法制日報》記者 王春

《法制日報》通訊員 朱榮翰

千里迢迢來杭州,半為西湖半為綢。

杭州素有「絲綢之府」之稱,而浙江省女子監獄就坐落於杭州餘杭塘河畔,悠久的蠶桑織造歷史根基,滋養著女監獨特的文化底蘊。

「我感興趣的是,絲綢/沿著自己的經濟帶,重新出發的途中/沒有忽略一座帶有高牆的建築,這顯然是她/有意為之……」著名詩人、浙江省女子監獄文化建設總顧問黃亞洲,當年用這首《高牆外,絲綢敲門》,祝賀該監獄舉辦絲綢文化藝術節。

如今,浙江女監絲綢文化藝術節已成功舉辦了五屆。

六年來,浙江女監絲綢文化經歷了萌芽、抽枝、綻放、成熟,迎來了碩果:從獨立篇章的發展到與白玉蘭警營文化的日漸融合,從「破繭成蝶」系列到「好,一朵玉蘭花」,終於走到了「玉蘭樹下的朗讀者」。而服刑人員,在絲綢文化的浸潤下,從淡然旁觀、被動參與到主動投身、傾心寄情,完成了轉變觀念、靜心改造、凈化靈魂、重塑人格、走向新生的「修心」涅槃,織就一幅幅走向新生的錦繡畫卷。

積澱

如果不是厚厚的高牆,這個坐落於居民小區里的監獄與周邊建築並無不同,走進其間,不是冰冷沉寂,反而是蓬勃向上的感覺。

這背後,是絲綢文化給監獄帶來的生機活力。

黃亞洲《高牆外,絲綢敲門》的詩作,就繪寫在進入監區大門的高牆上,配以白玉蘭花開,氣勢如虹。

走進絲綢文化展示館,白色調的展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個巨大的蠶繭。一面破繭成蝶的主題牆上,色彩斑斕的照片,展示了服刑人員學習絲綉、茶道、國學書畫、旗袍、詩樂等的充實和愉悅。以蛋殼、玉米葉、青苔、破損的棉席等為原材料做成的蠶繭畫,融合了服刑人員「修心教育」中的心路歷程,呈現了服刑人員的改造收穫。

浙江女監副監獄長夏煉紅介紹說,「蠶從作繭自縛,到破繭成蝶,最後織就錦繡,這一重新塑造生命、孕育華麗綻放的過程,運用到教育改造工作中再現了『懲罰與改造相結合,以改造人為宗旨』的監獄工作方針,詮釋著修心教育的核心要義。」

記者了解到,監獄每個押犯監區的文化各有特色,從動漫、盤扣、木偶、剪紙、書畫、茶藝到絲綉、國學教育、非遺藝術等,已形成較為成熟的「一區一品」文化體系。

「從絲綢文化的調研、確立、實施到推廣,可謂是摸著石頭過河。」夏煉紅坦言,起初,無論是服刑人員還是民警,往往覺得文化就是做好環境布置和開展一些娛樂性的活動,漸漸地,隨著文化理念的灌輸以及文化形式的深化,到如今絲綢文化經過多年積澱,已深入人心。

浙江女監專門成立了文化建設調研組,5次走訪中國絲綢博物館、杭州絲綢市場、中國傘扇博物館等地,尋求絲綢文化根基,為工作的全面推開奠定基礎和做好鋪墊。3次邀請絲綢行業的相關學者、專家,召開絲綢文化研討論證會,聽取各方意見。同時制定「監區文化建設實施綱要」等,讓文化真正帶動服刑人員的改造進程。

「明年,我就可以出獄了。」見到王明(化名)時,這個瘦高的服刑人員一臉陽光自信地說,「剛進來時,我毛毛躁躁的,時光的積澱,絲綢文化的洗禮,讓我完成了蛻變。」

11年前,王明20歲,卻因走私、販賣毒品、運輸毒品罪被判刑,剛入監時,心想,「人生這下完了」。

上個月會見日,王明的媽媽來探望她,拿起話筒,她就迫不及待地說:「媽媽,我在技能大比武中得了一等獎,現在我還會做旗袍,也會做盤扣,回家了我也給你做一件,讓你穿得美美的。」

女兒的改變讓媽媽流淚不止。

王明說:「絲綢文化教會我的不僅僅是旗袍和盤扣製作,還有如何做人做事,更是心性的磨礪和心境的積澱。」

悟道

綉面上絲絲縷縷、千般裊繞的脈絡像是服刑人員的糾葛人生。自從絲綢文化在監獄大牆內紮根發芽後,浙江女監的服刑人員傾心投入到發現美、演繹美、凝聚美、傳遞美的過程中。

儘管身陷囹圄,但服刑人員對美的渴望和追求一直都在。

黃麗(化名)是一名聾啞人,原判無期徒刑,目前還剩刑期十二年,剛入獄時,她不願意接受勞動改造,更不願意與民警交流,甚至動了輕生的念頭。

直到一次,民警讓她學習畫畫,可以抒發自己的情感,宣洩情緒。慢慢地,她喜歡上了畫畫,還學習了書法,並製作了綢傘六件,旗袍一件、書法繪畫一張,現在,整個人都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總是面帶微笑。聽說父母生病了,還將自己省下來的錢寄回家,被家人直誇「孝順」。

絲綢文化既是監獄文化的源頭活水,也是教育改造涵義的一種歸屬。在浙江女監,這樣的成功改造故事不勝枚舉。

從裁剪到縫紉,從服裝設計到電腦製版,張冰(化名)一步一個腳印地留下了自己的成長足跡,這份努力與好學也成就了她掌握整個服裝工藝流程的夢想,成為監獄的技術能手。高牆生活令她感悟頗深:「時光催老了我們的容顏,卻豐富了我們的人生,就如同它讓窗外的桂樹從一棵小苗成為讓人仰視的大樹。」

「從作繭自縛到展翅成蝶,不正是我的寫照嗎?我打開心結,勇敢踏上五彩繽紛的舞台,成功演繹了蠶寶寶化蝶而飛。」從心如死灰到積極改造,陳雲(化名)在民警的鼓勵與教導下,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舞者,在歷屆絲綢文化節匯演中,她將演繹的角色與自己的人生角色相融會,升華了自我人生。

如果說以往的教育改造注重的是改造本身的功能性,那麼有了絲綢文化這一推手之後,不再只是就改造論改造,而是真正讓教育改造潤物細無聲。

潤心

絲綢是時光里的舊美人,一腔一調皆有味,一眉一眼皆有韻。

絲綢的柔軟美麗恰如女性的溫婉宜人,絲綢的萬華千章恰如女性的千嬌百媚,或素雅或華麗的絲綢都來源於綉娘的軋軋千梭、千針萬線。浙江女監育新藝術團,正是在絲綢文化的潤澤下變得多姿多彩。

從最開始的叛逆、一度厭世到逐漸自信,沈茉(化名)變得越來越愛笑、越來越開朗活潑,「重返舞台,我假裝改變了身份,忘記自己是罪犯,重新找回做演員時的那種感覺,專註投入到練習中。」

在藝術團里,沈茉直言,「我的身體條件比不上年輕姑娘,但我最信服專業老師的指導,從原先根本靜不下心來,到再苦再累咬牙堅持,我覺得自己沒有以前那麼矯情了,不再老是情緒波動,也不再動不動打退堂鼓,而是下定決心好好改造,重獲新生。」

「罪犯是可以改造的,這一理念始終貫徹我們工作,監獄要求我們將執法的剛性和改造的人文關懷相結合,運用絲綢文化教誨人性、啟迪善心,幫助服刑人員心悅誠服、改過遷善。」十監區民警胡青青說,真正能夠形成強大矯治改造力量的,恰恰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修心教育」。

浙江女監濃郁的文化氣息,培養了服刑人員的藝術感知力、文化創造力。文化的感召,也鑄就了服刑人員一技之長。唐影(化名)曾在監獄揚帆電視台采編崗位改造,刑滿釋放後,在一線城市電視台擔任了五檔節目的製片,在她寫給監獄民警的信中說,「每當一個作品做完,便有一種愉悅、滿足。能有這樣一種心境,來面對人生的一切,都離不開警官對我的幫助,尤其是民警鼓勵並支持我開監內個人畫展,終身難忘。」

「監獄懲戒的意義是通過教育改造方法的創新和傳統有效手段的運用相結合,促進服刑人員心靈改造,促使服刑人員破除『犯罪人格』和『監禁人格』,成為人格健康、適應社會的守法公民。」浙江省女子監獄黨委書記、監獄長周曉虹認為,絲綢文化呈現的精神力量,已擴散滲透至全監,牢牢鑄起平安監獄的銅牆鐵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法治浙江 的精彩文章:

紹興市檢察長在《法制日報》發署名文章說了些什麼?
揭秘:檢察官為何不讓這媽媽撫養三個親生孩子?

TAG:法治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