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單叢,故鄉的那杯茶

單叢,故鄉的那杯茶

單叢,故鄉的那杯茶

前言

單叢,故鄉的那杯茶

又到了《飲茶札記》和大家見面的時間了!

這周多傑老師要和大家聊的是:鳳凰單叢。

相比其他烏龍茶,單叢茶出現的頻率稍顯低了。但不管對她熟悉與否,應該都曾聽聞過她香氣出眾。

其實除了香氣高而多,她還有很多值得我們了解,探究的地方。

今天就一起來聽聽多傑老師是怎麼聊這款茶的吧!

單叢,故鄉的那杯茶

單叢,故鄉的那杯茶

正文

單叢,故鄉的那杯茶

作為北方人,我接觸烏龍茶的時間偏晚。而這其中,最後喝到的是單叢。

時至今日,單叢茶仍屬偏門,既少見也不易得。

我想原因大致有兩點:

其一,是產量稀少。

正宗的單叢,產自廣東省潮安縣鳳凰鎮。我到那裡時,曾由原鎮長吳偉新老師全程陪同。

據吳鎮長介紹,鳳凰全鎮不大,只有27個行政村外加2個社區居委會。截止到2004年,人口也還不到四萬人。

即使村村產茶,人人作茶,鳳凰鎮的產能也遠沒法和武夷山或是安溪相比。

單叢,故鄉的那杯茶

其二,是遠銷海外。

公元1861年,隨著汕頭埠正式開放為對外通商口岸,許多鳳凰人乘坐「紅頭船」下南洋謀生。

單叢茶,也與鳳凰移民一起,香飄海外。

至上世紀三十年代為止,鳳凰人在金塔(今柬埔寨金邊)開設茶鋪20餘間,在暹羅、越南也各有茶鋪10餘間。

而自1954年至1975年間,每年運往柬埔寨、泰國等地的鳳凰茶就有20萬斤之多。

鳳凰單叢,牆內開花牆外香。

綜合上述因素,單叢歷來都算是一種「貴茶」。

有多貴?不妨來看一組數據。

我手中收有一份《1972-1980年鳳凰茶收購價格表》,可作為很好的參考資料。

依據當時的分級習慣,最高等級的稱「單叢」,稍差的稱「浪菜」,最後一級稱「水仙」。

而「單叢」、「浪菜」與「水仙」,每一種再分為特、一、二、三級,每一級又可分為一、二、三等。

單叢,故鄉的那杯茶

其中「特級·一等·單叢」每斤的收購價,為人民幣11.5元。而即使「三級·一等·水仙」的價格,也為人民幣1.71元。

我家中存有一件紫砂一廠的「高獅燈」紫砂壺,為我外祖父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購買,也才花費人民幣1.5元左右。

單叢茶價格之昂貴,絕非一般百姓可以消費。

稀少與昂貴,是我沒喝單叢前,最為直觀的影響。

但當喝過之後,這些「俗事」就已拋到九霄雲外了。

為何?

答:好喝!

好喝的茶,與漂亮的人,其實欣賞起來道理相通。

單叢,故鄉的那杯茶

有一年我去某大學講課,恰好趕上藝考面試。俊男靚女站了一院子,我這「好色之徒」不由得駐足欣賞。

但看了一會兒,就感覺自己的臉盲症突然發作了。

男孩英俊,女生靚麗,但卻是容易「過目就忘」。再瞧人家黃渤,卻以「丑萌」而深受觀眾喜愛。

看來在演藝圈,長得好看與否還在其次,首先是得風格鮮明。

茶,也是一個道理。

好喝的茶,不勝枚舉。單叢的亮點在於,好喝的有特色。

要說單叢茶給人最為直觀的印象,就是一個字——香。

單叢,故鄉的那杯茶

作為北京人,起初我還真是不相信,什麼茶能在「香」上勝過茉莉花茶。

可喝上以後發現,單叢茶的芳香馥郁,真是別有一番境界。

關於單叢的香,要說的、可說的、該說的都實在太多了。

裹在本文中,反倒施展不開。隨後我再辟文討論,這裡不再贅述。

起初喝單叢,都會被她的異香所吸引。細細品味後,味蕾最終卻又會被單叢之「鮮」牢牢拴住。

眾所周知,我是個吃貨。

飲食之道,就講究酸甜苦辣咸五味調和。

鮮,不納入五味當中。但他彷彿是遊走於五味之外的「第六味」。哪種味道裡面,又都少不了這個「鮮」。

單叢,故鄉的那杯茶

我常去福鼎,為的是制白茶。但也要承認,去吃當地小海鮮,也是我的重要動機。

福鼎屬閩東,背山靠海,當地人吃海味各個是行家。福鼎人烹飪上等海味,一定是清蒸而非北方的重口紅燒。

究其原因,就是要吃到海味本身的「鮮甜」之感。一掀籠屜蓋,香聞十里,腴鮮噀人。寫到這裡,我不禁又咽了一下口水。

除去甜與鮮的結合,湖南菜則是辣與鮮結合的典範。淮揚菜上,愛用鎮江香醋。

而揚州人對於香醋最高的評價,非酸非甘,而是說他「夠鮮」。

可見連「酸」,也與「鮮」有著不解之緣。

鮮,不可於五味之外而存在。

鮮,卻又是五味最好的補充。

單叢,故鄉的那杯茶

將「鮮」與「酸甜苦辣咸」中任何一味相加,都會出現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茶湯中有了鮮,本身的甘甜,變成了「鮮甜」。

原有的果酸,也變成了「鮮爽」。就連微微刺激味蕾的苦,也變成了一種精氣神兒十足的「鮮苦」。

單叢茶好喝,可能秘密就在「鮮」中。

要想喝懂單叢,「鮮」字無疑是一把鑰匙。

何為「鮮」?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鮮」是一種魚的名字,出自「貉國」

可惜時至今日,不管是這個國家還是這種魚類,都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單叢,故鄉的那杯茶

清代王筠《說文釋例》中,講的就比較清楚了。其中講:

「鮮似會意字也,魚羊為鮮,合南北所嗜而兼備之矣」。

魚、羊分別是南北方最為美味的食材。

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極其美妙的味覺感受——鮮。

過去北京廣和居,有一道菜叫「潘魚」,據說是晚清潘祖蔭所發明。

具體做法,就是用吊好的羊湯去汆魚片,味道別具一格。

我沒吃過「潘魚」,倒是在江蘇徐州吃過一道「魚羊配」。

做法類似,吃起來確實膏潤芳鮮,盡善盡美。我還見過頂級吃貨,用鯽魚湯涮羊肉片,也取一個「鮮」字。

單叢,故鄉的那杯茶

以上吃法,估計都是受了《說文釋例》的啟發。拿文字學著作當菜譜看,這事也就是咱們中國人才幹得出來。

現在做菜提鮮,多用味精。

以至於很多人腦海中的「鮮」,其實就是味精的味道。這是極糟糕的事情。

拋開健康與否不談,味精提出的「鮮」寡淡単薄,而且絕沒有回味。

單叢,故鄉的那杯茶

而單叢茶喝過之後,齒頰留香,味蕾的興奮感久久不能平靜。這樣的感覺,正是天然的「鮮」味在起作用了。

鮮,即可組詞為「鮮爽」,也可組詞為「新鮮」。意義不同,又可相互照應。

畢竟,想出「鮮爽」的前提,就是要保證食材「新鮮」。

不愧是單叢茶的產區,潮汕人對於鮮味有著獨特的見解。

有一次我在鳳凰鎮做茶,老前輩黃瑞光先生招待我們。聽說北京近些年流行潮汕牛肉火鍋,便決定給我們嘗嘗正宗的版本。

晚飯時,鍋子架好,肉端上來,我一看也沒大特別。

可涮好了一筷子吃下去,肉質彈牙,蘊有油膏,鮮甜可口,腴美無比。

單叢,故鄉的那杯茶

我向黃先生請教妙處,告知:無他,唯牛現殺而已。

科學和美味,有時候是兩碼事。

根據科學,冷藏可以殺滅細菌,同時便於運輸、儲藏,是好事。

可根據我粗鄙的見識來看,不管是雞、鴨、魚還是各類肉,只要一經冰凍,就會減鮮。

冷藏久了,雖然絕不會變質,但是再吃起來風味大減,甚至味同嚼蠟。

為了保住這「鮮」味,單叢茶在製作上也下了很大功夫。

眾所周知,烏龍茶的精髓,在於焙火工藝。

單叢茶,也絕不例外。

單叢,故鄉的那杯茶

為了保證底蘊與鮮爽共存,單叢烘焙要細分為初烘、攤涼、復烘三個階段。

每個階段時間不同,溫度也要調整。初烘火溫宜高,復烘則火溫一定要低。烘焙過程中及時翻拌,堅持薄焙,多次烘乾。

之所以弄得如此繁複,就是怕火力逼散了茶中的鮮味。

單叢茶火工高明,不露痕迹。以至於單叢是焙火茶,倒也成了一條冷知識了。

那年黃瑞光、桂埔芳等老師合著的《鳳凰單叢》一書在台灣出版時,當地的書商頗為精通宣傳。

我記得台版《鳳凰單叢》腰封上用大號字寫道:「跟95%的茶葉達人說聲抱歉,其實你並不了解烏龍茶」。

單叢,故鄉的那杯茶

和大紅袍、鐵觀音、高山茶比,鳳凰單叢確實太小眾了。

一杯好的單叢茶,濃而不膩,嫩而不生,始終鮮美。

啜一小口,瓊漿玉液,鮮透齒頰。

那樣的感覺,也還真是其他系列的烏龍所不能替代的。

這樣想來,他這宣傳語雖然浮誇,但也算有幾分道理吧?

(版權歸原創者楊多傑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此文章為英德姐妹茶莊的懂茶妹整理髮布,轉載請說明,特此聲明!】有任何問題直接留言或加私信我懂茶妹交流哦~

喜歡喝茶和懂茶是兩回事,喜歡並不代表一定懂,你愛喝茶,那麼請你也要懂得如何正確挑選茶買茶,正確泡茶喝茶。喝茶不是一種盲目的喜好,你懂茶,茶也會自然的懂你

( 有任何問題直接留言或加私信我交流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茶源地理 的精彩文章:

喝茶居然能防晒,你聽說過嗎?
中國茶界批判|為什麼普洱總逃不開「玄虛」?

TAG:中國茶源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