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高溫高濕來襲 如何預防中暑

高溫高濕來襲 如何預防中暑

進入盛夏以來,全國各地遭遇了高溫天氣,進入了「燒烤模式」;而一些地方連日的降雨也帶來了濕度的上升,雨後的「桑拿模式」更是讓人難以忍受。近日,中央氣象台連續發布高溫黃色預警和暴雨黃色預警,高溫多雨天氣還將持續。專家提醒應積極預防中暑的發生。

高溫高濕最易中暑

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主任朱華棟介紹說,中暑屬於季節性疾病,主要是在夏季高溫高濕天氣容易發生,是因人體體溫調節功能紊亂引起的急性中樞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功能障礙。尤其是在高溫、高濕、暴晒、通風不良的環境中,人體自身產熱、散熱的平衡被打破,會出現散熱障礙,導致體內熱量蓄積,發生中暑。過勞、睡眠不足、工作強度大是主要誘因,老人、兒童及有基礎性慢性病者易發。有基礎病的老年人發生中暑後,如果不及時治療,容易導致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會高達80%以上,因此更要關注此類人群的中暑問題。

有時候天氣預報的溫度並不是特別高,但是人感覺特別熱,為什麼實際溫度跟人的體感溫度不一樣呢?對此,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副所長徐東群表示,體感溫度是指人自身感覺到冷熱的程度,它受溫度、濕度、風、太陽輻射等多方面的影響。其中,濕度的影響是導致體感溫度和氣溫不一致的重要原因之一。舉例而言,當氣溫32℃,而濕度只有30%的時候,人的體感溫度基本上就是32℃;當氣溫32℃,濕度達到60%的時候,人的體感溫度接近38℃;當氣溫35℃,濕度同樣達到60%時,體感溫度可達45℃。因此,除高溫暴晒天氣以外,高溫高濕天氣也容易中暑。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朱繼紅告訴記者,以往,中暑在高溫作業人群中高發,比如建築工人、清潔工人、交通警察、運動員、參加軍訓者等。而隨著我國勞動保護的加強,這部分人群發生中暑的情況目前已很少見。近些年由於老齡化的加劇,反而是老年人出現中暑的情況比較多。目前急診接診的重症中暑患者多為老年人,他們自身體溫調節功能不好,對溫度的感覺不敏感,加上受傳統的「保暖」觀念影響,有的老人早晨出門散步時,還穿著毛衣毛褲,在悶熱天氣房間內也不願意開空調,也不經常開窗通風,這些錯誤的觀念和行為都容易造成中暑發生和加重。

及時降溫休息補水

中暑初期會出現頭痛、頭暈、心悸、體溫升高等癥狀和體征,嚴重的會出現噁心、嘔吐、痙攣、昏迷和意識喪失,甚至死亡。可分為先兆中暑、輕度中暑和重症中暑三類。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溫環境中出現乏力、大汗、口渴、頭痛、頭暈、眼花、耳鳴、噁心、胸悶等癥狀;除以上癥狀外,輕度中暑主要表現為面色潮紅、皮膚灼熱、體溫升高至38℃以上,也可伴有嘔吐、面色蒼白、脈率增快、血壓下降、皮膚濕冷等;重症中暑除輕度中暑表現外,還有痙攣、腹痛、高熱昏厥、昏迷、虛脫或休克,嚴重的會引起死亡。

朱繼紅提示,應根據中暑的輕重程度,作相應處理。先兆中暑和輕度中暑可以自行處置,通過脫離環境、及時到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補充水分、冷水淋澆等物理降溫方法,一般癥狀能夠得到緩解。如果出現重症中暑,則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救治。救治重點是降低體溫,糾正體內水、電解質紊亂和酸中毒,積極防治休克等。

朱華棟也指出,如果患者出現中暑最嚴重的類型「熱射病」時,要第一時間聯繫急救的專業人員,把患者儘快轉運到醫院。在轉運患者到醫院之前,要給患者儘快降溫,最好的措施就是把患者放在倒上冰水或涼水的浴缸里。這也是目前認為對於救治熱射病來說最有效、快捷的方法。如果沒有這樣的現場救治條件,也可以用風扇吹,用冷毛巾擦拭患者頸部、腋下、腹股溝等部位,同樣有利於迅速降溫。患者被送到醫院以後,醫院通常也會採取包括用冰袋降溫、冰凍降溫、吹風扇等措施,把患者的體溫降到38℃以下,同時進行其他支持治療。在重症中暑的處理中,儘快降溫至關重要。如果患者體溫持續居高不下,可能會引發多器官功能障礙,出現心衰、腎衰、肝臟衰竭、呼吸衰竭、腦水腫等,往往是致命的。總之,熱射病等重症中暑如果不積極治療,病死率非常高。

預防措施做到位

朱華棟強調,中暑重在預防,有先兆的時候就要有所警惕。在炎熱的夏天,人們應從多方面加強防護,提早預防,減少中暑的發生。

那麼,怎麼判斷是否中暑了呢?朱繼紅表示,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一旦自身感覺到疑似中暑癥狀,比如出汗比較多,口特別渴,胸悶、噁心等,甚至走路有一點晃悠,意識不清楚時,一定要高度注意。預防的關鍵在於儘早脫離這種環境,立即去陰涼的地方休息,降降溫,並喝一些清涼的水或飲料,最好是淡鹽水。儘可能進入室內打開空調或吹吹電風扇,把溫度降下來。

徐東群指出,嬰幼兒、孕婦以及患有心腦血管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應盡量避免在上午10點到下午4點的時段在室外活動;健康人群一定要注意補水,不要等到渴了再喝水。除了補充水分之外,也可以喝一些綠豆湯和淡鹽水。戶外工作人員,包括清潔工、交警、交通協管人員、建築工人等,夏天應嚴格遵守高溫作業規程,根據氣象部門發布的氣溫預報,調整好作業時間;在戶外作業時一定要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比如戴遮陽帽,穿寬鬆的衣服,隨身攜帶一些防暑降溫的藥品(如清涼油等)。徐東群提醒,室內空調溫度設置不宜過低,最好和室外溫差不要超過5℃,尤其是炎熱的夏天從室外回到室內時,不要一下進入溫度很低的房間。另外,她還指出,保持充足的睡眠,注意勞逸結合,加強體育鍛煉,增加身體的環境適應能力,都有益於減少中暑的發生。

(與安安網聯合發布)

受訪專家

朱華棟 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

朱繼紅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主任醫師

徐東群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所副所長、研究員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百分百 的精彩文章:

收藏!10種健身後必備食物助你快速補充能量
在沙漠製冰如何實現?兩千多年前中東地區能做到

TAG:科普百分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