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招生歧視亞裔學生,招生規則連招辦都說不清!
溫馨提示:公眾號已添加「號內搜」功能,菜單欄「留學去—號內搜留學,輸入留學國家名字就可以查詢相關留學政策了。
華哥說
哈佛這樣世界級的名校,為什麼會歧視亞裔學生?
作者:慕江塵
小時候,相信大家都跟我一樣有個糾結:考清華還是考北大?
直到後來看到錄取分數線,終於不糾結了,嗯,就差一個小數點。
在莘莘學子心中,名校一直有著獨特的光環,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求學聖地,於是,無數人挑燈夜戰,聞雞起舞,為的就是能在衝進名校的道路上,一馬當先,穩操勝券。
然而,想進這個聖地,可不是只靠下苦功就可以了。
最近,哈佛大學就因為招生數據的公布,攤上大事兒了,不僅被告上法院,被起訴歧視亞裔學生,而且遭質問招生規則,而招生辦的居然含含糊糊,說不清楚緣由!怎麼回事?
想進名校?
先換個皮膚吧
這事兒還得從美國一個名叫「公平入學學生會」(SFFA)的私人團體說起。
這個團體曾控告哈佛大學在本科錄取中歧視亞裔學生,並且一告就是3年之久。
今年6月初,久告無果的SFFA搜集到了有力證據,終於放大招了。
他們不知道從哪裡搞到哈佛大學多年來深藏不露的入學數據,向美國波士頓地方法院提交了這份文件。迫於原告方的壓力,哈佛大學只得交出從2009年至今,超過16萬申請人的檔案。
這一交不要緊,SFFA立馬組織專家對這些檔案和錄取數據進行了深入研究。SFFA專家組成員——杜克大學的經濟學教授 Peter Arcidiacono 撰寫了一份長達168頁的報告。
報告內容無他:哈佛大學在本科錄取中,打壓歧視亞裔學生!
條條款款,直戳哈佛大學的心窩子。
「亞裔歧視報告」
是如何打臉哈佛的?
那麼,這份報告是如何揭示哈佛存在錄取歧視的呢?
原來,哈佛招生辦對申請學生,按照「學業」「課外活動」「競技運動」「個性」和「綜合」等5個項目進行評判,每一個項目中,又分為6個等級。
據SFFA的報告顯示:整個亞裔申請人在許多客觀條件方面比任何其他族裔群體都更強,包括SAT統考成績,學業成績和課外活動。
眾所周知,論考試,只要是咱中國出來的,沒幾個比得上,面對哈佛大學的考試,也同樣如此。SFFA報告中也確實給出了這一證據。
參照下表,橫縱坐標軸代表評估的項目,豎向指示SAT統考分數,橫向指示年份。顏色代表種族,如,藍色代表亞裔,綠色代表白人,黃色代表拉丁裔,紅色代表美國非洲裔族群。
圖中的實線代表統考成績平均值,虛線代表錄取成績。
那麼,先來比較大家最關心的考試成績(實線部分),能清晰從圖中看到,亞裔學生的學業成績遠遠超過其他族群,然而,再來比較錄取成績(虛線部分),錄取分數也遠遠高於其他族群。
也就是說,我們亞裔分數考得高沒錯,但是錄取分數線也變高了。難道是因為覺得亞裔聰明一點,所以錄取門檻也要高一點?
更驚異的是,亞裔學生的平均成績都超過了某些族群。我們大概可以這麼理解,如果這個學分很高的亞裔學生不是亞裔,而是拉丁裔和非裔,他的皮膚是棕色或者黑色的,早就被哈佛錄取了。
或許圖二的錄取率比較會更為直觀。
豎向為錄取率,橫向為各族群,可以看出,哈佛的錄取率由高到低,明顯是美洲原住民>白人>非洲裔>拉丁裔>亞裔和國際學生。
也就是說,在所有入學的種族中,亞裔學生的錄取率是最低的。
同時,每一欄中,紅、灰分別代表高收入家庭學生和低收入家庭學生,高收入家庭學生錄取比例都大於低收入家庭學生。
換句話說,是否有嫌貧愛富的嫌疑?
再者,紅色一欄代表收入超過6萬美元的家庭學生,但即便亞裔學生家庭收入和其他族權一樣高,亞裔學生錄取率還是低,這意味著哈佛大學照顧美國族群利益,比照顧高收入者利益更為看重。
那麼,這樣一來就相當不合理了,既然哈佛大學要在招生時分出5項評判標準,來彰顯自己錄取是公平合理的,而既然亞裔又在其中2項——「學業成績」和「課外活動」中表現優秀,為何最後錄取率如此之低呢?
SFFA要求哈佛給一個說法,可不缺辯論強手的哈佛招生辦,卻發現自己面對這些數據,竟然解釋不清楚。
這樣的結果太讓人驚詫。
不過,也許你會覺得亞裔學生畢竟只是這兩個評判標準里表現優異,至於「個性」「綜合」等其他評判標準,是否不合格呢?也許這是哈佛不願意錄取亞裔學生的原因?
那我們就再來看看其他評判標準。
在「個性」一欄里,沒有任何客觀證據表明亞裔學生在「人品」「樂觀」「合群」「助人」等方面比其他族群差,而哈佛招生辦常常連亞裔學生的面都沒有見到,就給出了所有族群中最差的評分。
對此,哈佛招生辦的解釋是:我們從申請人的申請陳述和推薦信中,就能判斷其個性的特質。也就是說,「個性」一欄的評分,完全是主觀的。
無獨有偶,「綜合」一級的評分同樣主觀,而且更加荒唐。這個綜合併不是按照公式進行前幾項的比例運算得出統一結果,而是對之前結果的一個適當調整。換言之,這一項是為前幾項「多退少補」的存在。
據SFFA的報告顯示:當前面幾項評分中亞裔學生的分數比白人高的時候,「綜合」分就會變低。
低到什麼程度呢?據SFFA報告顯示,亞裔學生比非洲裔學生的平均「綜合」分低2分。而且這樣的情況,普遍存在於每個分數段的學生之中,不管亞裔學生學業分考了高分低分,在綜合分一欄都會比其他種族低2分。
不僅如此,在接受「個性」「綜合」等評分的打壓之後,還會面臨「人口統計學」一欄的打壓。什麼意思呢?簡而言之就是按照種族人口比例多少,錄取率將不同。
簡單點說,就是相同分數下,亞裔學生就是要錄取得少些。
因為膚色,
要交140分的「種族稅」
其實,亞裔學生錄取率很低,並不止哈佛大學一所名校,常春藤的諸多大學都有被指「歧視亞裔學生」,普林斯頓大學一項研究發現,亞裔學生的SAT成績要比白人生多考140分,比拉丁裔多考270分,比非洲裔多考450分,才能進入美國一流大學,而這被戲稱為「亞裔稅」。
經濟學家托馬斯·索維爾也曾證實了這個說法,而且這種情況不僅出現於私立大學,公立大學也需要交納「亞裔稅」。美國智庫凱托學會的研究員伊利亞·夏皮羅則指出,越是頂尖的學校,亞裔學生要交納的「亞裔稅」就越高。
在SFFA的報告中提到,如果你不是亞裔,換一個膚色,很可能就上名校了。而這真不是一句戲言,《紐約時報》就報道過一件「換個膚色上名校」的事件。
印度學生卓科爾·英格姆從芝加哥大學畢業,GPA3.1,他以亞裔學生的身份申請醫學院屢屢被拒。怎麼辦呢?得想辦法啊。
於是他加入了黑人學生會,再次申請時說自己是黑人,令人驚異的申請結果出現了:他收到了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11所美國名校的面試機會,最終進入一所著名的醫學院。
更讓人吃驚的是,該醫學院稱他的GPA不是3.1,而是3.84!連卓科爾·英格姆自己都震驚了,他自己還專門出書講述這段經歷。
但很明顯,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這個印度學生一樣,能把自己的膚色改掉,聲稱自己是其他種族的,所以也不能像他一樣走運。
2015年7月20日,一名亞裔父親就因為女兒難以上名校的事情,向美國教育部提出過申訴,但事情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他的女兒SAT接近滿分,各方面也表現優異,但申請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布朗大學、耶魯大學等九所名校均遭到拒絕。諷刺的是,同班十多位成績不如她,表現不如她的同學,卻被常春藤盟校或其他一流大學錄取。
這不得不讓人覺得,「換個膚色上名校」,真不是一句說笑。
而這顯然不是個例,以至於每當這樣的新聞爆出,很多人會表示見慣不驚了。
啪啪打臉,
亞裔歧視幾時休?
其實,美國歧視亞裔的招生系統,有一定的歷史根源。
作為一個有民族主體——即WASP(白人的盎格魯撒克的新教徒)的國家,美國一直在平衡主流階級和其他民族的教育公平關係。
1960年美國為保證各種族在就業、醫療、教育上享有平等權利,出台「平權法案」,「平權法案」為保障權利平等和實現公平,主張「族裔配比制」,在高校招生中也隱形實施這樣的「族裔配比制」。 「族裔配比制」是什麼呢?以大學為例,就是大學為保證學生族裔的平衡,預設了每個族裔的錄取比例。而這個錄取比例多年來幾乎沒變。
然而,亞裔在過去20年人口增長了一倍之多,需要更多的教育資源,這個事實顯然沒有被美國注意。濫用平權法導致的不公平,又或是單純的亞裔歧視,或許沒人能給一個合理的解釋。
就好比常青藤盟校大多都是私立學校,他們口口聲聲說自己崇尚公平,但公平並不是他們明確的規定,經不起公之於眾的招生選拔還是讓人唏噓。
最重要的一點,公平總是對規則而言的,常春藤名校的內部招生人員甚至可能自己都講不清楚他們的招生規則。而這這就未免尷尬了。
我們不敢想像,每年,因為這種「公開」的歧視,多少優秀的亞裔學生失去了和其他人一樣的就讀名校的資格?他們在挑燈夜讀,積極備戰的時候,也許壓根就沒想到,這一張黃皮膚的臉,早已註定自己,未戰先衰了。
好在,這一歧視如今也引起了眾多組織的不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為此發聲。
2014年,「公平錄取學生」組織起訴哈佛大學違反人權法。
2015年,亞裔教育聯盟代表64個教育組織起訴哈佛打壓亞裔學生。
2017年,美國司法部宣布對哈佛等多所名校立案調查,各名校也提供了材料。
2018年,現在,輪到告了3年哈佛大學歧視亞裔學生的SFFA扔出「報告」炸彈。
反亞裔歧視的腳步從未停止過。但不知這一次,是否又是雷聲大雨點小?也不知這一次,面對如此尷尬狀況的哈佛大學等名校,能給一個如他們說得那樣好的解釋?
公平,不論在哪兒都是稀缺的,只有不斷爭取才能得到。
海外留學政策
留學路上,執手相伴
TAG:海外留學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