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群獨角獸自降身價IPO,是「餡餅」還是「陷阱」?

一群獨角獸自降身價IPO,是「餡餅」還是「陷阱」?

作者 | 馮積克

資料搜索 | 患者

常言道,「五窮六絕七翻身」。

然而,對於港股市場的投資者而言,這個七月並沒有化腐朽為神奇,恒生指數在6月份重挫4.97%後,7月份走勢更加凄涼,一度跌破28,000點,即使近日走勢有所反彈,但完全說不上翻身。

圖片來源:富途;恆指6~7月走勢,藍框為7月走勢

即使市場如此不濟,但是港股另一端卻非常熱鬧,新股上市一浪接一浪,單是6月至今共49隻IPO。而且,我還觀察到一個趨勢,就是上市價越來越便宜,部分新經濟股的估值更是跌穿了一級市場最後一輪的估值水平。

一、低價上市,獨角獸們為何這般不堪?

根據統計,7月份新股中的「新經濟」股表現堪稱慘烈,不僅全部公司的最終發行價定於招股區間的最低端,而且上市後全部難逃「破發」的厄運,多數公司的現價至今仍低於發行價。

7月9日,港交所正式迎來了第一隻「同股不同權」的獨角獸 —— 小米集團(1810.HK)。然而,市場對此並不待見,招股的公開發售部分僅錄得9.5倍的超購倍數,一手中籤率高達100%,完全無法媲美去年閱文集團(0772.HK)當初般的火爆氛圍。最終僅以招股區間的最底端17港元定價。

這意味著小米集團的最終估值僅為540億美金,距起初市場傳言的千億美金市值接近腰斬。

圖片來源:網路;7月9日,小米登陸港交所

7月12日,映客(3700.HK)、指尖悅動(6860.HK)、齊屹科技(1739.HK)攜手上市,儘管三間公司的基本面都乏善可陳,並且具備一定的噱頭,但事實證明這並沒有什麼用處。

三者全部招股表現不佳,國際配售部分都是輕微超額認購,而指尖悅動、齊屹科技更是出現公開發售的股份認購不足的尷尬。並且,號稱「中國最大互聯網家族平台」的齊屹科技即使推遲上市,最終發行價仍大幅低於招股最低價

圖片來源:新浪網

7月13日,「中國最大在線信用卡管理平台」51信用卡(2051.HK)正式登陸港股市場,儘管公司2017年的經調整凈利潤為7.44億元,已經實現盈利,對應估值僅約為12倍市盈率,但公司仍舊難逃前輩們的尷尬待遇。公開發售階段認購不足,同樣以招股價的最底端8.5港元定價。

7月20日,「中國領先房地產交易服務提供商」易居企業控股(2048.HK)也敲鑼上市,儘管同樣兼備概念和基石投資者陣容強大,其中不乏阿里巴巴(BABA.US),但易居同樣沒有成為例外,照樣以招股價的最底端14.38港元定價

數據來源:各公司招股書整理

貴為曾經資本市場的寵兒們,竟要自降身價上市,不禁要問一句,我們二級市場的是不是終於有割一級市場投資者的機會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分析它們為什麼價低都急著上市的原因。

1. 市場不再亢奮,南下資金信念動搖

正如教科書上所言,股價的驅動力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盈利,二是估值。

2017年的港股市場由於整體表現強勁,市場整體的風險偏好得到大幅提升,這就意味著市場在客觀層面已經形成「易燃」的環境。

所以,即使閱文等「新經濟」股短期內無法實現盈利,但憑藉動聽的資本故事和投行的包裝,已經足夠將投資者的情緒徹底點燃。

圖片來源:網路

另一方面,初來乍到的新股,股價的歷史記錄就如同一張白紙。在市場炒作氣氛濃厚(忽略基本面)時,由於心裡不設限,股價上漲更能暢通無阻。

但時過境遷,2018年的港股市場不再神奇,重新回歸「二奶市場」的角色,持續震蕩的走勢愈發令投資者發狂。其中,作為2017年港股強勢表現背後的中堅力量,南下資金(Southbound)已經不再像當初那般堅定信念,誓要拿下港股市場的定價權。

根據建銀國際的數據,南下資金在近期多次出現當日凈流出的尷尬,並且在2018年已經略顯疲態,累計凈買入量「搖搖欲墜」。

所以,這就造成了市場整體的估值中樞降低。原因很簡單,市場的估值高低是由風險偏好高的那部分資金決定的,只要風險偏好高的南下資金停止流入港股市場,就會令市場的估值中樞失去抬升的動力。

而且,由於外圍環境惡化,生性保守的外資也選擇將部分資金撤離港股市場,更加速了市場整體估值的回落。

數據來源:筆者假設舉例

在這個時候,再華麗的包裝,也會大打折扣。即使是小米集團,也不會例外。

儘管雷總在上市慶功宴上豪言「要讓在上市首日買入小米公司股票的投資人賺一倍」,但這仍舊改變不了小米「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

因此,小米的慘烈待遇極大程度改變了市場預期,投資者開始對「新經濟股」的短期回報產生質疑。導致後續的獨角獸們招股階段全部表現不佳,連續出現3家公司公開發售部分認購不足的尷尬,不得已以最低價上市。

2.一級市場降溫

對於一級投資者而言,二級市場有著天然的吸引力,在這樣一個買家眾多、資金巨量、交易便捷和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中,只要沿著上市條件去塑造公司,滿足上市條件,把它推向二級市場,並且進行適當的包裝和推廣,既不愁賣,也不愁賣不到高價錢。

看看這星期在美股上市的拼多多(PDD.US),三年就完成了過千億的企業上市,這不正是一級市場投資者們夢寐以求的事情嗎?

圖片來源:網路;2年交易額破千億,3年成功上市

不過,這個美夢的前提是二級市場必須保持亢奮,但現實是港股市場近期的持續走低也會打擊到一級市場的熱度。

以2015年為例,二級市場的恐慌情緒迅速漫延到一級市場。

據媒體報道,A股大跌時,新募集的人民幣基金開始發現某些LP無法兌現資金承諾。這是因為很多上市公司此前是VC/PE的LP,股市暴跌導致其市值平均蒸發50%~70%,已無力繼續投資,財富效應(大部分參與二級市場的投資者都損失慘重)也導致VC/PE的其他LP很難再投。

而如今跟2015年是何其相似,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的數據,2017年私募總規模能突破11萬億,背後貢獻主要力量的是股權、創投私募。到年底,管理基金規模7.09萬億元,比2016年底增長2.4萬億,漲幅51.21%。股權、創投私募規模已經佔到私募總規模的64%左右。

這就意味著,一級市場已經過熱,巨量資金的湧入令企業估值水漲船高。但是,這僅限於2017年。

步入2018年,一方面,二級市場凄涼的表現令一級市場的投資人開始質疑未來的回報,可能導致一級投資者不再熱衷於投資創業公司,或者說他們也沒有錢再去投資,對創新和創業也是一種打擊。

另一方面,先前昂貴的估值反而成了燙手山芋,一級市場已經不願再就此估值給予融資,意味著企業必須奔赴二級市場。

所以,與其說這批「新經濟」股恰逢好時機,還不如說是在追趕末班車,現在IPO已經不是為了割韭菜,而是為了拿韭菜盒子當活命乾糧。這一波收割不是為了看韭菜笑話,而是為了收割者在資本冰封的時候不被餓死。

3.港股所新政使然

曾幾何時,港交所老派和保守的作風死不悔改,但在痛失阿里巴巴(BABA.US)等一系列中概股後,終於在2018年痛定思痛,允許同股不同權,還有尚未盈利的企業赴港上市,開啟了企業赴港上市的熱潮。

德勤發布的《中國內地及香港IPO市場2018年上半年回顧與前景展望》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香港IPO數量達到全球首位,有101隻新股上市,與去年上半年的68個IPO相比,增長了49%。

並且,這股熱潮預計還將持續。港交所披露易網站資料顯示,下半年將有超過150家的企業排隊登陸港股市場。作為對比,2017年全年才上了174隻新股。

7月12日,港交所更是出現鑼不夠用的盛況,包括映客在內的8家公司選擇於同一天在香港上市。秉持著「『上市敲鑼』傳統不能廢」的理念,港交所直接搬出來四面鑼,倆人敲一個。

圖片來源:網路

小米上市,李小加被問到新經濟股估值過高還是過低,他說稱監管者不關心這個問題,對於交易所來說,只要有買賣來就歡迎,市場只是給大家一個機會,最後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來概括。

言下之意是公司質素並不是港交所最關心的問題,質素好不好,市場自然會以價格來分辨,港交所的角色就是盡量物色有關的公司來香港上市就可以了。

由」極度保守」變成」擁擠新經濟」, 港交所新政難免會矯枉過正,過於放鬆的規則自然吸引了不少質素一般的新經濟股趁機上市套現。

對於它們來說,能不能上市比起估值高不高更重要。

二、餡餅?陷阱?

再不堪的股票,只要價格能夠充分或許過度反應負面因素,也不失為一筆好的投資。那麼,對於低價上市還「破發」的這批新股,是餡餅還是陷阱呢?

我認為即使當中總有錯殺,但是你能選中餡餅的概率遠小於踩中陷阱的概率。

第1、新股本身就是一個包裝的遊戲,雖然這批新股無不聲稱自己是獨角獸,在自身所處領域都具備統治力,但實際上大部分獨角獸的資本故事已經不再新鮮,增長都可能到盡頭了,例如,最近連續爆雷的P2P和被短視頻取代的直播概念。

第2、曾經港股市場缺乏「新經濟」股,但隨著這批新股的密集上市,物以稀為貴不再,對個別股票的估值造成壓力。

另外,雖然一二級市場估值間有互動,但主導二手市場更多的是其自身的定價系統,因此上市估值比起一級市場還要低,其實是一個偽裝的買進理由。

第3、雖然有一些新經濟股,如映客等,其估值僅為10倍左右的市盈率,非常便宜。但是,不要忘記互聯網世界是winner takes all,如果本身用戶數據是在倒退的,他日或難逃覆滅的命運,多便宜都可能是價值陷阱。

如果互聯網公司想要轉型,那就必須加大資本開支去搶佔其他的市場份額,這樣盈利未定有影響,也不是表面上的便宜了。

三、結論

這個世界本來就充滿不確定性,對於投資來說,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尋找確定性。但在我看來,投資里是不存在確定性,只存在大概率事件。

過去十年,在沒有誕生一間萬億市值級別互聯網企業的情況下,用合理的價格買入勝負已分、別人撼動不了領先優勢的公司,比起用便宜的價格買落後公司,最後大概率是前者能給予我更好的回報。

簡單來說,這是低門檻、高增長和高門檻、低增長兩種股票之間的抉擇。門檻是現成的,成長是未知的。有門檻的低增長是可持續的,沒有門檻的高增長不可持續。企業沒有護城河,就很容易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

所以,我提出「新不如舊」,與其在這一堆新股中找尋餡餅,倒不如回頭看看我們的大騰訊。儘管市場普遍預期騰訊第二季度的業績將令人失望,股價今年表現疲弱,但是市場不滿意的並不是它的競爭優勢弱化,而是過高的估值。

因此,解鈴還須繫鈴人,只要估值回到合理水平就是機會。

根據Bloomberg數據顯示,盈利預測被下調後,市場現階段預期騰訊2018-2020年的凈利潤年複合增速約為30%,極度保守給出1倍PEG的估值計算(即30倍市盈率),那麼對應2018年的價格約就是312港元。

也就是說,只要騰訊股價再回調10%左右,基本上就到了一個合理水平。

REVIEW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雅媛港股圈 的精彩文章:

國際天食:物美價廉的逆風翻盤者

TAG:王雅媛港股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