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紫林中醫——在平時、在病時,我們一生都可以倚靠的終極之道

紫林中醫——在平時、在病時,我們一生都可以倚靠的終極之道

有的朋友覺得:在我的早些年的文章之中,似乎比較多乾貨內容;近年的文章似乎看起來比較「摻水」、沒那麼「厲害」。

這是一個很嚴重的誤解。

我常說「養生是高端的醫療」,就像我們常聽到的一句俗話是這麼說的:現在不養生,將來養醫生。又好比過去傳說:華佗是著名醫家,於當代頗享盛名。華佗雖然並非以長壽人瑞聞名,但是他創作了五禽戲,教人養生,在平時便要勤於導氣引體、保養自己。當代仍然多的是長壽鄉,但是,若探訪裡頭的人瑞,請教他們的長壽之道,恐怕他們也說不出個條理明白的所以然。

《黃帝內經》 一打開,就教人「上古有真人」是怎麼善於借用天地大道,正確使用身體,從源頭避免疾病;我們真的萬不得已生了病,再循著這條大道來祛疾。養生,從來就是優於治病的大前提。

我們談的是:在平時、在病時,我們一生都可以倚靠的終極之道。而不是「在平時、在病時,三天兩頭只想著怎麼吃藥」。

不少醫家在習醫、行醫多年之後,都體認了養生的重要性,經常心繫於喚起大家應當看重日常保健。有的醫家甚至在自己大病一場之後,領悟出了自救的辦法,廣為流傳,比起單純的醫療、給葯,激發起更多願意自救的人們的生命力。

不談養生、輕忽養生,恐怕多半是自身的醫術功底不夠,看不出、談不起養生。的確,我們也發現,多是如此。

所以,其實我很佩服那些開口閉口都談方劑,老愛談自己治人家的病有多厲害的人。無論你有沒有醫生牌照。

心臟外科的醫師經常死於心臟病發,最擅長看中風的醫生自己就犯了腦梗塞,家傳小兒科醫生養出來的小孩也是氣喘無解,寫書教人治糖尿病的醫生死於西醫給的糖尿病病床上,自我標榜治癌高手的醫師則死於肝癌。

醫生也是人,當然也會生病,不必放大查看。但是也因為你是醫生,所以大家特別會關心:你是怎麼處理你或是你的至親的疾病。你是說一套、做一套的嘴炮,還是真才實力的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日語的俗話說「醫者の不養生」。醫生再怎麼能治病,但是醫術高下最後的考驗還是落在養生上;「古經方中醫」就算多談治病,功底卻不是看在你用了幾首疊方、幾天把人弄好,而是能不能藉由善使補方,先求養正,而令病人能儘速、平順祛邪。

只吃「讓自己感到幸福」的食物,最後你養出來的還是病,求仁得仁,那當然可以滿足了炫耀自己成為「貴族病人」的傲慢與虛榮。這個心態,早就徹底地背反了《內經》的開宗明義。

生死有命,拿壽命來耍嘴皮子,對於習醫的人來說,恐怕在醫德這一關就過不了。而再高明的醫術,沒有了醫德,在逞了一己的意氣風發之快以後,留下的,應該也多是害人的結果吧。

「天天吃的食物,是漸近式補益身體的藥物;而藥物,則是在短時間內,用最高的效率調整身體功能的食物。」

這是我提出來的觀點。

有朋友說,看到我過去評論了當歸與地黃的藥理、物性,很精彩。但是朋友們或許不知道:請大家平時喝起太極米漿粥,既不是隨便煮煮的稀飯,也不是什麼膠之類的珍稀材料,這裡面所需要的功底,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檔次。

所以,下次當我們聽到有人說「平常看你這麼『養生』,怎麼你還是會生病啊?」「看你這個、那個都不敢吃,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啊?」「你這麼養生,能不能保證你活到一百歲?不要這麼嚴格,九十歲就好啊?」

我們只要笑笑的回一句:嗯,你說的對。

然後,繼續關心我們自己的養生生活,就可以了。因為道德這回事,真的沒辦法要求別人,只能拿來要求自己。

這才真的是需要「隨緣來去」。

編輯:張凱焱

校對:劉牧雪

圖:紫林齋主

(部分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紫林齋 的精彩文章:

效果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

TAG:紫林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