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真實的狄仁傑:為什麼他比「神探」更威武?

真實的狄仁傑:為什麼他比「神探」更威武?

原標題:真實的狄仁傑:為什麼他比「神探」更威武?


1


47歲以前的狄仁傑(630-700年),無論是在大唐帝國,還是在後世,其實並不出名。


這一年是唐高宗儀鳳元年(676年),虛歲47歲,來自大唐并州(今山西太原)的狄仁傑,正式擔任六品官職的大理丞,這位主管刑獄的中年人,上任第一年即判決了大唐國內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17000多人,而涉案人員竟然全部稱允公道,沒有一人喊冤申訴。


這是大唐(618—907)建國歷史上,司法界的一個奇蹟,狄仁傑由此名聲大震,後世稱他為神探,也由此開始。


劇照:狄仁傑。


最近,關於狄仁傑的一部新電影《狄仁傑之四大天王》正在上映,首先聲明,最愛君不是打廣告,今天,我們要來探討的,是一位在「神探」盛名之下、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


2


狄仁傑震動大唐的這一年,連唐高宗李治,也感覺到了這位六品官員的威嚴。


當時,武衛大將軍權善才,由於誤砍了唐太宗李世民所落葬的昭陵的一棵柏樹,被人揭發,對此,作為太宗之子的李治非常憤怒,堅持要將權善才處死,但就是那個小小的六品官、主管刑獄的大理丞狄仁傑,卻站了出來,堅決反對執行皇帝的最高指示。



劇照:唐高宗李治。


狄仁傑說,依照法律,「盜園陵草木」,普通人應該判處二年半的徒刑,權善才作為大將軍,在刑罰之外,也就是免職處分,罪不當死,而皇帝卻憑一時怒氣就想殺人,已經逾越了法律,於法不可、於律無據,狄仁傑力諫唐高宗說:


「陛下為昭陵一棵柏樹,就要殺一個大將軍,千載之後,人們將把陛下當作什麼樣的君主?

這就是臣所以不敢奉命殺權善才的緣故,臣唯恐陷陛下於不道。」


李治雖非父親李世民一般的雄才英主,但卻有求治之心,在狄仁傑的力諫下,權善才得以免於一死。


這一切,都被當時與李治一起並稱「二聖」的皇后武則天,看在眼裡。


3


這位臨近50歲,才在帝國嶄露頭角的幹吏,隨後被提拔為侍御史。


這位出身低級官僚家庭、卻憑著真本事考上「明經科」的才子,此前的人生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低級官吏,然而,他的膽子卻分外的大,當時,唐高宗寵信左司郎中王本立,仗著天子的寵愛,王本立到處犯法,朝中上下卻人人畏懼、無人敢言,但是,狄仁傑卻列呈證據,向唐高宗直接告狀,要求將王本立逮捕懲治。



「神探」狄仁傑的人生:比電視劇更精彩。


唐高宗不捨得,想庇護王本立,狄仁傑於是挺身直諫說:


「國家雖然缺少英才,但怎麼也不會缺少王本立這樣的不肖之輩!陛下豈能因為偏袒罪人而虧王法?如果非要曲法寬赦王本立,就請把我流放到無人之境,讓那些忠貞之臣引以為戒,以免將來重蹈我秉公申訴的覆轍!」

狄仁傑這種大義凜然的氣魄,連唐高宗都不得不為之懾服,無奈下,李治同意依照法律給王


本立定罪,由此,朝野上下震動,大家知道,帝國又出了個像魏徵一樣不怕死的老傢伙,竟然敢從皇帝手上索人治罪,這可不是好惹的。


4


與電視劇上熱播的少年狄仁傑不同,實際上,狄仁傑成名很晚,即使到了59歲這一年,他的人生,仍然坎坷艱難。


唐睿宗垂拱四年(688 年),此時,號稱「大帝」的唐高宗李治(628-683)已經去世五年,此時的帝國,儘管名義上的皇帝是李治的兒子、唐睿宗李旦,但真實的掌權者,卻是李旦的母親、武則天。


此時,武則天正在加緊謀劃稱帝,並任用酷吏來俊臣、索元禮等人大肆製造冤獄,屠殺李唐宗室和支持李唐的大臣。


在這種恐怖的政治氛圍下,688年,博州(今山東聊城)刺史、琅琊王李沖被迫起兵謀反,李沖的父親、豫州(今河南汝南)刺史、越王李貞也起兵響應,隨後,武則天命令宰相張光輔出征平叛,李沖、李貞很快被殺,狄仁傑隨後也被武則天派為豫州刺史,前往安撫當地。


叛亂剛剛平息,當時,被判定要株連處死的罪犯家屬達六七百人,另有五千多人被籍沒入官為奴,武則天給予狄仁傑的指示是,要迅速將罪犯家屬全部處斬,但是狄仁傑卻抗命了。


狄仁傑向武則天秘密請奏說,這些罪犯家屬只是無奈被叛軍裹挾,其本心並非想造反,因此懇請天后能哀憐他們的過失。最終,武則天允諾特赦這批死刑犯,這批為數近七百人的罪犯家屬最終得以逃過一劫。


▲劇照:與少年狄仁傑的電視劇不同,真實的狄仁傑一生坎坷、老來才成名。


然而,豫州卻面臨著更大的危難。


當時,指揮平叛的是宰相張光輔,但張光輔的部隊卻在豫州境內到處勒索平民,並且斬殺無辜、取無辜百姓的人頭殺良冒功,對此,只是身為刺史的小小地方官狄仁傑,冒著被殺的危險,直接面斥大軍統帥、宰相張光輔說:


「亂河南的,只是一個越王李貞。但你指揮30萬大軍到豫州後,卻到處殘殺無辜,這是比一萬個李貞還要殘酷的啊!如果我有皇帝賜予的尚方寶劍,能夠架在你的脖子上的話,我雖死無恨。」


一個小小的刺史,卻敢於如此「威脅」當朝宰相,這也使得張光輔非常憤怒,只是礙於狄仁傑是武則天親自指派的地方官,張光輔才強壓怒火,隨後,張光輔啟奏狄仁傑有「不遜」之罪,並將狄仁傑官職降低一級、貶為當時相對偏僻的復州(今湖北仙桃等地)刺史。


5


這一切,想要稱帝的武則天,都看在眼裡。


就在丈夫李治去世7年後,在將兩個兒子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先後驅趕下台後,公元690年,武則天在這一年正式宣布改唐為周、自立為帝。


改朝革命,殺人自然是免不了的事。


在武則天的指示下,武周境內酷吏當道、殺伐四起,為了殺盡「李唐餘孽」,酷吏來俊臣等人在武則天的指示和放縱下,繼續大肆製造冤獄、屠殺李唐宗室和功臣,以致於當時的朝臣們每次上朝,總是戰戰兢兢地跟家人訣別,因為一去,就不知道是否還能活著回來了。


▲劇照:武則天為了奪權稱帝大興酷吏政治,大唐腥風血雨。


但武則天殺人,主要針對的是李唐宗室貴族和中上層官僚,在她看來,李唐起家,主要依據的是關隴集團(指北魏時期開始興起的,位處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一帶的門閥軍事勢力),所以她就要反其道而行之,重用山東(指河南西部的崤山以東)那些家世相對平凡的寒門勢力,來對抗李唐賴以立國的門閥勢力和關隴集團。


正是在這種政治背景下,才華出眾、幹練忠直,並且跟武則天還是并州(今山西太原)老鄉的狄仁傑,自然成了一代女皇心儀的能臣幹吏。


因為在武則天看來,酷吏只能用一時,而不能用一世。奪權稱帝,必須要用酷吏殺伐開路;但一旦帝位得手,治理天下,還是要儲備一些人才才行。所以,儘管武則天縱容酷吏來俊臣等人胡作非為,但對於狄仁傑、徐有功、魏元忠等一批能臣幹吏,她卻予以插手保護。


在李唐舊臣幾乎被掃蕩一空的情況下,武周天授二年(691年)九月,被女皇心儀目中的干臣狄仁傑,直接從洛州司馬升任地官侍郎,並代理尚書事務、加授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正式成為武周帝國的宰相。


6


但狄仁傑第一次拜相,只有短短的四個多月。


在見到狄仁傑後,武則天說,「你當地方官的時候,政績很不錯,但有人卻一直在中傷你。你想知道這些人是誰嗎?」


狄仁傑卻回答說:

「如果陛下認為臣做錯了,臣當改過;如果陛下明白臣並無過錯,這是臣的幸運。臣不想知道中傷我的人是誰,因為這樣,我就能繼續把他們當成我的朋友。」



劇照:武則天一直在試探狄仁傑。


狄仁傑拜相,但在一心想成為武周帝國太子的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看來,狄仁傑始終是李唐老臣,看起來並不可靠,於是在武承嗣和酷吏來俊臣的誣陷下,狄仁傑被以「謀反」罪名逮捕。


在獄中,酷吏王德壽直接向狄仁傑指示說,只要狄仁傑答應協助誣陷其他官員,就可以協助免去狄仁傑的死罪,對此狄仁傑悲憤地說:「皇天后土在上,竟然要我狄仁傑做這樣的事情!」說罷,狄仁傑直接一頭撞到柱子上、當場血流如注,他寧願自殺,也不願意誣陷同僚。


王德壽無奈,只好悻悻離去。


儘管侄子、魏王武承嗣多次請求,以有「謀反」之嫌殺掉狄仁傑,但似有所悟的武則天並未答應,只是將狄仁傑貶到彭澤(隸屬今江西九江)當縣令。


彭澤,正是東晉時,那個「不願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曾經當過縣令的地方。


7


在利用酷吏剷除反對勢力後,武則天反過來,又開始對曾經作為自己爪牙的酷吏們,下手了。

武則天在690年稱帝後,為了提升人望、緩和與剩餘朝臣的矛盾,先是殺掉了酷吏丘神勣、周興、索元禮傅遊藝以慰人望


接下來,697年,武則天又下令殺掉了作為自己心腹爪牙的酷吏來俊臣,對外宣稱的名義是,「以滅蒼天之憤」。


酷吏們不懂得「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但武則天卻清醒地知道:


謀權,可用酷吏;但治國,卻只能用干臣。


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


「尊時憲而抑幸臣,聽忠言而誅酷吏。」



▲劇照:酷吏來俊臣等人,是武則天奪權稱帝的政治打手。


在此情景下,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狄仁傑被起用為冀州刺史,隨後升任幽州都督,並整軍抵禦契丹入侵;神功元年(697年),狄仁傑再次被拜為宰相,擔任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並加授銀青光祿大夫。


這一次,狄仁傑當了三年宰相,一直到他去世,武則天都對他信任有加。

通過誅酷吏、用賢臣,武則天讓自己從一個血腥暴虐、殘殺異己、奪權謀國的女政客,逐漸變成了一個承上啟下、治國理政、為孫子唐玄宗鍛造了「開元盛世」基礎的女政治家。


政客與政治家,差距就在一個來俊臣和一個狄仁傑之間。


從這個意義來說,武則天成就了狄仁傑,狄仁傑也成就了武則天。而唐太宗之後、唐玄宗之前的大唐帝國,能稱得上「政治家」這三個字的,只有他們兩個,如此而已。


8


武則天比狄仁傑大6歲,在她看來,彼時的大唐帝國,只有狄仁傑一人,才稱得上是她的股肱重臣。


在武則天看來,狄仁傑在第二次拜相後,為武周帝國伐契丹、抗突厥,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都才華橫溢,因此,這位一生殺人無數、殘酷暴虐的一代女皇,在狄仁傑面前,卻是個十足的溫柔和藹的形象,武則天對狄仁傑,在這一時期開始稱呼其為「國老」,並且特許狄仁傑在朝堂上不用下拜,武則天說:


「每見公拜,朕亦身痛。」


而老來拜相,在古代的風燭殘年之際,才登上人生巔峰的狄仁傑,已經老了。


第二次拜相這一年(697年),狄仁傑已經68歲(古人算虛歲),以近古稀之年,他仍然為武周帝國東征西討,出將入相,但他心中挂念的,仍然是武周帝國的未來、和李唐帝國的複名與延續。


當時,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一直在謀求立為太子,並幾次三番,試圖加害武則天剩下的兩個兒子李顯和李旦(武則天另外兩個兒子李弘李賢,為武則天自己所殺),對此,狄仁傑等「護唐派」則一直堅持請立武則天的親生兒子為太子。

狄仁傑對武則天說,「皇帝您與武承嗣只是姑侄,而廬陵王(李顯)卻是您的親生兒子。姑侄與母子之間,到底哪個更親呢?」



劇照:唐中宗李顯,一直活在母親武則天的陰影下。


為了發動更多人遊說武則天,狄仁傑甚至還對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說,天下思念唐朝的恩德已久,你們以色相侍奉君王,一旦皇帝駕崩,作為男寵和皇族的醜聞,是有被除掉滅口的性命之憂的,所以不如參與勸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為自己立點功勞,以求日後自我保全。


於是,在狄仁傑等效忠李唐的老臣們的不斷遊說下,以及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的枕邊風念叨下,聖曆元年(698年)三月,武則天最終下令將親生兒子、廬陵王(李顯),從貶黜地房州(今湖北房縣)接回了洛陽。


在引出李顯後,武則天對著狄仁傑說了一句:


「還卿儲君!」


狄仁傑則跪倒在李顯面前,泣不成聲,扶都扶不起來,因為他知道,他所為之奮鬥的複名李唐帝國的大業,隨著女皇的老去,和廬陵王李顯的歸來,曙光已逐漸在望。


見到這一幕,武則天也淚流滿面,她撫摸著狄仁傑的背,同樣泣不成聲地說:


「你不是朕的臣子,你是大唐的股肱之臣!」


9


隨後,廬陵王李顯被重新立為太子。而狄仁傑則在自己生命中的最後兩年,相繼提攜、舉薦了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李楷固、駱務整等後來武則天晚期的名臣。


兩年後,武周久視元年(700年)九月,狄仁傑最終在宰相任上去世。武則天為此流下了眼淚,她經常跟身邊人感慨地說:


「朝堂空矣!」


此後每逢朝政有大事不能決斷,武則天就會感嘆地說:


「天奪吾國老何太早耶?」


狄仁傑去世五年後,武周神龍元年(705年),82歲的武則天病重,朝政被武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把持,文武百官也無法見到武則天,在此危急情況下,由狄仁傑全力舉薦的宰相張柬之等人趁機發動兵變,殺掉張易之和張昌宗,並逼迫武則天退位,隨後,李顯第二次就任皇帝,並宣布恢復國號為「唐」


而狄仁傑,則在有意無意之中,為最終光復李唐,埋下了張柬之這一驚天人物。


以身死,仍謀國,為李唐「光復」鞠躬盡瘁,或許,這才是「神探」狄仁傑最大的魅力。


對此,「元芳,你怎麼看?」



參考文獻:


聶世軍:《狄仁傑何以能在武則天險惡的朝局中功德圓滿》,《領導科學》2013年3月刊(上)


王朝華:《論狄仁傑》,山西大學2005年碩士論文


范香立:《狄仁傑為官的道與術》,《領導科學》2016年9月刊(上)


郭建:《狄仁傑:中國歷史上最傳奇的「神明法官》,《文史天地》


易中天:《女皇武則天》,浙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


杜文玉:《唐代宮廷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


王小甫:《隋唐五代史》,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這樣佩戴玉石真的可以長壽嗎?
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TAG:最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