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大殺器——68磅前膛炮在300碼上可擊坦克
只要提到船舷上排列著一大排火炮的古代戰艦,很多軍迷的腦海里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景,一長串黑黢黢的火炮安放在木製炮車上,周圍有一堆粗大的纜繩圍繞,後方排列著成排的實心球形炮彈和滅火用的水桶。
上圖是英國朴茨茅斯港陳列的納爾遜的旗艦勝利號的炮廊。
看著那些從炮口裝球形實心彈的滑膛炮,當然很正常的就有幾個關鍵詞從大夥的腦海中浮現——「low」、「落後」。
當然,雖然今天我們的坦克炮就是發射箭型實心彈的滑膛炮,但是畢竟發射球形實心彈的滑膛炮早已經離我們遠去了,但如果僅談威力的話,最後期的幾種前裝滑膛炮放到今天也是不小的。
我們在此要介紹的就是其中產量非常大的一種——68磅95擔炮,這種火炮是英國木製戰列艦時代最大威力的艦炮,服役於1846年,並在10年開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充分顯示了其威力。下圖為在第二次白河口之戰中壯烈犧牲在炮台上的清軍士兵。
第二次鴉片戰爭由廣州的「亞羅號事件」引發,英國方面很快拉上了拿破崙三世的法蘭西第二帝國,在印度的1857年大起義基本平息後,兩國聯軍迅速開始了對廣州的進攻。已經吸取了1840年許多教訓的廣東清軍改善了珠江口各個炮台的設施,但是在英軍和虎門等炮台的對射中,清軍卻發現自己的炮台幾乎全無還手之力。在紛至沓來的英軍炮彈當中,有一種清軍從未見過的大威力炮彈,曾經有一發擊中炮台的土石後深入地下一丈有餘。當地的清軍軍官對這種兵器感到好奇和恐怖,派人花了半天時間把這發炮彈挖出來了,連英方資料也提到在官員們向北京提交的報告中特別提到了這種「巨大的擁有極度破壞力的球形彈」。
這種不但是中國,連當時的美國也基本沒見過的巨大炮彈直徑達到了206毫米,總重量68磅(合30.8公斤)。30公斤出頭的炮彈在今天早就不算啥了,不過在1857年那時,各國的主力重炮還是在發射32磅(合14.5公斤)這個級別的炮彈,相比之下68磅炮重了一倍有餘,其炮口初速也提升到了每秒1579英尺,是木製戰列艦時代最大威力的艦載加農炮。
下面就是68磅95擔炮的真容,為什麼叫95擔呢?這是個英國的重量單位——英擔,1英擔=112磅=50.85公斤,95擔炮就是重量為50.85X95=4830.5公斤中的火炮。那個時代還沒有出現用倍徑來描述火炮身管長度的習慣,通常用火炮重量來描述這種火炮的大小,通常也就跟倍徑成正比。68磅炮在軍艦上射速約2.5分鐘一發,最大射程達到3300米,炮手共9-18人。除了能發射可作為穿甲彈的實心彈之外,68磅炮也配備有摧毀木製戰艦非常有效的球形開花彈。
這種68磅炮在1846年開始裝備英軍,截止1870年合計生產了將近2000門,最初這些火炮配備在風帆和蒸汽動力木製戰列艦、巡航艦和炮艦上,後來還擴展到炮台、鐵甲艦。
自從1858年法國的光榮號作為第一艘鐵甲艦出現後,歐洲各國開始進入了瘋狂擴充鐵甲艦的競賽當中,皇家海軍作為法國海軍的老對手,領袖群倫那是必須的。以勇士號為首的一大批早期英國鐵甲艦在1859-1870年間紛紛服役(多達17艘),而在60年代初期,這些鐵甲艦主要裝備的就是阿姆斯特朗110磅後膛炮和68磅前裝滑膛炮。
下圖就是保存到今天的勇士號鐵甲艦上的68磅炮複製品。
從紙面上看,110磅後膛炮似乎應該比前膛炮更先進威力更大,但事實正好相反,當時的110磅後膛炮可靠性差(在薩摩-英國戰爭中每20次開火就會出現一次故障)另外彈丸對裝甲板的侵徹力也不能令人滿意。反倒是十多年前服役的老前膛炮威力十分搶眼,在英軍進行的一系列對比試驗中,68磅炮曾經在距離不明的試驗中擊穿勇士號自己的裝甲(114毫米熟鐵裝甲板),並在800碼距離上擊穿法國主力裝甲艦的140毫米熟鐵裝甲板。
14厘米厚的鐵板可以在800碼輕鬆打穿,這個威力似乎不小了。不過對於今天的軍迷來說熟鐵裝甲似乎也太low了,那麼換算一下。按照布拉塞年鑒對裝甲板質量的簡單換算,克虜伯工藝的裝甲鋼板的防護能力約相當於4倍厚度的熟鐵裝甲,而二戰時代的坦克裝甲鋼的防禦能力比20世紀初的克虜伯鋼又提高了約30%,因此二戰時期的裝甲板的防禦力約相當於熟鐵甲的5.2倍。以68磅前膛炮的威力,用球形實心彈在800碼上可以對德國的全身30毫米裝甲的III號D型坦克構成嚴重威脅,如果接近到300碼,將可以確保擊穿III號D型任何部位的裝甲!別不信,小編以長期鐵甲艦研究者的信心擔保,這個計算還是有富餘的。
看來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清軍炮台輸給這種大威力火炮,也還算是不冤的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