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懷瑾老師:心靜禪定自然獲,狂心頓歇即休息

南懷瑾老師:心靜禪定自然獲,狂心頓歇即休息

「譯休息者,有實性、休息、法爾三義」。所謂清淨休息,就包括般若實性、明心見性,是見本體那個本性,見了本性,大休大息,一切放下就成道。所謂成道、空,這是法爾自然如此;其實,法爾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法爾。

印度有一種外道,叫作「自然外道」,因此,中國也有些人把老子的自然,套進印度的自然外道里,真是該打屁股。老子之前,並沒有自然這個名稱啊!老子寫了「自然」,後來的人才借用這個名辭,把翻譯外來的科學名辭,稱為自然科學,把印度的外道,套用自然叫作自然外道。

老子的「自然」,意思是自己本身當然如此,所以,叫作自然。「道法自然」,道的本身是當然如此,所以,道法是自,是然,法爾如斯。那麼佛法翻譯為什麼不用老子的自然呢?如果一用了自然,大家會說佛法套用道家;再不然,又和那個自然外道混淆不清了。因此,又想辦法變花樣,產生一個名辭叫法爾。

法爾怎麼解釋呢?如果有人解釋得出「法爾」的話,我決定叫他為太老師,叫老師都不夠,因為法爾無法解釋,就是這個樣子。就像爬二十層的樓梯,一爬到了,坐在那裡,哎育!我的媽啊!什麼都想不起來了,那豈不是法爾?你說怎麼解釋?自然這樣,加任何名辭都不對,所以叫清淨也好,叫休息也好,叫圓滿也好,這裡頭有三個意義:「實性」、「休息」、「法爾」,完全放下了,自然放下。我們學禪定,叫你放下,你卻拚命去求一個放下,你不是活該在那裡忙嗎?

講到這裡,前天夜裡讀一首古詩,每一句都好,中間有兩句話,可以來註解我們現在講到的「實性」、「休息」、「法爾」。如果我不曉得這個人是文人的話,看了詩,幾乎認為他是大澈大悟的道人了,所以說文字般若也是大功德。

故事是說,有一個修道的人,買了一隻小船,一輩子就在小船上划來划去,雲遊天下,三十年沒有上岸。大家想想,他在船上怎麼修定?他打不打坐?打坐的話,一定要搖搖擺擺的坐,怎麼能得定啊!可是他照樣得定。你以為一定要躲到山林里,才叫作修道嗎?你們打坐,坐在平地坐得住,坐在船上坐不住,定不了,你們那叫入定嗎?還是叫入腿?注意啊!你們天天在入腿啊!哪裡是在入定!入定是無往而不定。這個人天天在船上,所以,一般人很佩服他。有一個有名的文人為他作一首詩,中間有兩句真是好極了:「無物可離虛殼外,有人能悟未生前」。你四大肉身是虛殼,無所謂內外,所以也無物可離;但卻能悟未生前的一切。好啊!好對子。

我的布施跟你們不同哦,看到一點好詩,恨不得告訴所有的人,而且,把這好句子,恨不得硬塞到每個人的腦子裡,要他記住。哪裡像你們,懂一點東西深怕人家曉得了,如果問你,還說「不知道」。那是慳吝法的布施,所以,智慧不會大。我這樣說可不是自我宣傳啊!人必須錢財無私,智慧無私,才是大布施。文人這個嘴巴,加上他這個頭腦,真厲害,所以,般若裡頭的「文字般若」,是天機靈感出來的東西,不是從妄念生出來的,那完全是自然出來的,是法爾如斯。

「實性與法爾,乃具特別之休息也」。這個話對了,經典上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不能說我要睡覺了,那也是狂心頓歇,對不對?他說,「特別之休息」是真正的休息,就是強調這個休息。雖然拿休息來形容,並不是普通睡眠之休息,必須真正放下,如禪宗明心見性以後,真正大歇大息才是。

「住於輪迴眾生,修持其義,則可休息而止憇故」。為什麼叫休息?我們人都在六道輪迴中生生死死,如果真明了道,「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的話,真的放下,立刻不再入六道輪迴,這叫作大休大息。對於學禪的人來說,這個教理上的說明,清楚透澈,解釋得好極了。什麼是真的放下?你以為肩膀上沒有擔子,衣服也脫掉,你就放下了嗎?那是假的,真放下在一念之間,可以停止生死輪迴,超出三界,這叫作休息。

「禪定者,於法性之境中,無分別智定一而不散亂也。如來一子本續云:心靜禪定自然獲,如是雲也」。禪定的方法是什麼呢?譬如修白骨觀也是,修安那般那(出入息)也是,修念佛法門,參話頭等等一切,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禪定的方法多得很。本法門告訴我們的禪定,是什麼禪定呢?是大的禪定,是在自性中而定,放下即是,不放下也是,就在這個境界中。也就是在這個法性之境中的無分別智定,隨時隨地,無往而不定。打起坐來入定,頭頂在下,兩腳朝天,也是定,睡在床上右脇而卧也是定,要能無一而不定,才懂得法性之境中的無分別智定,乃如來大定。現在告訴你們,大圓滿禪定這個定,是什麼境界呢?是智慧明白了,法爾如斯的境界,無境界之境界。如果你有一個境界,已經不是大圓滿了。這很不容易了解!

古人說,「莫將容易得,翻作等閑看」,幾十年當中,我有一個毛病,是愛說話,所以你們才得以沾一點點光。如果我沒有發表欲,才不會給你們講!真的,碰到我這麼一個瘋子,有什麼說什麼,你們得大利益哦!所以,要好好聽。

關於禪定的道理,大家要知道,他所謂「定一」,沒有一個一,只是姑且這麼說,密宗有本經典叫《如來一子本續》,本續就是法本的論著。佛在這本傳法的經典上講,一個人心能夠靜,自然就得禪定了。你們大家打坐,兩腿一盤,眼睛一閉,本來已經定了嘛!偏要在那裡拚命用功,那怎麼能夠得定呢?心靜以外,還求什麼禪定呢?佛都告訴你了,心靜就自然獲得禪定了。大家反而在這個境界上,拚命用功求禪定,所以,都不是在禪定,都在那裡瞎忙,閉起眼睛,心裡頭拚命做工夫,叫作瞎忙。所以,「心靜禪定自然獲」,法本上就是這樣說的,這叫作禪定。

「休息者,心與法爾境相合時,妄念客無聚散,於本住大法性盡,獲止息之義。如旅客疲而求止憇,鬆懈一切而住,與休息相同」。什麼叫休息呢?我們的心與自然法爾境界相配合,老子說得對:「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你們如果能做到,自己的心真像生下才一百天內的奶娃兒一樣,此心活活潑潑的,沒得妄念,就是休息了。一個奶娃兒,你逗逗他,他也會笑笑,你說那笑有意義嗎?那你才見鬼;沒有意義嗎?有意義,他就喜歡笑,笑過了沒得事;他要哭就哭了,哭也沒得事。「心與法爾境相合」的時候,客塵煩惱的妄念,無所謂聚,無所謂散。

剛才說的奶娃兒,你打他一個耳光,哇哇就哭,你逗他一下,他又笑,他的妄念,無所謂聚,也無所謂散,「法爾如斯」。我們凡夫越長大越不懂,笑了以後不笑了,心想:我剛才為什麼對他笑?糟糕!他該不會說我神經病吧?一大堆客塵煩惱與妄念就來了,這個就是人長大了。大人一毛錢都不值,而且,大人變老人更可怕,所以人永遠保持童心就是道。

禪宗有一個老和尚,收了一個徒弟,兩三歲就把他帶上山,長到二十幾歲什麼都不懂。有一天,老和尚有事下山去了,他的師兄弟也開悟了的,到山上去,老和尚不在,只看到這個徒弟,出家幾年了,什麼都不知道,氣死了。於是就教他,應該見人要禮貌合掌,說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給他塗上去了,然後這師叔等不及先走了。過幾天,他師父回來了,這個徒弟老遠在門外迎接,給師父跪下來說:「阿彌陀佛」。師父一看,愣住了,徒弟說:師叔來過,他教我出家人的威儀,應該這個樣子……老和尚把師弟叫來大罵:我花了二十年搞一個玉石,永遠不給他破一個洞,保持他完整,你來不到幾天,就把他弄得稀爛,這一下完蛋了。

天真未琢,破了就完了,所以我們一般人如果能夠成道,實無天理!因為心裡頭的道理太多了,講難聽一點是:髒的心思太多了。真的哦!我不是罵人哦!我講了老實話,認為我在罵人,不是你瘋了就是我瘋了。所以,「心與法爾境相合」,這個時候才是休息,妄念是客塵煩惱,無所謂聚散。

「於本住大法性盡」,我們本來有的本性就是這個樣子,是本住的;這個時候是無明盡,所以,《心經》上告訴你:「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十二因緣一路講完了。你以為無明斷了,才能成佛嗎?錯了!「亦無無明盡」,無始無終,你能這樣懂了,悟了,就得到真正大休息的道理。

這個時候,「如旅客疲而求止憇,鬆懈一切而住,與休息相同」。他這個境界,等於我們在外面奔波了幾十年,作官做生意,忙忙碌碌,搞了半天,好無聊哦!這樣子的旅客,人生過了幾十年的就曉得,「無物可離虛殼外,有人能悟未生前」!就像「旅客疲而求止憇」一樣,算了,回來睡大覺吧!這一下,什麼都不管,佛也不修了,坐也不打了,一切鬆懈,打呼睡覺去了。你有本事,睡得發了胖,算你本事大,我封你一個佛號叫「胖胖佛」。

你們現在學佛,打坐、修道,在那裡緊張得要死,都在那裡求佛,求一個境界,不能鬆懈一切。真能一切放下,這個境界就是與休息相同。你想,一個人如果這樣休息下去,縱使身上有百病也會好的!真的,這樣休息下來,年紀大了的,一定返老還童。

你為什麼做了很久的工夫,但沒有效果呢?我說的你不信,我只好找古代祖師爺說的,該信了吧!我現在活著不是祖師爺,我死了就是祖師爺了,將來的人把我的書拿出來,也坐在這裡,講給大家聽。嘿!終有那麼一天哦!說不定那天我自己來講自己的,也告訴他們:這位南先生,這麼樣的了不起啊。你們要注意啊!會有這樣一天的,輪迴中間就是有那麼怪的。

摘錄自南懷瑾老師著作《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

助人助己,轉發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先生語錄 的精彩文章:

我說參同契 混沌 昏沉 鴻濛

TAG:南先生語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