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將,因一件事成了萬人唾罵的大奸臣,真相其實很簡單
在漫長的歷史裡,有人在流芳百世,備受推崇,也有人遺臭萬年,被誤解千年,前者如楊家將,後者如在今天,雁門關旁,武惠堂里獨享一殿受人供奉的潘美。
潘美是北宋初名將,從979年開始常年在雁門關御遼,以雁門之捷封代國公。986年,因攻打遼國失敗,導致楊業全軍覆沒,而被削秩三等,死後謚武惠。出於歷史形象,後人為其塑像,出於民間形象,又讓其孤立。而他的民間形象,就是那萬人唾罵的大奸臣大反派,公報私仇,處處陷害楊門忠將,致使楊繼業戰死沙場的潘仁美。
楊繼業劇照
千百年來,隨著楊家將的故事在民間流傳,潘仁美的反派形象深入人心,也使得他成為了古代歷史上深受後人誤解的人物之一,事實上,潘仁美的原型潘美不僅沒有陷害忠良,還是一代良將,十九歲從軍,建功無數,高平之戰青史留名,掃平南唐英勇無畏,為人正直善良,當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奪取皇位成功後,欲殺趙普之子,是潘美力排眾議留下了當時還在襁褓之中的趙普之子,將這個孩子改姓潘。而潘美之所以被後世誤解,是因為楊業之死,可這件事責任也並不在他,導致楊業之死的罪魁禍首,其實是監軍使王侁。
蕭太后劇照
根據《宋史》記載,公元982年,遼主耶律賢死後,即位的遼聖宗耶律隆緒才12歲,由他的母親蕭太后執政。有人向宋太宗建議,認為遼國幼主即位,朝政不穩,可趁機收復燕雲十六州。宋太宗接受建議後,於986年命潘美、曹彬、崔彥進分別率大軍北伐,並派楊業做潘美的副將。可部隊剛剛出發,就遇到了遼軍主力,曹彬、崔彥的兩路大軍潰敗,只有潘美單軍攻下了燕雲十六州寰州、朔州、雲州、應州。由於曹彬所率領的東路軍失利,致使潘、楊的西路軍須掩護邊民後撤。
宋遼作戰圖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楊業提出避開遼軍鋒芒,採取一種穩妥的撤退方略,不料遭到監軍使王侁的激烈反對,迫使楊業不得不更改計劃,由他引兵至陳家裕,其餘人帶兵接應。
潘美愛惜楊業,一直認為楊業是個難得的將才,本不願楊業前去犯險,但由於王詵從中作梗,只得點頭同意。
後來事情按照計划進行,可時間上卻出了差錯,潘美將人馬帶到了陳家峪等候楊業,等了一天,楊業還沒來,王詵以為遼兵退了,生怕楊業搶了頭功,就催促潘美把伏兵撤離了陳家峪。所以當一天之後,楊業引兵至陳峪關時,那裡空無一人,最終楊業寡不敵眾,兵敗被俘,在遼營絕食三天而死。
宋太宗劇照
攻打遼國失敗後,皇帝處置了王詵,把他發配為役,又把潘美連降三級。雖然楊業的死與潘美沒有關係,王詵也得到了應有的處罰,但是文人們卻不買賬,紛紛拿起筆杆子將潘美和王詵痛罵。由於潘美的知名度遠遠超過王詵,所以後來就演變成了,潘美被塑造成《楊家將》中的奸佞之輩。而事實上,終其一生,潘美都在為楊業之死痛心,最終抑鬱而終。
潘美的一生,用武惠堂門口的楹聯來概括最為合適:「萬里鞍馬高低路,一遭是非榮辱身。」沒有比這更為貼切的形容了,我們尊重歷史,但又無法忽視民間傳說的力量,潘美的功績被歷史銘記,卻也在戲文里被抹殺,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該慶幸,還是會有人在紛紛擾擾,眾說紛紜里看到一個真實的他,雖在戰場上有敗績,可行事上卻無敗筆。
參考文獻:
《宋史》
※她是好萊塢當之無愧的絕色美人,錯過了一個男人,從此寂寞了一生
※民國第一傳奇女子,十二歲淡定救母嚇得夫家退婚,自此竟終身未嫁
TAG:亭殿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