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PE在消費品領域的投資邏輯

PE在消費品領域的投資邏輯

世界上頂尖的PE機構,在投資一家公司的具體細節上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在初步分析的邏輯框架上,則大同小異。

像TPG、Bain Capital在消費品行業選擇投資標的時,大致會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品牌效應;

2、是否存在還可以改進的結構缺陷。

TPG在1997年對JCrew這家服裝品牌公司,進行了一筆長達12年的投資。TPG當時對JCrew的估值是5.3億美元,並且是進行了槓桿收購,計劃JCrew在2000年上市並實現退出。

TPG就是在上面說的兩方面進行了對JCrew的初步分析。

首先,品牌效應。

從JCrew在1996年的數據來看,店面單位面積的銷售收入超過了Banana Republic、維多利亞的秘密、gap等競爭品牌。相比之下gap有近900家店,維多利亞的秘密有超過700家店,而JCrew只有40家。

其次,是否存在還可以改進的結構缺陷

TPG在對J.Crew進行了深度研究以後,得出了4個方面的改進結論:

(1)收入

對於J.Crew來說,提升收入的方式,很明顯就是增加門店的數量。因為J.Crew的門店單位面積銷售比競爭對手高,門店數量卻遠遠少於他們。所以,增加門店是最直接的方式。

(2)成本

首先,銷售成本。在1997年之前,J.Crew的銷售方式是給客戶郵寄紙質的產品目錄。每年會有30款產品目錄,每款大概120~150頁左右。每年向全球市場郵寄量達到7000萬冊。而在1994年,紙張的價格上漲了40%,成本急劇上升。所以J.Crew找到印刷廠和快遞公司,把紙張成本和郵寄成本分別往下談了10%和15%。

其次,設計成本。J.Crew每年在皮帶這個品類需要設計30款樣本,然後從中挑選3~4款進行量產。而行業正常的慣例是3選1的比例,所以J.Crew在一個小品類所付出的成本就是別人2~3倍。所以J.Crew對產品線進行了簡化,對人員結構進行了調整。

(3)管理團隊

J.Crew是典型的家族企業,但是專業的職業管理團隊,在財務、運營等這些方面更加具備經驗和專業性。比如如何進行門店選址分析、如何管理貨架......

(4)增設電商模式

J.Crew增加了電商渠道。這有兩個好處,第一,增加了銷售渠道便增加了銷售額。第二,當時互聯網模式的企業,市場對其估值有一定的溢價。

以上是TPG針對J.Crew投資時的分析框架。

這裡邊有意思的是,J.Crew的經營在97、98、99年是連續虧損的狀態,只有到了2000年時才扭虧為盈。這時候包括TPG在內,市場對J.Crew的表現看好,都認為這種狀態可以持續,於是原本2000年上市的計劃被推遲到了2001年。

不幸的是,2001年美國發生了911事件,整個零售行業受到重創。J.Crew的表現也開始受影響。在2002年時,有一家叫American eagle的公司一開始以6.5億美元的價格提出收購,後經過深度調查分析後,價格下調至6億美元。再加上TPG對American eagle如實透露公司的運營情況,價格再次下殺至5億美金。

min

此時,TPG面臨兩個選擇:

第一,選擇接受American eagle的offer,拿回自己97年時對J.Crew1.25億美元的投資。等於這幾年這筆投資不賺不賠地退出。

第二,拒絕接受American eagle的offer,想辦法和銀行協商延遲償還槓桿收購J.Crew時的借債。或者重新尋求新的貸款,以償還舊貸款。

這兩個方法對於TPG的行業地位來說都不是難事。

最後TPG的做法是拒絕接受,並且從GAP挖走了CEO Mickey到J.Crew,在新CEO的掌管下,J.Crew2006年實現上市,IPO的估值超過了10億美元,超過了當年American eagle的收購價。TPG在2007年逐步拋售J.Crew的股票,在2009年實現全部退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喬Sir 的精彩文章:

TAG:喬Si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