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邁山下翁基寨
文/柳夏攝影/張華《中國周刊》記者楊劍坤
支持單位/瀾滄縣委宣傳部
翁基位於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自治縣境內的景邁山地區,隸屬於芒景行政村,是景邁山14個傳統古村落之一,也是傳統風貌保存最完整的村落。翁基坐落於景邁古茶園之內,是第二批入選 「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的布朗族村寨。
走進翁基,村口的一棵冠蓋如雲的千年柏樹,既像是把守寨門的將軍又像是恭迎客人的老者。古樹旁是一座布朗族建築風格的廟宇,布朗族信仰小乘佛教,古寺廟是小乘佛教傳導布經的場所。塊石壘砌的基座,重檐闊脊的正殿,烏瓦朱牆的城樓,面向兩側怒視的紅石麒麟,這是庇蔭居民的神廟又是族人聚會的會客室。村裡的道路都是石板路,四通八達,雖說也是雞鴨成行,但清潔少塵。
行走於寨子,可以遇見光腳的布朗族老奶奶從容地巡視自家院子,婦人用簸箕晾曬茶青。在這個歷史久遠的古村寨,布朗族生態文化保留和傳承完整,古舊的干欄式建築在參天古樹的掩映下,古樸得讓人彷彿看到時間在這裡停住了腳步。
布朗語「翁」為出水,「基」為住,意為住在吃水處的村。在翁基寨子,大山、森林、古茶樹、村落民居,交相輝映,人與人,人與樹,人與大自然,圓融完滿地結合為一個整體。
站在觀景台上俯瞰翁基寨的全貌,民居所用的瓦片和原木都取材不俗,規劃得極為整齊,這是布朗族村落中少見的豪華做派。
欄杆瓦房下的生活智慧
翁基的布朗族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雲南三大原始族群之一的「百濮」(孟高棉)族群,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史書中也稱其為「濮人」,其先民經過幾百年的遷移,逐步從瑞麗地區外遷,最後定居於芒景。
布朗族村寨以寨心為中心向心布置,建築依山勢而建,村落空間層次豐富、街巷尺度宜人,村落景觀富於變化。村寨以寨門為界,並分布有風水林,植以神樹、竹林,具有山地聚落的鄉村景觀特色。翁基的整體空間格局完整,寨門位於村寨的東面,寨心位於村寨中心,是居民日常祭拜的場所,也是村寨整體格局的核心。
傳說布朗先祖帶領族人遷徙到芒景時,不知道該把寨子見到那裡,於是找人來看卦選址,看卦的地方就是現在的翁基。
翁基古寨民居,延續了古樸的布朗族干欄式古竹樓建築風格,歇山式屋頂,坡面陡峭,覆以傳統掛瓦,室內結構露明。民居分為兩層,一樓用來養牲畜,或者堆放雜物,二樓居住,居室用竹籬或木板圍建,僅留一門,室內光線較暗。屋面分四面兩台,呈重檐狀,下檐很長,直伸至距地面4~5米處。樓前面大門前搭架著木梯,樓上樓上一般會有露台,用來擺放植物,晾晒衣物,吃飯和品茶小憩。
這裡沒有大城市的喧囂,充滿了溫馨和寧靜,感受到的只有鳥語、花香和靜謐,以及緩慢沉澱下來的時間。
早期的布朗族干欄式建築用茅草和竹子搭建,目前已經歷四代演變,但仍然延續著干欄式木結構的建造體系。木料搭架子全部採用穿插結構,瓦片鋪頂。柱子不入土坑,砌石腳固定。建築屋頂出檐深遠,適應當地多雨的氣候,兩側透空的「山花」利於排煙。經多年改良,精髓未變,甚至竹椽子形成的交叉都演變為辟邪「寶劍」圖騰而保留。小間做廚房、卧室,大開間是客廳。實用面積大,防潮。布朗族設有專門從事建築的施工隊,從古至今通過換工互助來完成。你幫我,我幫你,人力、物質資源全部都有記錄。
傳統干欄式民居體系是原住民為適應景邁山潮濕氣候,合理利用山地土地而不斷改進完善的建築實例,這是一種古老的人類居住智慧,體現了原住民對自然環境的適應。
翁基布朗族民居建築特色突出,傳統文化保留和傳承較為完整,至今全寨都講布朗語言,穿著布朗族服飾,顯現出鮮明的邊疆特色和淳樸的民族風情。攝影/譚春
尋茶問源
景邁山位於緬甸、寮國和泰國三國邊境的「綠三角」區域,是北緯21度現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古老普洱茶核心產區。這裡有1300多年的茶葉種植史,從元代起,景邁山古茶林的茶葉已是孟連土司敬獻皇帝的貢品,茶葉銷往中原地區及緬旬、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是目前世界上所發現栽培型古茶樹數量最多、面積最大、茶樹個體年齡相對較長、保存比較完整的栽培型古茶林,被世界茶文化研究學者譽為人類最早開發利用茶葉的「茶樹自然博物館」「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園」「茶葉天然林下種植方式的起源地」。
由於海拔較高、地理位置偏僻,景邁山的茶並不如瀾滄江流域其他名茶出眾。也正因為沒有「暴得大名」,景邁山躲過了清末民國時期的戰亂擄掠。改革開放後,普洱茶的價格上漲,隨之帶來的村寨開發建設熱潮也並未深入到景邁山區域。相對封閉、落後的發展步調,讓景邁山保留了更原始傳統的自然生態和人文景觀。
景邁芒景一帶,茶園總面積近3萬畝,其中連片可摘的古茶園面積約一萬六千多畝,為此,景邁芒景亦被稱為千年萬畝古茶園,在許多寨子,房前屋後就能看到大片的古茶樹。
布朗族的房子經過不斷的發展形成現在的制式。木料搭架子,全部採用穿插結構,瓦片鋪頂。柱子不入土坑,砌石腳固定。
走入千年古茶園,四處可見的古樹和林間的青苔藤蔓,普洱樹葉在陽光的照射下,蔥翠欲滴。
古茶山生態環境好,茶樹同山上原生古樹混生在一起。歷盡滄桑的古茶樹枝幹上長滿了苔蘚、藤蔓、野生菌類和許多寄生蘭花等附生物,還有一種形狀類似螃蟹的寄生物——螃蟹腳,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景邁茶以醉人的蘭花香氣為主要特點,景邁山眾多茶寨中,翁基這片古寨,在歷史與時間的饋贈下,使茶葉更具蘭香。在品茶湯之前,聞到濃郁的蘭香,都不忍送茶湯入口。茶湯的苦味,只在舌尖停留3秒。茶湯入口後,呼吸之間,就能感受到甜蜜的茶湯滋味,呼吸之間,茶湯回甘與生津漸漸在整個口腔滿溢至喉部,淡淡的澀感在舌根部隱約存在。景邁茶的口感,濃郁的蘭香,淡到可以忽略的苦味,隱藏與回甘之下的澀味,是景邁茶獨具一格的口感滋味,在眾多茶區中,也是辨識度最高的茶區。
航拍鏡頭下的翁基古村落,蜿蜒在景邁群山下的山路,連接所有村寨。
村民家自產的野生蜂蜜,是真正的「無公害產品」。
提起茶樹,布朗族人家有著深厚的感情,每年4月的茶祖節是景邁山布朗族最隆重的節日,當地都會舉行祭茶祖的活動。新修的茶祖廟裡供奉的是帕哎冷。傳說傣王的女兒七公主與布朗王子帕哎冷結合,嫁到了景邁山。王子無意中發現有一種葉子可以提神,治病,於是專門派族人尋找這種書並刻下記號供路人使用,從此開始在聚集地大量地栽種。有人說:布朗族雖然不是種茶最早的民族,但絕對是發現茶葉最早的民族。
千百年來,生活在景邁山的布朗族人種茶、敬茶、感恩茶,建立起了一套尊重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古茶林生態系統。隨著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這種悠久的古茶文化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態價值觀將被傳承下去。
景邁山古茶林申遺之路始於2010年,在各方努力下,最初制定的「三步走」方案已完成兩步,即201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9月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授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第三步正在做的便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專家們認為,景邁山古茶林生態系統保存完好,茶文化傳統習俗延續不斷,茶文化宗教信仰獨具特色,茶文化景觀具有突出普遍價值,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保持完好,完全具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和條件。
不同的景邁古樹與山上原生古樹混生,這種混生賦予了景邁茶獨特而強烈的香氣,杯底香持久更是景邁山野氣韻的最直接表現。
可持續的生命力
時至今日,翁基古寨的主業仍是茶。傳承千年的古茶林雖早已聞名於世,然而現代生態茶園也頗具規模,更是布朗村民經濟來源的重要支撐。
「商業」是一種動力。正因為「茶」作為產業的蓬勃,景邁山的年輕人願意回山。
大規模的現代茶種植可能對整個景邁山和古茶林的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穩定性造成潛在威脅。因此,近年來政府和當地居民正在嘗試引用古茶林的生態智慧,在現代茶園中增植多類型的喬木樹種,改善現代茶園單一的林相,從而逐步豐富其生物多樣性,形成與古茶林類似的生態系統和林下茶景觀。
經過改造的布朗族民居,搞起了旅遊接待。這樣的房子既保留了傳統民居的精髓,又針對一些具體問題做合理的改善,就地取材,讓老屋獲得「新生」。
遊人穿行在老寨里,老屋與自然融為一體,整個寨子瀰漫著城市居民嚮往的與世無爭。
隨著近年來人們對原生態旅遊的追捧,地處邊遠的翁基古寨開始受到熱愛民俗和生態旅遊的人們的關注,來翁基尋古探幽的旅人多了起來。寨子里開起了客棧,但不多,客棧的名字寫得像「筷子拼接起來」的一般,樸實而充滿誠意。還有人回到山上開起了微店;愛音樂的小夥子組樂隊開酒吧,唱自己創作的「布朗調」;還有人從山下考察回來,想在大榕樹下搞個「民族歌舞實景演出」。
對古寨進行適度、合理旅遊開發的呼聲出現了。現代化的潮流不可阻擋,商業化也並不可怕,問題在於如何在發展過程中,保留好自己獨特的文化,這需要政府、村民和外來者集體的智慧。
外來的保護團隊開始進駐翁基,幫助村民進行民居的改造。他們也在思考,如何既保留傳統民居精髓,又滿足現代的使用需求?針對干欄式民居的隔音、防水、防鼠、採光等問題,尋找一些易於實現的改善方式。
經過他們的努力,一棟經由保護團隊改造後的傳統民居常年在翁基古寨對外開放展示,每個村民和遊客都可隨意進入參觀。走進外觀上原汁原味的傳統民居,各種現代生活設施合理布置,十分便利,與景邁山少數民族生活方式融為一體,毫無違和感。在展覽內容中,村民可以對實用的改造技術方法進行學習、借鑒,政府也引導村民開展傳統民居的保護修繕,從而也使他們看到傳統民居在未來旅遊開發中的利用潛力。
《中國周刊》是由共青團中央主管的綜合新聞雜誌。全國發行,每月5號出版。 郵發代號2-11 。
2018年第7期
TAG:中國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