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雷強︱《近代中國的學術與藏書》中的李滂生平事迹略補

雷強︱《近代中國的學術與藏書》中的李滂生平事迹略補

文︱雷 強

高田時雄先生《近代中國的學術與藏書》以書籍的聚散和再發現為基點,考察晚清以來的中日、中西學者交往,雖然所輯錄二十篇前已陸續刊發,但其中亦有首次譯成中文者,其範圍之廣、論述之嚴謹,足證作者對所關注領域如中外交通史、敦煌學、版本學史料的搜集窮幽極微、至纖無際,讀畢讓人不禁肅然起敬。

《李滂與白堅——李盛鐸舊藏敦煌寫本流入日本之背景》為本書開篇,高田時雄先生在正編寫就後又接連三次予以補寫,時間跨度自2008年起至2014年止,可見其用力之深。其中「再補」(以下簡稱李文,全書頁碼)一節以李滂生平為核心,以艾俊川先生所藏一手檔案史料為基礎,很多細節得以首次披露,但仍有值得進一步補述的空間。

「近世藏書家概略」一文的再考察

是文為1933年李滂在省立河南大學的講演,後刊於《進德月刊》第二卷第九、十兩期(1937年5月、6月)。據原文可知本次講演分作兩日,均由汪志中記錄。首日邵次公先致介紹辭,略述李滂繼承家學,唯結語處言「此次來汴,聞亦欲辦理中國古物保存會」,屬於有用信息,查本年初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的確籌設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此次南下似於此事相關;李滂在開講時亦略述來此緣由,雲「滂因事有首都之行,便途蒞汴,承關伯益、張中孚、邵次公諸位之邀請,作近世藏書家概略之講演」,這一表述與李文(51頁)表述略有出入,後者稱「他是應當時國文系主任邵瑞彭(字次公,1887-1937)之聘」,此處「聘」字似為譯者之誤,因高田時雄先生抄錄李滂自撰履曆書(48頁)時亦寫道「民廿二河南大學作□月游」,並無聘用之說。

《張元濟年譜長編》中有一處提及李滂,為「1909年9月上旬至中旬初」涵芬樓購入顧錫麒謏聞齋舊藏,編著者曾引用李滂記述:「顧氏收書始於明代,方涵芬樓往購其書時,滂亦隨往,見其拭幾待客,皆以宋刻書殘葉,不勝悼惜」,出處標為鄭偉章《文獻家通考》第869頁。筆者大駭,因據李滂履曆書及《鄴亭憶舊錄》(47、49頁)均可知李滂生於1907年,兩歲孩童恐無陪同前輩訪書、心感悼惜並記憶猶新之可能;另據「李母橫溝宜人傳略」可知,李滂隨父母於宣統己酉年(1919)返國,有無可能於同年9月抵達上海,頗令人懷疑。

筆者查閱《文獻家通考》,發現這一說法的原始出處即「近世藏書家概略」,為李滂第二日演講中論及商務印書館涵芬樓部分,且文詞一致,並無錯錄。分析諸可能後,筆者認為孫毓修稿本《書目考》所記涵芬樓購書時間「宣統紀元八月」應為可靠時間,李滂所言雖有細節描述頗為生動,但應為託大妄言,想來應從其父親或木師門人道聽而來。

除此之外,該篇仍有兩處細節值得矚目。

一是首日李滂發言以楊氏海源閣為結語,言「旋有王子靈者,以為奇貨可居……託言市諸國內某家,實則暗中賣於陰險卑鄙之侏儒島夷也」。其中「王子靈」應為汪志中誤記,實指琉璃廠藻玉堂書店老闆王子霖,其日記殘篇刊於《王子霖古籍版本學文集:日記、信札及其他》。李盛鐸即最早購入海源閣舊藏者之一,王子霖日記中多次提到木老購書且皆為感佩之辭,未有李滂的隻言片語,將兩方之言對照頗值得玩味,而真偽之別,筆者不敢輕言。

二是李滂講演中很客氣地將「邵次公雙玉蟬館」列為藏書家之一,謂「本歲先生以講學來汴」,這一說法稍有誤,查《河南省立河南大學一覽》1932年版,可知此時邵次公即為中國文學系主任兼教授。

政治家、藏書家李盛鐸

《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中的李滂史料

2011年出版《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第一輯)第一百三十六至一百四十二冊(以下簡稱抄本)為李盛鐸檔,筆者仔細檢視各卷目錄後發現,除抄本第一百四十二冊外,其他各冊均有涉及李滂的史料文獻,包括家書、友人往來書信、公函(片)、文章底稿、書目、遺著目錄等。該史料似未被高田時雄先生所關注,故筆者在此將其中與學術史、書志版本學有關者以主題分述如下,其中字跡模糊或塗抹處以□標識:

(一)白堅緻李滂書信。

抄本共輯三封書札,白堅皆用其譜名「劭暐(韋)」敬稱李滂。

1

劭暐十哥左右:新秋伏惟,侍奉多福。仆昨還滬矣。尊臧被攘竊,近況若何?冀見告。

堅 頓首

八月廿日

按:此信見於抄本139冊238頁,具體年份不可考,似在某次為李滂賣書之後。

2

劭韋十哥足下:與均公一再相晤語,聞之喜不可言,今後馬首何之。足下自昔有游峨眉汶嶺之願,今非其時耶。仆還鄉以來,無恙時欲出遊,則以道難而止,比無可樂,得作此書為樂。肅此,即希

德誨,並問眷愛咸安

堅 頓首

十月十九日

江陵張聖奘今在重慶大學教授,中秋頃曾相往還。此君有修正明史之壯志,而於蒙古元史尤用功,若承德誨,乞寄重慶化龍橋虎頭岩王家花園白隆平。

按:此信見於抄本139冊248-249頁,寫於何年亦不可考,但應不早於1934年,查1935年5月出版的《重慶大學一覽》職員名單可知張聖奘於1934年秋到校任教。

3

久不獲尊處消息,起居何如,伏惟侍奉安勝。堅自春初傷風,至今未愈。中間嘗卧半月,小愈則東渡,歸則游黃山,靜養之日甚少,乃今醫者謂肺病也。然而不咳嗽不吐痰,惟稍畏寒耳,一感寒則肺部立感不快,有喘息聲,斯所謂肺病歟。近日中西醫術並投,中藥則服半夏露,若有神效;西法則受人工太陽燈兼注射Helpin海爾平。堅卧靜養月余,期必全愈雲。斯疾一日不愈,則活動殊難矣。弟所有石與書悉欲脫售,往嘗一再勞神之毛鈔書籍,欲乞為一問書估,彼欲此書之人究竟所欲何種?所欲之書確切不移出價若干?乞賜示及,即憑割讓,何如?

弟堅 頓首

上劭暐十兄大人足下

十三日

按:此信見於抄本一百三十九冊266-267頁,具體年份不可考。

2011年出版的《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第一輯)

(二)假借兩漢書、晉書影印事。

此事為上海涵芬樓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背後經過,主要推動者是傅增湘,雖然最終皆用其他底本,非木犀軒藏書,但李滂作為李盛鐸的代表直接參与其中。《張元濟傅增湘論書尺牘》(以下簡稱尺牘)存札和抄本散見的書信恰巧可以較為完整地還原籌辦過程。

1927年7月26日,傅增湘去信告知張元濟:「今日李木老來此,談及其世兄少微赴申,借印漢書事可與徑商,渠仍住民厚西里。木老言(木老已告其世兄矣)其世兄住申約兩月,不知此兩月能照完否。請公速與接洽,毋失此機會也。」(尺牘167-168頁)據張元濟8月7號的複信可知,他打算拜訪李滂,但結果如何並無明確記載。10月5日張元濟去信傅增湘,坦言:「木老允借兩漢晉書,索酬萬元,公司中人認為過重。時局如此,即印出恐亦無甚銷路,暫行緩議。」(尺牘175頁)到此,假借木犀軒藏書之議擱置,而索價如此昂是李盛鐸意抑或為李滂主張,不得而知。

1930年春此事忽有轉機,傅增湘作為李盛鐸的門人、商務印書館的股東,在兩邊不斷遊說(尺牘228、229、230、234等頁),雙方爭議已非酬金數額,而是影照地所在,李盛鐸要求必須在天津而張元濟則堅持運抵滬上,至於酬謝方法,則已改為贈送百納本二十四史全書數套。抄本所輯信札多在1930年底至1931年3月,筆者根據其邏輯(時間)順序整理如下:

1

少微十哥世大人賜鑒:前杉村兄自津回,恭審夫子大人福履綏和,精神彌健,游泳佛海,味道而腴。引詹函丈,慰興忭會。尊藏宋本晉書,張菊生擬假印入全史中,沅叔先生曾在師座前言及,昨沅公來函重述此事,特將原函寄呈左右,祈加詧納。寶本擬日內赴津面聆夫子訓誨並與吾哥作半日清諙,腕疾增劇,西醫診斷為神筋痛,故而終止,馳仰萬千。近見海源閣舊藏蕘跋書多種,索值奇昂,無法合議,惟據以訂正楹書隅錄之誤數處耳。專此,敬頌

撰祺 上叩

夫子大人福安

世小弟徐鴻寶 再拜

十二月廿一日

按:此信見於抄本141冊392-394頁,應寫於1930年12月21日,雖存信封但郵戳模糊無法辨認。「杉村兄」即日人杉村勇造。「蕘跋」應指黃丕烈所撰題跋。此信所言「昨沅公來函」應為下函。

2

張菊生前日來函,決欲假李木師之宋本晉書影印,酬以衲本全史三部,此層前與木師言及。公近日赴津否?乞轉達,能將全書交弟處即可。決保毫無損壞也。黃善夫本史記竟配全,至可喜。

曹理齋之律呂正義後編此二百元不能少

閔葆之之內鈔明名臣奏議此三百元可略減大約二百五十元可辦

二書能留否,此兩公皆待款渡舊歲者也。乞酌示

森玉仁兄台鑒

增湘 拜啟

按:此信見於抄本141冊390-391頁。曹理齋即曹秉章,曾參與編纂《清儒學案》;閔葆之即閔爾昌,晚清秀才,曾任袁世凱幕僚。

3

少微世兄大人閣下:前奉復函,敬悉一一。菊生來書仍欲奉借尊庫晉書影印,曾屬森玉代陳,未知夫子大人意旨云何?乞示知。百將傳二書祈費神早為買定,若價值有差,可由兄酌為增加,祭書將舉,欲得此以助雅興。此候

台安

世愚弟增湘 拜啟

按:此信見於抄本141冊383-384頁。原信未寫日期,似為1931年2月初,首先信封郵戳(北平)雖然模糊,但仍可依稀看出是某年2月7日,其次由內容可知《晉書》尚未得允借出且此時臨近春節,傅增湘藏園祭書約在農曆臘月二十八日左右,可參見《許寶蘅日記》1932年2月4日祭書的記述,而1931年春節為2月16日。

4

少微世兄閣下,昨歲到津,未及承教為歉。弟訂於廿八日南遊三星期即北返。前次所談菊生假印晉書事,究以此書是否運津?

夫子大人云須兄查悉,乞賜示。大概何時可交照?菊翁有函詢及,便語之也。此候

台安

弟增湘 拜啟

正月廿四日

按:此信見於抄本141冊381-382頁,應寫於1931年3月12日。

5

沅叔先生世大人閣下:

手教敬悉,晉書存南中,俟滂赴滬方能□□□也。□□。敬請

著安

弟李滂 頓首

正月廿五日

按:此信見於抄本139冊306頁,應寫於1931年3月13日。原文被塗抹,故無法辨識相應文字。

隨後, 4月7日、5月7日張元濟又去信催問,而傅增湘5月8日的覆信則告知「前日在津。親往晉謁,適少微世兄自申取書回。當即將全書八函交來。近因朱君赴會之便。特托寄呈。」(尺牘264頁)至此,木犀軒藏宋本《晉書》終於得借,其中「朱君」似指朱國楨,商務印書館北京分館的副經理。而在尺牘一書中亦多次提到白堅,如1930年10月8日、1931年1月27日、1931年3月6日諸信,足證傅增湘對其頗為信任,常常委託他攜帶函件、貴重書籍赴申拜謁張元濟。

(三)捐贈古物與天津印心精舍事。

1937年2月4日晨,李盛鐸病逝於秋山街私邸,非抄本第136冊 「李盛鐸簡介」(約222頁)所述之1934年。第139冊第263至265頁為1938年6月9日天津印心精舍申謝函。由此可知,李盛鐸去世後,李滂將已分得之部分家產經洪得之、魏振生二位先生贈與該舍,所捐之物包括經卷、碑帖、字畫、古玩,並有意待剩餘家產分配後再行捐贈。印心精舍收到該批寶物後雖有點交,捐贈目錄卻無從核查,故難以判斷其中有無重要古籍,但由此推知1940年李滂賣與偽北京大學之書已非「七七事變」後木犀軒的全部藏書。

(四)出任北平民國大學校目錄學校勘學教員時間。第139冊第205頁為北平民國大學校公函一紙,請其出席9月16日(星期一)開學典禮,雖未標註年,但月日信息與1929年相符,可證其履曆書所言不假。

(五)其他文稿。筆者揀其重要相關者,略述於此。

抄本139冊收錄「李母橫溝宜人傳略」底稿兩份,與李文所錄版本對照,並無太多差異,惟尾部處抄本稍有多出者。抄本137冊23至26頁收錄「九江李少微先生遺著書目」,仔細研讀後令人生疑。

首先此文似由他人抄寫,非李滂親筆;其次書目之中多常見著述如「水經注校錄」、「文選校記」,少有能明辨確定者,其中《安愚室印譜》二卷,筆者查此書實際署名為「山陰金若琰輯」,李滂倘若託名亦無改變籍貫之理,故筆者認為此書目並不可靠。此外,抄本中有兩封致李滂信函,分別由袁同禮、徐森玉兩先生撰寫。茲抄錄如下:

少微先生大鑒:日昨晤教為快。承兄惠賜論文(關於大典校□者),極為感謝。倘承早日賜下,尤所期盼。奉上敝館善本書目史、子、集三冊,承希轉呈尊大人是荷。第一冊俟刷就再寄。此上,順頌

道褀

弟袁同禮 頓首

八月廿三日

趙斐雲兄定本星期日赴津會商印四庫事

按:此信見於抄本141冊379-380頁,寫於1935年8月23日。

少微十哥大人左右:久不承教,馳思無已。近維興居安善,上侍康娛為祝無量。故宮更替,弟為環境牽帥,墮入樊中,苦痛萬狀,俟叔平兄北返後,決計擺脫,還我本來。吾哥卓識,當以為然也。上元酈君衡叔承銓,喜蓄書而能自勘讀,曾得秦敦夫舊藏斠本宋六十一家詞,乃毛氏刻成復經陸勅先諸人別據善本勘正者。酈君今由平來津,夙仰夫子大人為士林泰斗,又知吾哥善承家學,欲得奉手,藉罄仰止之忱,命致書為介,儻酈君晉謁時□祈陳明師座,賜予接見並加教誨,感不可言。匆此,敬請

揖安上叩

夫子大人福安

世小弟徐鴻寶 再拜

十月十七日

按:此信見於抄本141冊385-386頁,雖然信封郵戳過於模糊,但應寫於1933年10月17日。1933年7月馬衡出任故宮博物院代理院長,命徐森玉為秘書處秘書長,這一重擔應為其「墮入樊中,苦痛萬狀」的根源。酈衡叔,江寧人,曾撰寫「願堂讀書記——六十家詞」,刊《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8卷第1期(1934年2月)。而徐森玉紹介之請確有下文,酈衡叔在「建康實錄校記跋」中追述「去夏草此校記上卷竟,旋有燕都之行……徐森玉先生語及海源閣宋槧本今尚在琉璃廠估人手,雖未得寓目,但書能長留人間終當供學人讎勘未遭劫火亦自可慶也。又頃者李少微先生過訪,蒙見告以吾鄉孫先生文川藏彭文勤公鈔本今在木犀軒中,且謂就愚所校勘之勝處亦略具焉……甲戌十年承銓校竟記。」

結語

在抄本之外,筆者在旁處亦見及有關李滂的史料,除去出任偽職之記錄,其中有益學術史者大致有以下三點。1941年底,白堅、蔣尊褘、宋介、溥叔明、李滂發起成立敬天會,後白堅任中方副會長、李滂任顧問,此事記於1943年出版的《華北民眾團體概況》;1942年王晉卿刊行《文祿堂訪書記》,是年上元節(3月1日)李滂撰「跋文祿堂訪書記後」,稱讚王晉卿博於聞見、勤勉好學,略述其與李家二十餘年的往來情誼,署「德化李劭暐鄴亭」;1944年初,李滂撰「重修薊縣縣誌序」,收錄於3月出版的《重修薊縣誌》。

1950年1月25日,鄭振鐸去信夏鼐說:「兄信里提到的,李家敦煌卷子事,我們為什麼不收買呢?這有原因。這批卷子是森老介紹的。我也和李氏主人見過面,國家不可能買他的,因為李某在敵偽時代做過重要的官兒,在解放前才被釋放出來。……現此批卷子,已落在商人手中,不久即可由北京圖書館收得。」該信收錄於《鄭振鐸全集》第十六冊第229頁,是筆者所見涉及李滂的最末史料記載,其後之遭遇實無從查閱。

數年以來,筆者輯錄國立北平圖書館史料,曾於抄本等處見及李滂與平館各位先賢的交往,且多次得高田時雄先生賜教,故拜讀完《近代中國的學術與藏書》後,有意撰文嘗試小補。為撰寫此文,筆者曾求教於中華書局柴劍虹老師和上海博物館柳向春老師,志此以表謝忱。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書評 的精彩文章:

嚴曉星︱奇人王露:民國古琴家的另一副面孔

TAG:上海書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