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徽商在浙江蘭溪的經營特色和管理創新(上)

徽商在浙江蘭溪的經營特色和管理創新(上)

原標題:徽商在浙江蘭溪的經營特色和管理創新(上)



微信版第334期


徽商在浙江蘭溪的


經營特色和管理創新

王世華 黃彩霞


江浙一帶是明清徽商活動的重要區域,關於徽商在江蘇的活動,學界已有不少成果,至於徽商在浙江的活動,目前也只有數篇文章,涉及到杭州、衢州、嚴州等地以及杭嘉湖的市鎮 ,顯然研究的空間仍然很大,比如浙江金華府的蘭溪縣,曾是徽商的一個重鎮,但這方面的研究,至今還是空白。本文根據有關文獻資料並結合口述資料,對明清乃至民國時期徽商在蘭溪的經營活動此作一初步探討,以就教於方家。


一、明清時期徽商在蘭溪的經營


蘭溪位於浙江中部偏西,錢塘江中游,富春江畔。蘭溪於唐咸亨五年(674)始建為縣,因沿江之蘭蔭山盛產蘭花,水以蘭得名曰蘭溪,縣即以溪為名。明清隸屬於金華府。光緒《蘭溪縣誌》載:「邑雖褊小而實當四沖。踞杭嚴之上游,職衢婺之門鑰,南蔽甌括,北捍徽歙。定職方者,謂為浙東之要區,洵不誣也。」 」從地圖上看,蘭溪踞杭、嚴之上首,執衢、婺之門鑰,扼富春江之咽喉。蘭溪雖然不大,但水路交通非常便利,浙江的衢江、婺江、蘭江、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稱為六水,蘭溪可謂「六水之腰」;蘭溪又為贛、閩、皖、湘、蘇及兩廣七省貿易交通要道,故蘭溪又稱「七省通衢」。順富春江而下可直達杭州,非常方便。尤其是新安江成了徽州與浙江聯繫的黃金水道,把兩地緊密聯繫在一起。


據清憺漪子編著《天下路程圖引》 「徽州府由金華至溫州府路」 載:「本府梁下搭船五十里至深渡,五十里街口,巡司,四十里雲頭潭,四十里淳安縣三十里遂安港口三十里茶園九十里至嚴州府,轉搭橫港船,二十里大洋,三十里三河,三十里女埠,巡司,十五里至蘭溪縣。」從徽州府到蘭溪縣總路程只有425里,而且都是水路。本書「徽州府由嚴州至杭州水路程」中還引了一首《水程捷要歌》曰:「一自漁梁壩,百里至街口。八十淳安縣,茶園六十有。九十嚴州府,釣台桐廬守。徽郡至杭州,水程六百走.」到了嚴州,換乘橫港船,百里即到蘭溪。


由於蘭溪的四通八達的水路交通,自然成了徽商的一個重鎮。這裡離兩浙鹽場很近,也是浙鹽的行銷地區,所以鹽業是這裡的一個主要行業之一,但與兩淮兩浙那些長途販運的大鹽商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這裡的鹽業乃屬於就近銷售;同時這裡盛產桕油,光緒《蘭溪縣誌》卷二載:「桕油,名蘭油。(桕子蒸煮,取脂成臘,可澆燭,又名蠟油。《本草》桕為烏臼,金衢各屬田塍皆植之,邑產較勝,名蘭油,昔年有蘭十萬之稱,邑產居其半雲)」所以油業也是這裡的主要行業之一;這裡也是綢布的集散地,因為這裡離綢布的主產區蘇州、杭州、湖州、嘉興都很近,商人將綢布販到此地批發,其他商人再通過這裡的水路轉運到其他各地。此外,上江各地所產的藥材、竹木、糧油等各種雜貨土產經山客水客販運到蘭溪,再由蘭溪商家販運到滬、杭、寧、紹等地。各種商品的集散地自然吸引了不少商人。



據目前掌握的史料看,早在明中葉就有徽人來蘭溪經商。汪道昆所撰《處士雲溪吳公墓志銘》載:「處士(吳時起)為余先大母贈淑人仲弟之子,先司馬稱內弟,余稱吳氏叔雲。系出溪南,族最著高……蓋以正德丁丑(1517)秋七月旬有四日,叔始生……叔既冠,字叔曰時起,則又納金氏婦為叔婚。先大母則以吾父獨孫,白先大父,使從先司馬賈鹽筴。先司馬既受命,則遣叔居賈蘭溪。」文中先司馬應是汪道昆的父親,汪道昆父稱吳時起為內弟,因汪道昆祖父母的意見,吳時起跟隨汪道昆的父親經營鹽業,「居賈蘭溪」,這正是嘉靖年間的事。到了萬曆年間,隨著徽商勢力的進一步上升,來蘭溪的徽商當更多,有的還在這裡定居下來,如明代「張柏,字世茂,其祖由歙遷於蘭。柏少習舉業,旋以父病痞久,乃棄而專讀《內經》醫學等書,遂業醫。手診多驗,而父病亦得以就愈,醫道大行」。顯然,張柏祖父最遲亦在明中葉就來蘭溪經商,後來在此定居了。完全可以想見,在此定居的徽商當然不止張柏一家。


清代康乾年間,徽商勢力在全國發展到鼎盛階段。同樣,蘭溪的經濟在徽商的推動下也進一步繁榮,儼然成為金華府所屬各縣之冠,經濟地位甚至超過金華府,乃至民間傳有「大大蘭溪縣,小小金華府」之諺。史籍上有關徽商在蘭溪經營的記載也有很多。如歙縣「(程)永洪,字涵度,國學生,……行尚信義,善於商賈,貿易豫章數十年。又建業於浙江蘭溪,置田產,增資本,家道日漸蒸蒸。……公生康熙丁卯,卒乾隆甲戌。」永洪的堂弟「 (程永湘)自幼隨父佣耕,無力從師誦讀。性直而好勤,不欲以田園終。堂兄永洪公常器之,攜至江西玉山棧,習練貿易之道;復攜之浙江蘭溪,薦於柳君兼山、項君聖遇,賓主相投得以立業四十餘年。」程永洪這個人可了不起,不僅在蘭溪置了大量產業,還扶持堂弟到蘭溪創業,在他的悉心栽培下,他的兒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生意做得更大。「(程廷柱)字殿臣,號理齋,永洪公長子也。國學生。自幼豁達,卓有立志,厚重少文飾。隨父側賓士江廣,佐理經營。父歿後,克紹箕裘,友愛諸弟。總理玉山棧事,增置田產;蘭邑油業命二弟廷柏公督任之;命三弟廷梓公坐守杭州,分銷售貨;命四弟廷桓公往來江漢,貿遷有無。創立龍游典業、田莊,金華、蘭溪兩處鹽務,游埠店業,吾鄉豐口鹽業,先緒恢而彌廣焉。公生康熙庚寅,卒於乾隆辛丑。」程廷柱親自總管江西玉山的貨棧之事,添置了不少田產,同時命二弟廷柏督理蘭溪的油業,命三弟廷梓坐守杭州銷售貨物,四弟廷桓則長途販運各種貨物,他們還在浙江龍游開設典當、田莊,在金華、蘭溪兩地還經營鹽業,又在游埠(鎮)開店,在家鄉豐口銷鹽。他們兄弟四人憑藉父親打下的基礎,經過共同努力,乘機而上,發展成一個有相當規模和財產的商業世家。乾嘉時人「章必鑒,字衡若(乾嘉時人),……先在宛陵貿易,精於籌算,有大志,不甘為人伙,後到蘭溪游埠鎮創立萬泰基業,以貽子孫,家道所由興也。」康熙時歙縣人汪明若,「年二十二,棄儒術,操百緡以往賈於浙之蘭溪,及艾而歸里,則盡傳家事於其子,而一以施濟為己事。」他在蘭溪經營了二十八年,五十歲時才把產業交給兒子,自己告老還鄉。


清代在蘭溪經營的徽商以歙縣與績溪人為多。如績溪人「汪錫疇,字惠臣,號禹澤,孔靈監生。賈於蘭溪,先貧後裕,有不給者必周之。」嘉慶時績溪人章策,其父早在蘭溪經商,他自己「年十二,隨父至蘭溪,師趙虹橋明經,習舉子業,明經深器之。年十八,父歿,大父年老,君隨叔父侍養,事母撫弟,遂棄儒承父業學賈,往來蘭、歙。精管(仲)劉(晏)術,所億輒中,家日以裕。」


明清時期,在蘭溪的徽商除了經營鹽業、油業、典業以外,還有不少人經營布業。如績溪周承綱在蘭溪經商,後感到力不從心,乃將其子周錫圭招至蘭溪,當其助手。不久承綱因病去世,錫圭獨承父業,其弟服賈宛陵而患病。為照顧弟弟,錫圭將其招至蘭溪,與他共同經商。後來逐漸發家,「以所積資斧創仁泰布業於蘭溪,家用以充,皆得力於公之友愛以致之。」錫圭很善於經營布業,也樂於助人。他早先來蘭時的一位居停主人張氏,是海寧一個經營布業的富商,後來「家計中落,布業漸不能支,勢將休歇。」錫圭思念舊誼,不忘其恩,「慨然以興復為己任,雖資本不敷,恃季布一諾,取信江湖,間挹注賴以不匱,不數年而居積之富,反過於當日鼎盛時,然處之澹然,未嘗有德色。」可知周錫圭不僅在處世上知恩圖報,在經營上也是行家裡手。道光二十一年,徽人鄭友峰也在南門大街開設三陽布店 ,這個布店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徽商在蘭溪也有開設碗店的,如一份《清道光二年正月汪子周立並店號約》載:


汪子周,原於乾隆五十八年,與今光尊太翁等在蘭溪縣朱家馬頭地方合夥開張恆茂碗店,獲利勻分,提無異言。並因各歸各業,情願將己股分並與英培親翁名下獨開,我股下所存店本俱概支訖。其店底傢伙,計錢貳佰千文,我四股之二,該得錢壹佰千文,亦當支訖無存。自並之後,獲利虧本俱與子周無涉。今欲有憑,立此並字存照。


大清道光二年正月日


立並字 汪子周(押)


憑中 程以嘉(押)


汪子周不僅與人合夥開設「張恆茂碗店」,又於嘉慶四年與同合伙人開設了「張永茂醬坊」 。由此可見,明清時期尤其是清代徽人在蘭經商的人數很多,行業也是多種多樣的。由於寓蘭徽商人數眾多,並具備了相當的經濟實力,為聯絡鄉誼、維護共同的利益,乾隆三十一年(1766)由徽州商人程士章等人多方集資,在蘭溪興建了新安會館,門樓高大,雕樑畫棟,實為蘭溪一大壯觀。


清咸豐年間,清政府與太平天國在徽州進行了激烈的拉鋸戰,徽州尤其是祁門、歙縣、績溪遭遇到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劫。在徽州已無法生存,大批徽人紛紛外逃避難,其中一個重要地點就是蘭溪。避難都是投親靠友,這麼多徽人來到蘭溪,充分說明此前在蘭溪,徽商是非常多的。逃難的徽商來到蘭溪後,又開展了各種謀生經商活動,更壯大了徽商在蘭溪的勢力。如績溪章筠避居蘭溪後就在水門開設章恆升醬園。


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佔領蘭溪,造成城廂店肆十室九空,徽商又受到一次劫難,但兩年後太平軍就撤出了蘭溪縣。迨戰爭結束,社會秩序穩定後,昔日徽商又紛紛來蘭溪復業、創業。如同治六年,龍游姜益大絲線氈帽店因資不抵債,不得不歸併到蘭溪徽商廣發京貨店,仍以原牌號改為綢布店在龍游經營。可見,徽商是很會經營的,竟然吞併了龍游商人的店業。同治九年,蘭溪開設「萬通當」,由「徽州朝奉」主其事。同治末年,績溪人胡既勤在西門開設聚豐醬園。光緒初年,歙縣汪岔葉氏在蘭溪開設振裕衣庄。光緒二年,游埠鎮郎六里開設「協通當」,徽州人程立明任經理 。所以可以說,明清時期的蘭溪,徽商是占絕對優勢的。


旅蘭徽商經過多年的艱苦奮鬥,不少人相繼致富。錢囊已豐的徽商並沒有忘記自己的社會責任,嘉慶、道光時在蘭溪經商的績溪人章策就說過:「造物之厚人也,使貴者治賤,賢者教愚,富者瞻貧,不然則私其所厚,而自絕於天,天必奪之。」所以他熱心公益事業,每逢災荒,慷慨解囊。道光壬辰(1832)、癸巳(1833)間,績溪頻飢,「君偕叔父捐千數百金,邑令王玕以『克承世德』表其門。」

在蘭溪也是如此,「隆禮門河步圮,以五百金倡眾修成,儒學沈君逢吉、秋河紀於石。又以二百金拯饑民。」蘭溪有一龔姓人家,「貧不能養母,將去其妻,君憐其一子尚幼,妻去不能獨生,為贖其田宅而周之。」對於在蘭溪經商死亡的徽人,「君募金給歸柩費,數年不歸則葬之,復廣其法,凡前後瘞棺數百,君之力居多。」有一次他路過嚴灘,看見一船翻覆,淹死七人,屍暴岸上,「君使殮葬之,而厚贈其舟子。」


同治光緒時績溪人周錫圭,也是「平生樂善不倦,凡修道建梁,賑貧施藥等事,無論在徽在浙,苟力所能為,皆不吝推解。 」光緒辛巳(1881)旅蘭徽商周錫熊六十初度,朋友準備好好為其慶祝一下,而他婉言力辭,「而以賓筵資作善舉」,然而由於其「令名重婺睦間,稱觴者仍不得拒。蘭溪唐立夫孝廉,浙右名士也,素重公行誼,為撰壽言,有云:『光前裕後,品高石照之山;仗義疏財,誼篤金蘭之地。』一時傳為誦焉。」


類似情況還有不少,如「程永洪,字涵度,槐塘人。乾隆十六年,浙江蘭溪飢,永洪輸資助賑,數在三百兩以上,縣令張鵬堯彙報大憲,奏請議敘正八品,又給『樂善好施』匾額。」 績溪人汪錫疇,「賈於蘭溪,先貧後裕,……在蘭溪,施棺掩骸,置義塚數十畝,義聲達於遠邇。」 歙縣江村人程文蕁,「孝義性成,嘗割股以愈母疾,捐千金倡修宗祠,置祀產,施棺木,設義冢於村東。又於浙之蘭溪縣新德庵造高廠三楹,以貯徽人客死無歸之柩。」旅蘭徽商的這些善行義舉,不僅繼承了徽商的優良傳統,而且對後世徽商起到了啟迪示範作用。


二、民國時期蘭溪徽商的經營特色


從清代道光以後,隨著鹽商的敗落,加上咸同兵燹的浩劫,徽商從整體實力上確實衰落了,康乾時期徽商那種呼風喚雨、富可敵國的風光確實不再了,但這並不意味著徽商從此銷聲匿跡、退出歷史舞台。受到徽商精神培育和滋養的徽州人就像岩石下的樹種一樣,總是尋找一切機會、一切途徑,頑強拼搏,贏得自己的一片天地。民國時期的徽商就是這樣。有的行業不行了,他們就經營新的行業;有的地方不適合了,他們就開闢新的空間。


民國時期,由於蘭溪徽商沒有從事鹽和茶的長途販運,因此並沒有出現大起大落的情況。當社會局勢比較穩定時,蘭溪徽商一直在穩步發展,但與明清時期相比,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長途販運不多,大多從事坐賈


徽商向以長途販運見長,正如萬曆《歙志?貨殖》所載:「故邑之賈豈惟如上所稱大都會者皆有之,即山陬海壖、孤村僻壤亦不無吾邑之人,但云大賈則必處都會耳。約略而言,亦有五焉:一曰走販,即太史公之所謂周流者也;二曰團積,即太史公之所謂廢著者也;三曰開張,即太史公之所謂陳椽者也;四曰質劑,即太史公之所謂子母錢者也;五曰回易,即太史公之所謂以所多易所鮮者也。而下賈、中賈、大賈、廉賈皆在其中矣。」列為首位的就是「走販」,也就是長途販運。明清時期的徽商所從事人數較多的行業多是長途販運的行業,比如鹽業、茶業、木業、糧食業、布綢業等等,明清時期非常著名的徽商也大多從事這些行業。但民國時期的寓蘭徽商,從我們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從事長途販運業的並不多,而大多從事坐賈,開設商店經營。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一是因為蘭溪的地理位置和出產使然。蘭溪既不臨近兩浙鹽場,也不毗鄰棉布、絲綢產區,更不出產大量茶葉和木材,在這裡顯然不適宜從事長途販運,雖然也有人從事鹽業,但基本上就近銷售。也有人從事茶業,但也並非在國內長途販運或對外貿易,而且規模也不大,也屬於就近銷售的性質。正因為規模不大,它往往和漆業並稱為茶漆業,顯然和那些從事對外貿易的徽州茶商不能相提並論。二是受到資本的限制。徽州鹽商敗落後,再加上咸同兵燹的浩劫,可以說徽商元氣大傷,資本損失極大。而長途販運必須要有雄厚的資金的,劫波中倖存的徽商此時還處於恢復元氣階段,在資本不多的情況下,開店經營自然是一個較好的選擇。上述同治年間在蘭溪先後開設的「萬通當」和「協通當」,老闆都不是徽州人,而都聘徽州朝奉經理,就說明徽人此時的資本狀況了。


2.經營行業非常多,不少為徽商所創辦


民國時期的蘭溪徽商所經營的行業五花八門,林林總總,據徽商後代方念浴老先生回憶,這一時期蘭溪徽商經營的行業多達三十二種:花爆業、估衣業、茶漆業、南北貨茶食糕點業、山貨業、地貨業、蜜棗加工業、典當業、錢莊業、油業、綢布業、夏布業、百貨業、捲煙業、葯業、參燕業、運輸業、醬園業、紙業、糧食業、鮮肉業、火腿業、銀樓業、酒業、滷味業、瓷缸業、圖書筆墨文具業、水客業、布廠、線廠、印刷業、裱畫業等等 。這些行業顯然都是與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


在徽商經營的這些行業中,不少就是徽商創辦的。如花爆業和成衣業,最早就是徽人來蘭創辦的,起初是徽人製作煙花爆竹和製作成衣的手工藝人,以後分別開設了花爆店(花爆作坊)和估衣店,成了徽商在蘭的最早的兩個行業,乃至徽州同鄉會舉行活動,酬神演戲或設醮超度亡人,均推花爆與估衣兩業為首事,兩業首事不出場,便不得舉行祭奠儀式。徽州婺源人所設的詹源生花爆店在民國二十一年被《中國實業志》譽為浙江省最大的花爆店,時稱「徽州爆竹」。蘭溪縣城徽州爆竹店最盛時有十餘家。估衣業是離不開當鋪的。當鋪一般將過期不取的各種舊衣搭配成一包,估價批發給衣庄。最初績溪裁縫章文高將這些「估衣包」


廉價購進,經過拼拆改制,銷路竟然很好,從此開創了估衣業。民國十六年蘭溪估衣店有十餘家,完全是徽商所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蜜棗加工業,也是徽商一手開創的。蜜棗原產於徽州,是由產於歙縣的青棗加工而成。1911年,蘭溪元泰茶漆店老闆歙縣人吳竹三回鄉省親,看到大青棗貨源充足,發現商機。他於是從家鄉招聘了制棗師傅和工人在蘭溪設廠加工蜜棗,廠名「恆泰」,創立「新安金絲琥珀蜜棗」品牌,一炮打響,聞名遐邇。接著寓蘭徽商紛起仿效,鼎盛時蜜棗加工廠達十餘家,產品遠銷香港、新加坡、菲律賓等地。前述咸豐年間績溪章筠創辦「章恆升」醬園以後,到民國繼續發展,產品質量也有大幅提升,民國四年該園出產的「三伏秋油(醬油)」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民國十八年又獲西湖博覽會優等獎,授五彩獎章,為徽商企業贏得了榮譽。在南北貨茶食糕點業中徽商開設的天泰南貨店製作的糕點早在嘉慶年間就馳名省內,以後不斷精益求精,博得官場上層人士的青睞,成為饋送之佳品。該店創業160餘年,雖幾經改組,徽商資本一直保持不變。


(作者王世華系安徽師範大學原副校長、歷史學教授,黃彩霞系安徽師範大學講師)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微信公眾號:xclswh999


製作:童達清(ltsr2718)

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主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清乾嘉時期績溪邵氏宗族
河帥潘錫恩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