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公布藏東南核心區域山峰資源
統計、撰文與圖表製作:7556米
編輯:張十月、玄天
全文圖片除來源標註外均來自7556米
涉及圖文任何形式轉載須註明作者及來源,否則按侵權處理
友情提示:1、閱讀本文大約需要一頓飯時間;
2、文章中圖片均可點擊放大觀看;
「
打開一張普通的中國西部衛星平面圖像,黃色的高原高寒土地上布滿了坑坑窪窪的藍色和如樹根延伸狀的白色。是的,藍色和白色構成中國西部高原的基礎色調,藍色是湖、是天;白色是雲,亦可以是山。
藍色是大大小小數以千計的高原湖泊,俗稱海子。它們猶如散落於高原上的明珠,大多是冰川的產物,也是億萬年來板塊擠壓及造山運動的「見證者」。湖泊往往位於地勢低洼之處或凹陷盆地,而相對於它們存在的,則是突出於地表之上的林立冰峰。
或許只能在高原地區,白色會被大量的指代山峰,那萬年不融的冰山,是當地藏民尊崇的對象,也是我們這些城市人嚮往的烏托邦。
」
中國的雪山大多數集中於四川、雲南、甘肅、青海、新疆及西藏地區,其中尤其以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包攬了大多數的雪峰。
中國西藏地區衛星地圖。左上角大量「白色」堆積是喜馬拉雅山脈、崑崙山脈、喀喇崑崙山脈三大世界級山脈交匯處,這裡地形與人文關係的複雜程度均為世界之最,多數地域位於中國國土之外的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塔吉克等國境內。國外的登山者和各類戶外組織、愛好者對這一塊研究較深入,在很多國外的網站上可以很輕鬆的查閱到這個山峰「集結地」的各項資料,比如山峰名稱(多數為英文名)、海拔數據、攀登線路及歷史等,雖然該地區危險係數較高,但相對來說對外開放(相對國內西藏地區來說)的早,甚至對於登山者的到來當地軍方都會對他們有一定的物資力量支持。
但中國西藏,尤其以敏感地域著稱的藏南地區,許多地方別說外國人,國人都無法進入,這樣的現實局面長期給進入了解這一地區山峰資源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和阻礙。
放大後的藏東南地區衛星地圖。
據我所知,日本探險家中村保老先生,是世界上第一位比較全面深入的探索及發現這一地區的先驅者,在這裡向這位已經年過八旬的老人致以最高的敬意。中村保先生寫的書《喜馬拉雅以東-山嶽地圖冊》是第一本全面詳細介紹藏東及橫斷山區山峰資源的書籍,內容之豐富乃中村保先生近幾十年來的嘔心瀝血之作。
山是中國境內的山,而書卻在國外,無法大批量引進國內,這就造成了迄今國內的戶外愛好者(特別是山峰愛好者)對於這一區域的山峰可能仍然是迷霧一團。除了南迦巴瓦峰、加拉白壘峰外,很少人能夠認出大量其他山峰。很多自駕愛好者或旅行者從藏東南地區回來後,面對著電腦里很多雪山的照片竟然叫不出名字,這也是一種無奈吧。
基於以上現實,再加上近兩年開始對西藏的東部及南部地區山峰資源不斷搜集照片及文字資料,我越發覺得寫一篇介紹藏東南山峰資源的文章是十分必要之事。
或許大多數人對這一地區沒那麼大的興趣,甚至當看完這篇文章後,文中一座山峰的名字都沒聽說過,實在覺得枯燥乏味,但我個人認為,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它會有其應有的價值體現。
畢竟,我們自己祖國的大好河山,如果自己都不了解,談何未來戶外運動及旅遊業的深入開展呢?
西藏,應該說無人不神往,當飛往拉薩的高原客機掠過著名的三江併流區域後不久,前方依稀開始出現的白色山巒預示著一大波雪山即將迎面而來。這是很多坐過飛機飛往拉薩或林芝去的朋友的感受,機翼下,是數不清的冰山雪峰,彷彿觸手可及,那是因為你正在飛越一片雪山森林,這也是為何我要將文章命名為「冰峰叢林」的原因,如果你是一名雪山痴迷愛好者,這裡絕對稱得上是屬於你的極樂世界,藏東南地區山高谷深,冰峰林立、氣候無常,是川西高原的PLUS+版本。
藏東南冰峰「叢林」。
那麼,說了那麼久的藏東南,到底是那一塊地方呢?
從字面上簡單的理解當時指的是西藏的東部及南部地區,但具體到實際的分界線本文中沒有必要再此累贅闡述,也不會闡述的清楚,關於地區分界線和山脈分界線一直以來都是爭議的焦點,在本文中請讀者參考上面那張衛星地圖黃色框所劃分出來的區域,藏東南的最大範圍也不會超過這個範圍了(因為是用直線劃的,若有出入請指正),而本文中要介紹的範圍比這個範圍要小一些,我稱之為藏東南的核心區域,這個區域是我自定義的,這裡文字簡單闡述一下:
往西大致以羊秀鄉-嘉黎縣-米拉山-白堆鄉一線為界;
北則以羊秀鄉-邊壩縣-洛隆縣這一段303省道為天然界線;
東抵察隅縣、然烏鎮、八宿縣附近;
南至下察隅鎮-墨脫縣-米林縣-朗縣-加查縣一帶。
這僅是人為的且很模糊的邊界劃分,但不影響我們對其內山峰資源的介紹。
藏東南從地理構造上主要由三大山脈組成,它們分別是念青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和東邊的橫斷山,眾山交匯之處必是不同凡響之地,喜馬拉雅山脈最靠近東部的一座7000米級山峰就誕生於這裡,而在它的「麾下」則是眾多隱秘且高不可攀的雪峰,自地球誕生之日起,這些山峰當中的絕大多數還從未有過人類的染指。
讓我們正式進入到山峰部分,因為藏東南地區範圍之寬廣、山峰數量之眾多,想要一次性介紹完畢實屬不太容易的一件事情,在此我將藏東南核心區域又人為的劃分為了七個小的獨立「板塊」,然後按照1-7的順序介紹其內的山峰資源,這樣方便大家理解和記憶。
七大板塊示意圖。有山的地方必有水,有河的地方必有峰,藏東南地理地貌不同於乾旱的西藏阿里及藏北地區,這裡相對潮濕溫潤,每年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可以輕鬆越過海拔並不高的藏南地區進入到藏東腹地,給這一地區帶來大量的水汽形成降水,降水在高山區大多數時候轉化為固態的雪,這樣日積月累的作用使得藏東南地區的山峰雪線普遍偏低,甚至有些海拔僅5000米上下的山峰都有少量懸冰川的發育,這在其他同緯度地區並不多見,而整個藏東南地區的高積雪(冰)量及山峰形態的演化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於來自南方的水汽。
區塊劃分依據大多根據河流走向、天然山谷、山脈埡口、村鎮分布、公路網及國境線等進行劃分,每一個單元內只著重介紹海拔6000米及以上的山峰資源,因為在藏東南地區,6000米以上的雪山才是本地的真正主角,數量眾多,數不甚數,6000米以下的山峰只對著名或重要的山峰進行簡介。
第一板塊是由羊秀鄉-邊壩縣-金嶺鄉-忠玉鄉-嘉黎縣-鴿群鄉幾個重要點位鏈接起來的一個範圍,在這個範圍內有一座很多人都聽說過的山峰,它的名字叫色浦崗日。
第一板塊示意圖。
此前旅行家舒小簡在其個人公眾號上介紹過色浦崗日,當時文中寫的是「薩普神山」,實則指的是同一座山峰。
第一板塊群峰標註圖。本區域內的山峰基本上是以色浦崗日山群為中心向四周呈擴散狀的分布,山峰大多數在5700m-6900m之間,其中以5700m-6000m山峰尤為眾多(本圖中只標註了代表性山峰,其餘山峰並未完全標註),且它們大多數沒有名字。
色浦崗日
在國外資料中名叫 Sepu Kangri(藏語音譯),海拔6956米,是西藏自治區比如縣與邊壩縣的界山。其北側山體發育有巨量的海洋性冰川,冰川末端有一湖泊名叫撒木湖,海拔約4750米。大多數遊客或山峰愛好者是從其北坡的羊秀鄉開始沿山谷進入到湖邊一睹色浦崗日的風貌。
撒木湖與色浦崗日群峰交相輝映。撒木湖邊有當地牧民的房屋,可見色浦崗日相對而言並不算是一座「深藏閨中」的山峰。
並不陌生的「薩普神山」——時到今日,對於色浦崗日的遊記和報告要遠比藏東南地區其他隱秘山峰要多很多,這可能要依賴於之前舒小簡對「薩普神山」的一篇文章報道。
90年代以前,國內外媒體對這座山峰的關注度幾乎為零;
1992年,西藏登山隊嘗試攀登色浦崗日,最終在海拔約6500米處止步;
1996年-1998年間,也有來自國外的登山隊伍開始對其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但由於各類原因並沒有登頂成功;
2002年,來自美國的幾名登山者經過艱難的攀登過程終於在10月2日站在了色浦崗日的峰頂。
2002年,美國登山者在色浦崗日攀登途中的珍貴照片。
色浦崗日眾衛峰——色浦崗日山體呈東西走向,擁有明顯的南北兩個壁面,其主峰東側和西側各有數條延伸山脊,山脊上坐落著海拔高低不同的好幾座海拔6000米以上衛峰。
色浦崗日北坡。
色浦崗日南坡。
最初查到相關資料的時候大多山峰為英文的標註,大概都來源於藏語的發音,它們分別是:
海拔6656米的Sepu Lhazo Bumbla;
海拔6621米的Lhallum Tamcho(拉固龍止?);
海拔6650米的色浦崗日北衛峰;
色浦崗日(左)&北衛峰(右)。
海拔6296米的Gosham taktso;
尖銳異常的Gosham taktso。
和海拔6236米的Xomo Manyal(雪漠峰)等。
雪漠峰。
由於視角的遮擋關係,在撒木湖一側地面上觀察色浦崗日群峰時能看到的衛峰並不多,好幾座山峰都被前面的低矮山峰所遮擋。
色浦崗日附近高峰——在距離色浦崗日主峰以東10-20公里範圍內坐落著數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它們從西往東依次是:
海拔6076米的Maya(瑪亞);
海拔6612米(又6619米之說)的瑪沃崗日;
海拔6451米的窮沖;
海拔6590米的扎西它丁。
這幾座山峰都同屬於色浦崗日山塊的主體部分,從飛機上的南坡航拍角度能非常直觀的觀測到它們的存在,目前關於這幾座山峰的攀登記錄是空白。
色浦崗日及東側群峰標註圖。
其他山峰
第一板塊內除色浦崗日山塊外,海拔超過6000米的山峰還有:
海拔6037米的郁節貢嘎;
海拔6058米的蝦嘎拉母;
郁節貢嘎(6037米)和蝦嘎拉母(6058米)。
海拔6200+的洛瑪削;
海拔6105米的納瑪次;
海拔6063米的多布蝦嘎;
洛瑪削(6200+),納瑪次(6105米)和多布蝦嘎(6063米)。
和海拔6110米的克拉普。
克拉普(6110米)。
這些山峰都圍繞著色浦崗日山塊分布,海拔也只是6000米出頭,在色浦崗日的強烈光環下,它們顯然已經不可能過多的引起人們的重視,只能作為色浦崗日的陪襯存在。剩下的山峰大多都在5500m-6000m之間,數量眾多,這裡不過多介紹。
第二板塊相對於第一板塊範圍擴大了很多,它以嘉黎縣-工布江達縣-林芝市-易貢鄉-忠玉鄉為點位連接圍城一個圈,而圈內則以著名的巴松措為中心,山峰圍繞其展開,尤其以巴松措北部地區的山峰為代表,這裡涵蓋了藏東南至少三分之一的山峰精華。
第二板塊範圍示意圖。
再次拉近地圖,讓我們先了解一下第二板塊的著名山峰分布圖,從下圖中可以看到本區域內的山峰「陣容」是多麼的強大——從具有「東方馬特洪峰」之稱的木納卻我(瑪納卓)到雄居王者寶座之上的乃朗,再往東過渡到刀削般的傑欽朗拉嘎布,每一座山峰都可以單獨拿出來作為藏東南地區山峰的形象代表。
第二板塊群峰標註圖。這個板塊的高峰主要集中在巴松措以北地區,巴松措以南從巴河鎮到林芝市色季拉山一帶的山峰相對海拔相對來說較低,多數山峰在海拔5000m-5500m之間,地圖上我們基本上只標註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故在地圖上基本屬於空白區域。巴松措以北地區地形複雜,山脈迅速隆起且曲折蜿蜒,雪峰林立很多時候難以區分。
如果說色浦崗日是「森林」的邊緣,那麼現在,帶你真正進入到這「冰峰森林」的核心地帶。
巴松措北岸地區
在這一地區有一座被群山簇擁的山峰,也是整個藏東南地區少有的海拔超過6800米的山峰,它就是乃朗。
冰峰王座上的乃朗猶如帝王一般俯瞰著「群臣子民」,氣勢雄渾,霸氣十足。圖為乃朗南壁轉東壁。
乃朗——或稱「涅朗」,都是藏語音譯的名字,海拔6870米,其主峰山體大部分位於西藏自治區工布江達縣境內,北壁部分冰川在嘉黎縣忠玉鄉境內。乃朗南北兩個壁面面積巨大,均發育有大面積的山嶽冰川,其南側冰川末端形成湖泊名叫乃朗錯。
乃朗南壁。
乃朗北坡群峰標註圖。
由於乃朗的崇高地位,它不僅僅是當地藏民心目中的神山,同時也吸引著外界攀登好手的到來。2006年,由Mark Richey帶領的團隊嘗試著從雙果措方向對乃朗發起衝擊,但由於糟糕的天氣和冰裂縫的影響未能成功登頂。
乃朗周圍被眾多衛峰及其它獨立山峰簇擁:
在其東北側約1公里處有一海拔6552米無名衛峰;
其正西約2公里處有一海拔6688米無名衛峰;
其南側延伸山脊線上約2.5公里處有一海拔6537米無名衛峰;
在乃朗的東西兩條巨大延伸山脊上還坐落著十幾座海拔6000米-6400米之間的山峰;
其北坡東西兩側分別發育有比雍冰川和艾嘎貢冰川。
乃朗以西——在乃朗西側約10公里處,有兩座山形尖銳突出的山峰分別名為初切波(Chuche po,6550米)和森的厚(Sendho,6620米)。這兩座山峰相隔不到一公里,海拔高度相當,像一對孿生兄弟一般緊緊挨在一起。
從朱拉鄉崩嘎村看森的厚和初切波(西壁)。
初切波和森的厚北壁航拍照片。
2005年,瑞士登山隊嘗試對初切波進行攀登,但最後他們無功而返。
初切波-乃朗一帶山峰標註圖(東坡)。
初切波以西約5公里處還有一座山峰初波日松(Chuporisum,海拔 6359米),雖然矮一些,但山形依舊酷似前兩座山峰,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標準的金字塔形狀,擁有挺拔山形的這三座山峰是本地區名副其實的顏值擔當。
從左至右:初波日松6359米、初切波6550米和森的厚6620米。
乃朗核心區域群峰航拍照片。
在乃朗錯以東約6公里處有一突出山峰名為薩拉卡秀,海拔6406米。從朱拉鄉北部牧場放眼望去山體呈「扇面狀」,雪溝槽遍布其西南壁,冰川由山頂傾瀉至山谷。在其東側還有一衛峰海拔6368米,而從北坡角度看,兩座山連接成一座巨大的冰牆,其形態巨大在乃朗面前甚至有些喧賓奪主的味道。
薩拉卡秀北側冰川與乃朗東壁冰川交匯形成一條冰川流入山谷,冰川末端形成的河流是巴松措湖水的源頭之一。在薩拉卡秀東南側還有一山峰名叫歐布,海拔6216米,兩山僅一溝之隔。
薩拉卡秀西南壁。
薩拉卡秀北壁。
乃朗以南——山脈自乃朗向西延伸至初切波處拐彎向南,最終被朱拉曲阻斷,山脈隱沒在朱拉鄉附近。
在蹦嘎村附近有一冰峰名叫哈巴康布,英文名Qang Dhen(直譯的中文名不詳),海拔 6691米,其山體俊俏挺拔,獨樹一幟,哈巴康布由三條山脊線和三個壁面構成,三面均有冰川發育。
哈巴康布(東壁)及周邊群峰標註圖。
哈巴康布群峰標註(北壁角度)。
哈巴康布東南壁近景。
在其北側延伸山脊線上還坐落著海拔6550米的別日打說(Birutaso )和海拔6060米的烏日加莫(Drajhmo ),其餘衛峰均暫時未查到名字。
別日打說北壁。2005年來自紐西蘭的登山家首次挑戰了別日打說,且順利登頂了這座名不見經傳但卻異常陡峭的山峰。
哈巴康布東南壁。
哈巴康布東北側冰川近景。
乃朗以東——在拉瑪葉榮及扎拉村以北的地區主要以三座巨峰坐陣,它們自西向東分別是海拔6590米的窮姆打支(Jiongmudazhi ),海拔6842米的曲果和海拔6648米的埡寧作普。
三座山峰差不多等距離分布以兩條山谷相隔,在其周圍的延伸山脊上七零八落的散布著海拔6000m-6400m之間的無名峰。
窮母打支,也翻譯為「左木達支」或「角木達支」,藏語都是同一個發音。在其南側兩側及東北側山體均有較大規模的山嶽冰川發育,從地面上的扎拉村拉瑪葉榮比較容易觀測到其陡峭的南壁。
窮母打支南壁。
窮母打支南壁冰川。
窮母打支東南坡及周邊衛峰。
其北側是一個面積巨大的粒雪盆,冰川從北側盆口低洼處流下,匯入比雍冰川當中。
窮母打支北壁冰川。
窮母打支北側延伸山脊上有4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衛峰,它們是海拔6056米的嘎洛和三座無名峰分別海拔6244米、6150米和6140米。
曲果,海拔6842米,在這一地區的山峰中海拔僅次於乃朗。曲果整個山峰由3條完整的山脊線和南壁、東北壁、西北壁3個完整壁面構成,其中「隱藏」的南側山脊被山頂發育的懸冰川深深的侵蝕掉,已經和南壁緊緊貼合在一起,形成一條巨大的冰川掛在南壁至上。曲果南北兩側均有山嶽冰川發育,其中南坡的冰川深入谷底長度超過10公里,而其北壁則被厚厚的冰雪覆蓋,一條條恐怖的的雪溝槽彰顯著它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曲果仍舊是一座未登峰。
曲果北坡航拍照片。如果說乃朗是這一地區的國王,那曲果就是皇后,從成都到拉薩的航班上俯瞰大地的時候,乃朗和曲果兩座山峰在群峰當中特別突出,乃朗如刀鋒般尖銳,而曲果無論是從南還是北觀察都略顯平鈍。
整個藏東南地區除南迦巴瓦峰地區外海拔超過6800米的獨立山峰僅5座,它們分別是海拔6956米的色浦崗日、海拔6870米的乃朗、海拔6842米的曲果、海拔6882米的若尼峰和海拔6805的洛布青峰。
曲果及周邊群峰標註圖(東坡)。
埡寧作普和色多是一對雙子峰,分別海拔6648米和6626米,兩山同屬一條山脊線,色多位於埡寧作普以北,兩峰峰頂距離不超過2公里,東西兩側均有數條海洋性冰川發育,作為本地區的高點之一,毫無疑問兩峰的延伸山脊線上依舊是6000米級衛峰分布,在色多東北側約2公里處有一無名峰海拔6418米,而位於埡寧作普以南約3-4公里處分別坐落著6370米無名峰和6418米無名峰。目前以上介紹的山峰均為未登峰。
埡寧作普和色多及周邊群峰標註。
巴松措周邊
介紹完扎拉村以北地區的山峰,我們將目光往南移,轉向著名的巴松錯周邊。
巴松錯又叫做措高湖,湖面海拔約3500米,位於工布江達縣巴河鎮巴河上游的深山峽谷當中,目前是西藏林芝地區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所以進入巴松錯觀測雪山是一件相對來說容易的事情。巴松錯旁邊有一鄉兩村,分別是錯高鄉、結巴村和錯高村,這三個地點都是觀測周邊雪山的好去處。
巴松錯上游地區山峰航拍照片。在中村保先生的書中,巴松錯及周邊的雪山森林被描述為最接近於阿爾卑斯山脈風光的地方。
在巴松措景區內能夠直接觀測到的海拔超過6000米的山峰有:
海拔6132米的薩瑪熱則(Saamareze),也被翻譯為沙姆阿熱則;
海拔6056米的瞻巴拉;
海拔6190米的緊打;
海拔6414米的尤隆;
海拔6316米的傑欽朗拉嘎布(Jieqinnalagabu);
海拔6542米的林布崗則嘎波(Lumbogangzegabo);
海拔6630米的錯堆峰(可以略微看到峰頂部分)。
薩瑪熱則(Saamareze)——海拔6132米,在巴松措南岸的結巴村便可一目了然的看到這座挺拔的山峰,山頂分叉的構造結構成為了辨識它的主要特徵。
從飛機上俯瞰巴松措及薩瑪熱則北側群峰。
在其西側僅一山坳之隔的是海拔6056米的瞻巴拉(Zambara),在其北側延伸山脊上坐落著海拔6078米的無名峰、海拔6304米的霞拉以及稍遠的6110米無名峰。後面3座山峰在巴松措均被遮擋,需要深入峽谷方可一睹真容。
瞻巴拉和薩瑪熱則東壁。
拉瑪葉榮南側6110m無名峰。
傑欽朗拉嘎布(Jieqinnalagabu)——海拔6316米,它不僅是名字好聽,本身也擁有一個極為奪目的山形,從結巴村遠遠望去,扁平如刀削般的山體直插雲霄,凡是去過巴松措旅遊的人估計最能記住的山影便是這座氣宇不凡的山峰。
傑欽朗拉嘎布主要擁有南北兩條主要山脊和東西兩個壁面,所以不管是從南還是北看這座山峰都如匕首一般鋒利,在眾多6000米級山峰當中展露鋒芒。
由於相對來說容易的可接近性,傑欽朗拉嘎布在很早就引起了西方探險家的注意:
1999年由紐西蘭人組成的登山隊對傑欽朗拉嘎布進行了攀登,但準備不足的他們並沒有能夠成功登頂;
2004年的9月,瑞士登山家信心滿滿的來了,這次他們成功的站在了傑欽朗拉嘎布的峰頂。
巴松錯湖岸風光。
而像這樣尖銳的高海拔山峰,正是攀登大牛們嚮往的天堂樂園。在傑欽朗拉嘎布以北,還有數座海拔更高的山峰存在,它們分別是:
海拔6542米的林布崗則嘎波;
海拔6630米的錯堆峰;
海拔6358米的普卡洛( Pukalo);
和海拔6586米的日西米崗日。
林布崗則嘎波與錯堆峰——分別在其東北側和北側各擁有一座海拔相當的衛峰,分別海拔6534米和6614米,我把它們稱作林布崗則嘎波II峰和錯堆II峰。
傑欽朗拉嘎布-林布魯則嘎波-錯堆一帶航拍照片。
錯堆I峰&II峰。
在錯堆峰和林布崗則嘎波夾持的山谷里有一條山谷冰川長度約9公里,冰川末端是海拔3850米的鍾錯。
林布崗則嘎波北坡。
林布崗則嘎波和鍾錯。
日西米崗日——又名加尼加峰(Jainija),其東北側與錯堆連接的山脊上坐落著海拔6358米的普卡洛,其南側約2.4公里處有一海拔為6444米的衛峰。
日西米崗日(加尼加峰)。
日西米崗日峰東西南北發育有4條山谷冰川,其中3條冰川末端都有大型高山湖泊形成,位於南側的普卡洛湖和興錯相對出名,而在它的東側則是矗立在數座5700-5900米的山峰。
林布崗則嘎波以東地區山峰5700-5900m。
尤隆和緊打——在薩瑪熱則與傑欽朗拉嘎布之間還夾雜著一個小山群,以海拔6414米的尤隆為代表,周邊散布著6190米的緊打、海拔6266米的價瑪和6304米無名峰。本山群在之前文章里提到過的拉瑪葉榮很容易觀測到。
從拉瑪葉榮看觀測尤隆和緊打西壁。
尤隆(6414米)和緊打(6190米)航拍照片。
由日西米崗日山脊線向東北側延伸,猶如樹根狀分散出一小型山域,此山域的北側便是著名的易貢湖,其東側末端可達通麥大橋附近。
布泵格(Pulongu)——又名布母邊尼,位於易貢鄉西南側約22公里處,海拔6310米,是易貢湖和魯朗鎮所夾持地區內的最高峰。布泵格同時擁有數條山脊線和山谷冰川,其總冰川面積較大,為易貢湖南岸少見。目前布泵格依舊是一座未登峰。
布泵格山脊線及冰川分布情況。易貢湖周邊一直以來不便的交通狀況和易貢地區糟糕的地質條件阻礙了人們對它們的深入了解,本文里暫時只能通過空中的角度第一次對它們進行了影像上的記錄。
布泵格北壁。
布泵格北壁冰川近景。
布泵格南壁。
除布泵格以外本區域內海拔超過6000米的山峰僅3座,它們分別是:
海拔6170米的塔西朗隆(Taxilanglung );
海拔6040米的拉不達咱門;
海拔6040米的格弄納所。
格弄納所6040m。
另外5500m-6000m級別的山峰也是本區域內不可忽視的存在,從西側起:
海拔5904米的甲展隆;
海拔5891米的對日拿坡;
海拔5648米的格弄日(Gelongri);
海拔5730米的龍泵肖嘎;
到東側海拔5812米的波莫幫墩(Pumobunju);
海拔5799米的打巴西里(Tapaxiri);
海拔5927米的索白尼通;
海拔5643米錯隆;
海拔5713米的約里隆。
它們都是易貢湖南岸的代表性山峰。
甲展隆5904m。
在易貢鄉,可以直接觀測到陡峭的波莫幫墩和打巴西里兩座山峰,其他則需深入溝底或爬上高山方可一睹其真容。由於常年豐沛的降水量的影響,這些山峰被侵蝕變得異常尖銳及破碎,陡峭的山壁大多很難留住降下來的積雪反而岩石裸露在外,別有一番特色。
波莫幫墩一帶。
巴松措南岸地區
巴松錯南岸地區大約從巴河鎮一直延伸到色季拉山腳下的魯朗鎮這個山域里,山峰海拔驟降,除海拔5859米的雪巴日以外,其餘山峰多在海拔5500米以下,雖然平均海拔不高,但卻星羅棋布的散布著大大小小的高山湖泊,同時這一地區也孕育了巨大面積的森林資源,尼洋河沿著其南側318川藏南線穿行而過,對於走過這一段的朋友來說這一區域的地形地貌並不陌生。
巴河鎮雪巴日一帶。
巴松措南岸山脈風光。
在尼烏藏布以北 302省道以南的區域里還存在一個巨大的山域,這個山域與乃朗所在的山域以尼烏曲(尼烏藏布)相隔,在本區域內,坐落著大名鼎鼎的具有「東方馬特洪峰」之稱的木納卻我峰和主神卡甲喬峰。
木納卻我——又名瑪納卓,英文名Manamcho ,海拔6264米,在其東北側約1.5公里處還坐落著一座海拔更高的山峰名為卡甲喬(Kajaqiao),海拔6447米,瑪納卓西側發育有瑪納冰川,冰川末端有一冰蝕湖。
卡甲喬(6447米)和木納卻我(6264米)。
卡甲喬和木納卻我如一對父子一般矗立在蒼穹之下,剛硬的山體線條是男子漢應有的氣概,陡峭如錐子狀的山形在整個藏東南地區顯得鶴立雞群,氣勢一點不輸「帝王」乃朗。
卡甲喬南轉東山脊。
毫無疑問「東方馬特洪峰」這個響噹噹的名稱是國外探險家和登山家們取的,最初進入這一地區的探險家們被瑪納卓和比它更高的卡甲喬金字塔形壯美山形所深深吸引,這種由如刀刃般鋒利的山脊線構成的山峰深得國外攀登大牛們的喜愛。
2005年,本來打算攀登瑪納卓的Mick Fowler 卻陰差陽錯的先完成了海拔6447米的卡甲喬的首登,跟他一起登頂的還有來自英國的Chris Watt;
2007年,Mick Fowler 和他的夥伴Paul Ramsden 又回到這片魅力四射的土地,這一次他們成功的登頂了海拔6264米的瑪納卓。
至此,這兩座緊挨的金字塔形山峰均被登頂,也是少有的藏東地區被登頂過的山峰。
卡甲喬和木納卻我西壁。
木納卻我以東——在木納卻我以東約15公里處有一高海拔山峰名叫益西多吉,海拔6502米,也是本地區內的最高峰,益西多吉山體被厚厚的冰雪覆蓋,山體四周冰川橫布,同時被眾多6000米級山峰簇擁,但在「明星」木納卻我和卡甲喬的光環下顯然它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益西多吉周邊海拔超過6000米的山峰有:
海拔6278米的依布峰;
海拔6432米的葉隆;
海拔6310米和6434米的兩座無名峰;
海拔6230米的曲貢;
隔的稍遠的海拔6041米的冬日;
此外還有海拔6000-6100米的無名峰數座,這裡不一一列舉。
益西多吉及周邊群峰標註圖。
木納卻我以西——在木納卻我以西嘉黎縣以南區域內還存在有數十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它們中的代表有:
海拔6084米的扎索爾魯贊;
海拔6084米的Luten;
海拔6088米的隴扯果;
海拔6182米的舒拉嗨日(Shura Hinri);
海拔6237米的涅帕(Nepa)。
涅帕6237米。
益西多吉至涅帕全景航拍圖。
在嘉黎縣阿扎錯西南側還有:
海拔6017米的嘎當木;
海拔6000米的木泊則。
值得一提的是在木泊則西南9公里處的康澤些薩,在中村保先生書里地圖上標註的海拔6562米,但實際從谷歌圖像的數據模擬和實拍照片當中結合判斷此山峰海拔約在6000米出頭左右,實際上並沒有那麼高。
在工布江達縣娘蒲鄉以北及以東地區還坐落著:
海拔6041米的比藏則;
海拔6100米的曲新朗;
海拔6091米的夏玉康嘎;
海拔6114米的熱七莫。
工布江達縣城以北(至嘉黎縣)區域山峰。
海拔6100米的曲新朗由數座6000米左右的山頭共同組成,其東坡形成巨大的山嶽冰川,白茫茫一片,在空中俯瞰的時候十分顯眼。
曲新朗及其衛峰標註圖。
除了這些6000米級山峰,還有一些海拔接近6000米的代表山峰,它們是:
海拔5825米的多喀爾喀爾則;
海拔5852米的中珠拉嘎;
海拔5924米的次仁玉珍;
海拔5938米加喔隆;
海拔5870米的拉玉。
中珠拉嘎(5852米)和多喀爾喀爾則(5825米)。
看完極為複雜的第二板塊的你是否已經感到暈乎了?接下來的部分你的大腦可以暫時休息一下。
在第三板塊當中海拔超過6000米的山峰一共只有6座,且海拔均沒有超過6500米,屬於山峰結構相對簡單的一個區域。
第三板塊範圍示意圖。這一板塊雖然看著面積挺大,但實際山脈越過318川藏線後平均海拔逐漸降低,不難從下圖中看出綠色圈內的區域內明顯白色部分面積不如巴松措北岸大。
第三板塊由米拉山埡口-工布江達縣-林芝市-米林縣-朗縣-加查縣-白堆鄉所連接起來的範圍為界,地勢由北向南逐漸走低,其中林芝市到米林縣這一段區域平均海拔最低,大多數山峰海拔在5000-5500m之間,少有冰川發育但多高山湖泊散落。
第三板塊主要山峰標註圖。以米拉山和桑日縣連線為界存在明顯氣候分界線,以西往山南、拉薩方向氣候受來自印度洋暖濕氣流的影響逐漸減小,而變得更加少雨乾燥,地形地貌也逐漸由深山峽谷過度到高原丘狀地貌。在第三板塊中朗縣、加查縣境內的植被分布情況就明顯不如林芝、米林地區豐富,屬於氣候與地貌的過度地帶。
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分布均勻,從西到東依次有:
海拔6092米的加日干布;
海拔6100米的拉日果;
海拔6286米的多達竹希;
海拔6132米的斯隆朗;
海拔6010米的野東拉日;
海拔6060米的念久。
工布江達以南山峰航拍全景圖。
工布江達縣以南全景圖(東坡)。
工布江達縣城航拍照片。
其餘山峰多數海拔在5500-6000m之間,並伴有少量山嶽冰川發育。
巴河鎮以南地區。
濕潤的東側地區
工布江達縣以南地區內的最高峰是多達竹希,雖然海拔6300米都不到,但是第二座海拔6200米以上的山峰還要到朗縣南部勃勃朗主峰,海拔6215米。
多達竹希——位於西藏自治區工布江達縣城南側約16公里處,海拔6286米(也有6288米之說),山體高大尖聳,山脊線筆直壁面陡峭,在其北坡和南坡均有冰川發育,周圍山峰多海拔多5500米以上。目前多達竹希還依舊是一座未登峰。
多達竹希及周邊航拍照片。關於多達竹希的資料非常少,連中村保先生書里關於這座山峰連名字都沒有標註,或許在巴松措北部那些閃耀「明星」山峰的光環下,南部這些山峰更猶如打入冷宮一般完全沒有得到人們目光的注視,而是隱沒在了綿延不斷的山巒當中。
多達竹希西北坡近景。
多達竹希東壁。
多達竹希(南壁)及周邊群峰標註圖。
在多達竹希西側約11公里處有連續數座山峰海拔都在5900米以上,另外在其南側和東南側分別坐落著海拔6100米的拉日果和海拔6132米的斯隆朗。
這兩座6000米級山峰四周也是衛峰拱簇,地形曲折複雜,山峰多在海拔5500米以上,並伴有小型山嶽冰川的發育。
拉日果6100m。
從多達竹希往東,即巴河鎮以南地區還坐落著兩座海拔超過6000米的山峰,分別是海拔6010米的野東拉日和海拔6060米的念久。
野東拉日——又名野東杠日,同樣由兩座海拔高度接近的山頭構成,其東坡有兩個長條形冰蝕湖。
野東拉日-多達竹希一帶群峰標註圖。
野東拉日與念久不同的是它周邊衛峰眾多,且海拔相對較高,它們當中具有代表性有:
海拔5969米的金馬卓可沙;
海拔5890米的曲布;
海拔5725米的熱多崗日;
海拔5780米的司埡普;
海拔5568米的更巴;
海拔5792米的比給等山峰。
野東拉日以南群峰標註圖。
其中更巴是少有的在318國道旁便可以一睹真容的山峰之一,其餘的山峰大多深處溝尾難以觀測。
更巴5568米。
念久——念久較為偏遠,南距巴河鎮約50公里,它由兩個海拔接近的山頭組成,山體上冰川橫布,但其東壁岩石裸露,攀登難度極大,目前為未登峰。
念久海拔6060米。
乾燥的西側地區
第三板塊西側靠近米拉山山區,山脈在此處再次有微微隆起的跡象,這裡山峰大多海拔在5700米以上,包含中村保書里提到的以下山脈:
海拔5940米達果盆;
達果盆5940m。
海拔5906米的冬念;
冬念及周邊群峰。
海拔5917米的蘇爾拉;
海拔5883米的努瑪蘇蘇爾;
蘇爾拉-努瑪蘇蘇爾一帶。
海拔5794米的多妹母子及衛峰;
海拔5862米的吹敗子;
海拔5964米的甲魯朗;
海拔5945米的曲隆朗。
西側區域內還包含了第三板塊內剩下的2座6000米級山峰,它們分別是海拔6054米的蒲莫朗和海拔6092米的加日干布。
加日干布——典型的岩石構造型山峰,陡峭的山體難以長時間留住冰雪,滾滾的雅魯藏布江直接從其山腳流過,或許也是這種切割作用使得加日干布的北壁海拔落差達到了2600多米。
僅一江之隔的加日干布和沃德貢傑山群。
沃德貢傑(Mt.Worde Kongge)——在柯瑪干布西北僅一江之隔的地區內坐落著著名的沃德貢傑雪山,又名鄂德工尖雪山,海拔5921米(也有5998米之說)。或許是因為向西存在一片開闊地容易被看到的原因,沃德貢傑雪山在當地宗教文化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是桑日縣境內的一座神山。
沃德貢傑雪山呈西南-東北走向,除主峰外還有多座衛峰相連,西坡冰川發育良好,東坡反而岩壁裸露。在沃德貢傑主峰東北側約12公里處還有一「兄弟」山峰名為波嘎傑,海拔5964米,在波嘎傑山腳周圍七零八落的散布著各類高山湖泊,從空中俯瞰尤為壯觀。
波嘎傑及周邊群峰。
波嘎傑近景(南坡)5964m。
第三板塊「編製外」山峰
它們沒有被劃入第三板塊的範圍內,且均位於雅魯藏布江的南側,屬於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其中數座山峰海拔超過了6000米,它們分別是:
海拔6152米的尺布拉(Chipula);
海拔6215米的勃勃朗峰;
勃勃朗群峰標註圖。
海拔5752米的達瓜西熱;
達瓜西熱及周邊群峰。
海拔5753米的達古下仁(博沙拉峰);
達古下仁(博沙拉峰)及周邊山峰標註圖。
海拔6045米的西日卡;
海拔5809米的柯馬乾布;
西日卡和柯瑪干布。
海拔5541米的巴恰西仁山脈主峰。
巴恰西仁山脈。
第四板塊區域內,既是整個藏東南最高點的所在地,又是最低點的所在地——雅魯藏布江到了這裡受到神秘力量的牽引,拐了一個近180度的大彎後奔流直下廣袤的南方平原,最終匯入無邊無際的印度洋。
這裡也是最接近國境線的敏感區域——麥克馬洪線貫穿其南部,使得第四板塊里的南部中高低山區歷來都是難以進入的神秘地帶。
第四板塊範圍示意圖。延綿2000多公里的喜馬拉雅山脈與北部巨大的念青唐古拉山脈在此地交叉匯合,山巒碰撞,江河匯聚,民族融合,這裡必將產生最為壯闊無比的自然風光。
沒錯,想必大多數讀者已經猜到,這裡就是垂直海拔落差最大,氣候帶分布最廣、動植物資源最為豐富、最「矛盾」最不可思議的南峰地區。
在第四板塊當中,主要是由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壘峰所構成的兩大山域,四周同樣包圍著眾多6000米級山峰,由於相對來說本地區內的山峰大家最為熟悉,本文當中不作過於深入的介紹。
第四板塊代表性山峰分布圖。
「中國最美十大山峰之一」
不管是「直刺藍天的長矛」也好,還是「中國最美十大山峰」也罷,「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南迦巴瓦峰的「千面」也是它之所以如此之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吧,因為在你讀到這篇文章的這個段落之前,其它山峰都還默默無聞,深藏閨中,而南迦巴瓦峰早已經是聲名在外,威震八方。
南迦巴瓦峰(Namcha Barwa)——海拔7782米,這個高度即便是放在眾山神匯聚的喜馬拉雅山中西段和喀喇崑崙山脈都已經可以將許多山峰「斬落馬下」,更何況它地處印度洋暖濕氣流進入青藏高原的「豁口」地帶,常年大量的降水造就了南迦巴瓦峰一帶豐富的冰川資源。
常年雲霧繚繞的南迦巴瓦峰。
同時由於其東坡墨脫縣一帶的低海拔河谷構造,形成就了從雅魯藏布江江底到南迦巴瓦峰峰頂巨大的海拔高差,造就了從熱帶季雨林到高寒冰雪帶至少7個自然帶的垂直分布情況,這種得天獨厚的氣候分布同時也促進了一些珍稀動植物的生息繁衍,因而南迦巴瓦峰所在的區域是一個既神秘又神奇的地方。
「燃燒」的南迦巴瓦峰。
南峰及北側衛峰。
這座神奇的山峰很早就引起了探險家們的注意:
新中國解放後中國科學院曾對這一地區進行過科考,但那個年代還未上升到攀登南峰的程度;
80年代後至90年代初,由日本山嶽會和中方的聯合登山隊隊員開始嘗試攀登這座美麗而恐怖的山峰;
1992年,在經過極為艱難的攀登過程後,人類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站在了南迦巴瓦峰的峰頂。
1992年攀登南迦巴瓦峰大本營。(圖片來源於網路)
南迦巴瓦峰登頂照。(圖片來源於網路)
南峰周邊——南迦巴瓦峰擁有3條完整山脊線和3個壁面,其中東北壁和東南壁冰川幾乎附著其整個山腰以上的部分,而大家最常見到的西壁(即色季拉山埡口所看到的壁面)則是冰岩混合壁面,峰頂直刺蒼穹,氣勢恢宏。
南迦巴瓦峰西壁。
南峰主峰周圍發育有海洋性冰川數條,其規模均較為巨大,其中包含了:
則隆弄冰川(西側);
朗藏布冰川(南側);
德弄巴冰川(東側);
白弄巴冰川(東南側)。
南迦巴瓦峰冰川分布衛星地圖。
另外南峰的3條山脊線各自向西北、東、西南繼續延伸,其中南側又分叉為多個樹枝狀的小山脊。
南迦巴瓦峰群峰標註圖(東壁)。
在這些山脊線上坐落著南迦巴瓦峰的眾多高海拔衛峰,其中以北側山脊線上的衛峰最為著名。它們自北向南依次是:
海拔6235米的龍拉嘎布峰;
海拔6269米的穆士嘎布峰;
海拔6442米的宗拉嘎布峰;
海拔6936米的朗加寶(里拉嘎布);
海拔6912米的切拉並戈峰;
海拔7132米的當千嘎瓦峰(當千嘎布);
海拔7316米的貢拉嘎布峰。
南迦巴瓦峰北山脊。
南迦巴瓦峰北側群峰標註圖。
其中後面2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並不能算作獨立山峰,它們只是山脊上微微凸起的兩座山頭。
朗加寶6936米。
乃彭峰(Naipun)——在南迦巴瓦峰西南延伸山脊線上坐落著海拔7043米的乃彭峰,乃彭峰是一個相對平緩而無明顯突起的山頭。
「平矮」的乃彭峰7043米。它的平頂被厚厚的冰川覆蓋,北側山脊線向下形成一個小山坳後陡然上升約900多米直達南迦巴瓦峰的主峰峰頂,這800多米也被稱之為攀登南迦巴瓦峰最後的「死亡地帶」。
乃彭峰自己本身也是90年代攀登南迦巴瓦峰主峰的必經之路,目前還沒有任何攀登個人或團體開闢南迦巴瓦峰的新攀登線路。
南迦巴瓦峰和乃彭峰。
從乃彭峰開始,山脊線分別向西南和東南方向分叉。
南迦巴瓦峰西側延伸山脊全景山峰標註圖。
其中西南方為主脊,直接經過著名的多雄拉山口延伸至米林縣方向,山脊線上的山峰均在海拔6000米以下,其中具有代表性出鏡率較高的山峰有:
海拔5835米的德陽拉;
德陽拉近景。
海拔接近6000米的朗嘎。
朗嘎5900+米。因地處爭議的國境線旁,關於它具體的海拔高度至今沒有查閱到資料。
海拔5484米的多雄拉山;
海拔5542米的那木拉;
海拔5751米的學麥納嘎;
海拔5616米崩步;
這些山峰均位於開闊的雅魯藏布江河谷旁。
另外東南方向的山脊線自身又開叉分為兩條山脊,山脊線上海拔超過6000米的山峰有兩座,分別是海拔6421米和6130米的兩座無名峰。由於山體之間的相互遮擋關係這一帶的山峰一般需要在墨脫縣一側更容易觀測到,它們的山脊線全都隱沒在蔥蔥鬱郁的亞熱帶森林當中,海拔從5000多米迅速過度到1000米以下。
那木拉措。
桑龍峰——在整個藏東南區域內,一般大家認為的海拔超過7000米的山峰也就兩座,分別是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壘峰,實則還有一座被忽視的山峰,名為桑龍峰(Sanglung),海拔7095米,位於南迦巴瓦峰向東側延伸的一條山脊線上。
桑龍峰與南迦巴瓦峰。
它不同於貢拉嘎布峰和當千嘎瓦峰,桑龍峰與南峰相連的山脊線最低處於其峰頂的相對海拔落差已經超過700米之多,所以它應該被算作是一座不折不扣的獨立山峰,從外形上看亦是如此,桑龍峰曾也引起過國外探險者的注意,但至今沒有被登頂過。
桑龍峰(北壁)近景。
落差4500米的高峰
接下來我們要介紹的則是與南迦巴瓦峰一江之隔的加拉白壘峰。
加拉白壘峰(Gyala Peri)——海拔7294米,「加拉」是取自附近村落的名字,而「白壘」在藏語裡面是指代的高峰。波濤洶湧的雅魯藏布江同樣從加拉白壘峰的山腳貫穿而過,千萬年來的切割作用和造山運動的抬升作用使得這裡的峽谷愈加變得深不見底。
加拉白壘峰的特殊還在於它的山腳所在地直接就是雅魯藏布江的江面,江面至峰頂海拔落差高達4500米,這導致從山體上滾落下來的冰川堆積物零距離與江水接觸,如果是來一場巨大的雪崩或冰崩,或許可以直接堵塞奔流的雅魯藏布江,這種7000米級極高山距離大江大河如此之近的地質構造景觀可謂是世間罕見。
加拉白壘峰及其衛峰標註圖。
關於加拉白壘峰的探險及攀登歷史要略早於南迦巴瓦峰:
早在20世紀初期便有西方的動植物學家進入該地區進行過考察;
直到20世紀30年代後期這樣的考察活動才被終止;
近半個世紀後的1986年的10月,由日本喜馬拉雅登山登山隊的隊員完成了加拉白壘峰的首登。
加峰周邊——在加峰周圍還坐落著數座6000米以上的衛峰及獨立山峰,它們之間分別被冰川侵蝕的山谷分割,它們分別是:
海拔6419米的瑪嘎木崗塔拉峰;
通麥附近遙望瑪嘎木崗塔拉峰。
瑪嘎木崗塔拉峰近景。
海拔6846 米的支巴崗日(Tiba Kangri );
海拔6600米的Papporx(沒查閱到中文名字);
海拔6812 米的森塘布(Sentang Bu);
海拔6024米的白魯崗日;
支巴崗日南壁。支巴崗日正位於魯朗鎮的背後,其「雪牆般」的身形常常被人誤以為是加拉白壘峰。
支巴崗日西壁(魯朗附近)。
支巴崗日至加來白壘峰一帶。
色季拉山埡口遠眺加拉白壘峰和南迦巴瓦峰。在著名的通麥大橋附近回望色季拉山方向時所看到的巨大冰川的山峰也並非網上流傳的是加來白壘峰,而是海拔6419米的瑪嘎木崗塔拉峰。
至今,以上所有介紹的衛峰及獨立山峰均為未登峰。
第五板塊是由邊壩縣-洛隆縣-波密縣崗堆村(圖中未標出)-易貢鄉-八蓋鄉-忠玉鄉-金嶺鄉連線所形成的一個橢圓範圍。
第五板塊範圍示意圖。第四板塊與第五板塊一南一北,卻又離的很近。第五板塊白色覆蓋面積巨大,甚至超過了之前介紹的繁複的第二板塊,毫無疑問這將又是一個範圍巨大、山峰錯綜複雜的板塊。
第五板塊的地形由北向南,由西向東傾斜,海拔逐漸降低,由於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數量太多,在下圖有限的面積當中我只標註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山峰,還有眾多無名的山峰並沒有標註在衛星地圖上。
第五板塊主要山峰衛星標註圖。這一板塊雖說看起來面積更大,山峰數量更多,但表述起來其實有規律可循。
在第五板塊內,最奪人眼球的就是這裡規模巨大的海洋性冰川群。方向從西到東沿著最高的那條山脊線的南北兩側分布著幾十條規模大小不一的海洋性冰川,尤其以南側的冰川規模讓人瞠目結舌。
因此,在這部分中我將利用「冰川切割山谷,山谷又分割山峰(山脈)」的天然分界線,來羅列第五部分內的山峰資源,易貢鄉以東的則普崗日一帶和仁玉鄉以東的部分不符合這個規律會單獨介紹。
易貢湖北岸冰川及群峰標註圖(部分)。
從第五板塊最西邊的忠玉鄉開始,山脊線北側分別有玉拉貢冰川、瑪拉波冰川、祥格拉冰川、孔嘎冰川、貢日-庚東冰川、格雍冰川。
第五板塊衛星地圖,標號1—15號冰川分別是:1-玉拉貢冰川、2-瑪拉波冰川、3-祥格拉冰川、4-孔嘎冰川、5-貢日-庚東冰川、6-江普冰川、7-道格冰川、8-恰青冰川、9-若果冰川、10-那龍冰川、11-麻果龍冰川、12-貢普冰川、13-夾別貢冰川、14-則普冰川、15-甲隆冰川。除以上有名字的冰川之外,地圖中紅色圓圈標註(沒有完全標註)的地點均為規模大小不一的海洋性冰川。
我們採用南側的冰川進行山峰資源的分割,南側冰川自西向東分別是江普冰川、道格冰川、貢普冰川、恰青冰川、那龍冰川和麻果龍冰川。
江普冰川為界
在江普冰川西側,也就是忠玉鄉-金嶺鄉-八蓋鄉所串聯起來這個範圍內,坐落著至少是4座海拔6500米以上的巨峰,它們分別是:
海拔6550米的奪嘎;
奪嘎及周邊群峰航拍標註圖。
海拔6605米的瓊拉莫波;
海拔6570米的瓊波波絨(jongpo po rong );
瓊拉莫波(6605米)和瓊波波絨(6570米)及周邊群峰標註圖。
海拔6692米的勒普(及其6534米衛峰)。
勒普6692米。
瓊波波絨至勒普一帶山峰標註圖。
另外由這些主峰延伸出來的樹枝狀山脊線上又聳立著眾多的衛峰,其中有名字的有:
海拔6150米的金朵;
海拔6141米的覺納摸補;
海拔6050米的桑日堆;
海拔6452米的龍巴哈真。
龍巴哈真6452米。
除此之外眾多6000米級山峰暫未查到名字。
道格冰川、貢普冰川和恰青冰川為界
與江普冰川一山之隔的是並排發育的道格冰川、貢普冰川和恰青冰川。
孔拉崗日(Kona Kangri)——海拔6378米,是道格冰川、貢普冰川和恰青冰川的發源地。
貢普冰川。
貢普冰川規模較小;
道格冰川長度超過20公里;
恰青冰川為整個藏東南地區的「冰川之王」,規模最大,長度最長,從山頂發源地到冰川末端長度超過35公里,猶如一條銀蛇飛舞而下,直抵綠色的森林地帶,它是西藏境內最長的海洋性冰川。
恰青冰川航拍圖。
在這三條冰川所夾持的區域內主要是由孔拉崗日的3座山峰構成:
海拔6378米的孔拉崗日I峰;
海拔6334米的孔拉崗日II峰;
海拔6328米的孔拉崗日III峰。
恰青冰川上游及孔拉崗日群峰。
在它們的北坡還發育有瑪拉波冰川和祥格拉冰川。恰青冰川的兩側山脊線上坐落著數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它們都沒有名字這裡不作介紹。
孔拉崗日群峰航怕近景照片。
若果冰川為界
繼續向東與恰青冰川一山之隔的是若果冰川。若果冰川相對來說規模驟減了許多,長度不到15公里。
若果冰川。
恰青冰川和若果冰川。
若果冰川——它由主峰海拔6488米的孔嘎發育成形,在孔嘎的北側還發育有孔嘎冰川。在孔嘎東南方向不到3公里處有6445米衛峰,與其海拔高度相當,6445米衛峰東麓腳下便是那龍冰川。在那龍冰川西南側還分別坐落著海拔6280米若果嘎和海拔5894米翁岔瑪兩座山峰。
孔嘎6488米。
孔嘎及周邊群峰標註圖。
孔嘎及以東部分山群。
沖炯(chung jung tso)——那龍冰川由數條小型海洋性冰川共同匯聚而成,其中3條來自於海拔6204米的沖炯,沖炯的海拔不算太高,但在其南側和北側還分別發育有麻果龍冰川和貢日-庚東冰川。
格雍崗日山群——麻果龍冰川東側便是錯綜複雜的格雍崗日山群,格雍崗日由兩個山頭組成,分別是格雍崗日I峰(6252米)和格雍崗日II峰(6140米)。在其四周延伸山脊上至少還存在10座海拔6000-6200m之間的無名峰。
格雍崗日及周邊群峰標註圖。
格雍崗日以東區域山峰。
若果嘎和翁岔瑪。
以冰川來劃分山峰資源的部分到此結束,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所有提到山峰均為未登峰,要接近這些山峰一般從北坡進入,相對於南坡的潮濕和無窮無盡的密林阻擋,北坡的乾燥和303省道的輔助可幫助你相對輕鬆的接近這些神秘的山峰。
其他山峰
從格雍崗日開始分別向南和向東還存在兩個巨大的山塊,其中南側山塊較為細長,最遠延伸至波密縣附近,其內山峰以甲隆崗日、則普崗日、納雍嘎波、多吉扎為代表;而東側部分呈塊狀分布,其內以仁玉鄉周邊的塔色康普、仁玉峰為代表。
甲隆崗日(Jalong Kangri)——海拔6420米,位於仁玉鄉西北約27公里處,在其主峰東麓形成的兩條冰川共同匯聚成甲隆冰川。
甲隆冰川。
在其東南側約7公里處坐落著甲隆II峰(Jalong II ),海拔6292米,甲隆II峰山形剛毅挺拔,有輪有廓,呈一個傾斜的三角形狀,從空中看起來常常被誤以為是主峰,甲隆周圍其餘山峰多在6000-6300m之間,目前這些山峰都還是未登峰。
甲隆崗日I峰和II峰。
則普崗日(Zepu Kangri)及其周邊——則普崗日海拔6364米,其周邊數座山峰海拔均在6200米以上,其中其西北側約15公里處的納雍嘎波(Hayyungarpo)海拔6388米(又有6306米之說),由於數座高海拔山峰連成一片如幾座雪牆一般的共同作用,使得這裡發育有不小規模的冰川。
納雍嘎波-則普崗日一帶山峰航拍標註圖。
納雍嘎波南坡近景航拍照片。
在則普崗日東西較長的冰川有則普冰川和夾別貢冰川,其中則普冰川的長度接近20公里,直抵仁玉鄉所在的山谷。
則普崗日和則普冰川。
甲隆-則普崗日一帶群峰標註圖(北坡)。
則普崗日北坡近景。
則普崗日北坡冰川分布。
納雍嘎波的西側山腳便是著名的易貢湖與易貢鄉所在地,而其南側不遠處便是著名的通麥大橋,305省道與318國道在這裡交叉匯合,由318國道向北轉305省道便可進入到開闊的易貢湖地區,不過常年豐沛的降水導致這一地區的地質災害情況頻發,所以一直以來能夠真正深入到這一地區進行拍攝的人不多。
多吉扎——318國道穿過崎嶇的山谷延伸至波密方向,由318國道-傾多鎮-仁玉鄉所包圍起來的範圍內這獨一座6000米級山峰名為多吉扎,又名卡貢卡多仁,海拔6240米(又有6145米之說)。
多吉扎及周邊群峰標註圖。多吉扎山體巨大,山頂尖銳破碎。
在其東側發育有朱西冰川,西距波密縣城雖說有30公里之遙,但天氣好的時候在波密縣城內邊可遠眺到它的風姿,即便是在最炎熱的夏季,它的峰頂也是白雪皚皚,氣貫長虹。
在多吉扎東側更靠近波密縣城方向還有一山峰名為婆里,海拔5309米,由於近大遠小的緣故,人們在波密縣城往往會更加註意婆里尖尖的造型而忽視更高的多吉扎。
從波密縣城遙望多吉扎和婆里。
帕龍藏布與曲瑪日5658米。
仁玉(Yuri)——海拔6100米,其西南側山腳下便是仁玉鄉,在其東側不到2公里處還有一衛峰名為仁玉II峰,海拔6108米,兩座山峰均被厚厚的冰川覆蓋。
仁玉和仁玉II峰近景。
仁玉南側山腳下有一條山溝名為林周弄巴,溝尾冰蝕湖遍布,南側兩側分布坐落著6001米無名峰和6240米無名峰,其他山峰則多在5500-6000m之間。
仁玉以東5500-5900米峰群及冰川。
塔色康普(Tatsekangpu )——在仁玉西側僅一溝之隔的是海拔6168米的塔色康普,塔色康普以北4公里處還有一座6106米無名峰。
仁玉和塔色康普。
塔色康普及周邊衛峰。
塔色康普北部地區山峰。
這些都是沒有什麼人關注的山峰,除了名字和海拔數據幾乎找不到任何關於它們的介紹資料,然而它們的山形卻是如此出眾,讓人看過之後難以忘懷,本文中的照片可以一定程度上幫助你初始的認識這些漂亮的山峰。
至此,第五板塊內的6000米級代表性山峰介紹完畢,你是否搞清楚它們相互所在的位置了呢?
第六板塊是一個狹長且跨度很大的板塊,其大致範圍是從最西北側的通麥大橋附近一直延伸至東南角的察隅縣,中間以波密縣-然烏鎮-下察隅鎮-上察隅鎮幾個關鍵點位相連,其中南側大部分沿著邊境線並行。
第六板塊範圍示意圖。第六板塊從西藏的林芝地區跨越入昌都地區,從溫潤的苔蘚森林抬升至高山高寒地帶,它的南側同樣是與國境線並行,作為敏感地區,少有人進入其內探險和攀登。
第六板塊西接喜馬拉雅山脈,東臨伯舒拉嶺,其自身被單獨列為一個小型山脈名為「崗日嘎布山脈」。
第六板塊著名山峰標註圖。
崗日嘎布山脈位於波密縣、然烏鎮以南,自西向東延綿近270多公里,其地勢由東到西逐漸走低,318川藏南線從崗日嘎布山脈北側穿行而過,高峰多居於北側,所以,這可能是大家最為熟悉的區域,其內的許多著名山峰都相對較為容易觀測到。另外崗日嘎布山脈東南側的米堆冰川和來古冰川也成為了近些年來熱門的旅遊勝地。
波密縣周邊
波密縣是一個被雪山環繞的縣城,即便是在夏季,這些山上多少都還是會殘留著冰川,這一點是林芝市所無法比擬的。而且這些雪峰多數距離波密縣城很近,甚至你打開旅店的窗戶撲面而來的便是一道道雪山森林的「瑞士風光」。
波密森格日一帶山峰標註圖。
波密縣城以南的山峰多在海拔5500-5800m之間,它們大多數集中在嘎瓦龍山口周邊,而且絕大多數山峰在318國道上便可觀測到,它們當中的代表有:
海拔5590米的卡木拉;
海拔5692米的倉孔;
海拔5531(又有5631之說)米的坎甲納日帕Kanjanaripa(嘎日);
海拔5688米的度帕里莫拉(Dupoalimona );
海拔5531米的嘎隆;
海拔5688米的森格日(森格康拉Shingikangla);
海拔5572米的阿莫等山峰。
其中卡木拉距離波密縣城距離較遠,嘎隆南側約5公里處還有一5688米無名峰,阿莫南側約2.5公里有一海拔5841米無名峰,其餘山峰大多在海拔5500米以下。由於降水量豐沛,這一地區山峰雪線偏低,冰川大多發育良好。
森格日近景(北山脊)。
從波密縣沿著318國道往東,一直到格尼村南部,崗日嘎布山脈從這裡開始抬升,海拔由5000米過度到6000米以上,冰川規模也愈加龐大。
格尼村周邊
隨著平均海拔的提升,植被分布情況和氣候特點也悄然改變,從波密縣城附近高大的杉樹林過度為低矮的灌木叢,山頂的裸石和殘雪隨處可見。格尼村剛好地處一個兩河交匯沖積地帶,地勢相對開闊,這裡是一副田園牧歌風光,寧靜的村落背後是高大潔白的雪山,相信許多到過的朋友都有停留下來攝影留念。
康肖崗日——映入眼帘的第一座6000米級山峰是海拔6045米的康肖崗日,從它腳下冰川末端流出的涓涓細流是朗秋藏布的源頭。
康肖崗日6045米(近景)。
德魯婆拉(Delupora)——與康肖崗日一溝之隔的是海拔6343米的德魯婆拉,它位於格尼村以南11公里處。
德魯婆拉近景。
德魯婆拉由3個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頭組成,還有兩座山峰分別還有德魯婆拉II峰(6065米)、德魯婆拉III峰(6140米),三座山峰共同發育有冰川10餘條,目前三座山峰均為未登峰。
德魯婆拉航拍照片。
格尼崗日——在德魯婆拉II峰正南約3公里處坐落著海拔6347米的格尼崗日峰,名字應該取自於格尼村,在其東南和西南側分別發育有格尼冰川和Yum tso冰川(暫無中文名)。在格尼崗日東側和南側延伸山脊線上還分別坐落著4座海拔6000-6200m之間的無名峰。
格尼崗日-康肖崗日一帶山峰標註圖。
崗日嘠波——海拔5801米的崗日嘎波更靠近南側國境線附近,只能從南側山谷進行觀測。由於接近性困難,至今應該很少有人拍到或注意過這座山峰。
在德魯婆拉東北側分別有海拔5917米的滾多曲巴四滾和海拔5800米無名峰及海拔5859米的波崩宗(擁珠群培),這三座尖銳的山峰在玉普鄉附近可觀測到。
玉普鄉回望波崩宗一帶山峰。
波崩宗北壁。
318國道旁的米拉拉山5804m。
秋冬村旁5500+無名峰。
米堆冰川和來古冰川周邊
從玉普鄉開始,經過然烏鎮到最東端的察隅縣,密集的排列著幾十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這個區域是該地區精華所在,基本上主要由米堆冰川和來古冰川「主宰」。
首先來看玉普鄉正南側是一排海拔沒有超過6000米的山峰,但它們大多數海拔在5700-6000m之間,且沒有名字,冰川並排著沿著山脊線兩側的山谷而下,它們都在不遠處的米堆冰川的光環下顯得黯然失色,幾乎很少有人探索。
米堆冰川。
冰川末端斷裂冰塊。
米堆冰川位於波密縣玉普鄉境內,由於靠近318國道的原因,相對比較容易接近,逐漸發展成為西藏著名的旅遊景區。
崗日噶布拉峰——米堆冰川跟來古冰川一樣,都是藏東南地區大型海洋性冰川的典型代表,潔白無瑕的冰川從高達6525米的崗日噶布拉峰(Gemsong)峰頂氣勢如虹的傾瀉而下直達米堆村附近才停止推進,同樣的侵蝕作用在崗日嘎布拉峰南側則形成了高達3000多米的海拔落差。
崗日嘎布拉峰(6525米)。山谷鬱鬱蔥蔥,山頂白雪皚皚,一個「U型」谷兩側分布著至少7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這裡,如同雪山神殿一般高高在上,只能仰望。
崗日嘎布拉峰東側不到2公里處還有一座海拔6536米無名峰比它更高,又有6606m之說。這座山峰在米堆村一側(北側)由於崗日嘎布拉峰的遮擋看不到,它的觀測需要在南坡進行。
崗日嘎布山脈全景山峰標註圖。
另外共同造就米堆冰川的山峰還有:
海拔6377米的Noi峰;
海拔6260米的哈莫貢嘎(Hamokongga);
海拔6127米的則和峰(Zeh);
海拔6421米的崗亞打(Gangyada)。
它們連同東側的數座6000米級山峰一起造就了體量更龐大、更狂野的來古冰川。
格尼庫孜峰——海拔6220米的格尼庫孜峰和海拔6238米無名峰一同坐落於與米堆村僅一山之隔的新果隆巴溝末端。兩座山峰各發育一條山嶽冰川然後共同匯成一條大冰川流入新果弄巴溝內,其規模大小不亞於米堆冰川,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會完善開發。
格尼庫孜以西部分山峰標註圖。
若尼峰——Ruoni又名白日嘎(Bairiga),在有些地圖上中也被標註為曲得不熱雪山,海拔6882米,位於然烏鎮以南37公里處,是藏東地區最靠近東部的6800米以上的山峰。
若尼峰(6882米)。
在若尼峰周圍發育有數條山嶽冰川,其中規模最大的是阿扎冰川,若尼峰連同海拔6805米的洛布青峰還有眾多山峰連城一個盆狀,故阿扎冰川發源眾「山神」之巔。
它傾瀉至海拔4500米處遭遇夏拉峰(Shana 5598m)的阻隔作用分割成南北兩段,其中南段繼續向山谷里延伸超過15公里之遠,山谷的北側還有本區域內的最後三座6000米級山峰,它們分別是:
海拔6177米的格尼峰(傑龍巴);
海拔6050米的達拉貢;
海拔6327米的玉和崗日。
玉和崗日至格尼峰一帶山峰標註圖。
它們所構成的區域是崗日嘎布山脈向東延伸的部分,從玉和崗日開始至察隅縣,海拔陡然降低,其內山峰平均海拔甚至沒有超過5500米,這裡就不做詳細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在若尼峰西南側約16公里處還有一座海拔6082米無名峰,它就像被打入冷宮的嬪妃,沒人臨幸,個人認為這是藏東最偏遠最無人知曉的一座6000米級獨立山峰。
不難發現,米堆冰川、來古冰川、阿扎冰川首尾相連,中間部分共同「佔有」相同的一些山峰,從格尼庫孜峰到若尼峰,山脈呈條狀分布,平均6000米以上的海拔加上驚人的降水量造就了這地地區豐富的冰川資源,這裡的冰川規模之大,堪稱世界上同緯度地區之最,甚至遠在300公里之外的外太空也能清楚的分辨出冰川的圖像。
關於崗日嘎布山脈內山峰的攀登情況目前只查閱到除海拔6805米的洛布青峰外其他山峰均為未登峰,除此之外對來古冰川和米堆冰川也只是作為海洋性冰川的典型代表進行國家層面的科研和調查工作。
然烏湖。
大多數來此地旅遊的遊客甚至也不知道自己看到的雪峰為何名,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答案。
附上幾張第六板塊內臨近318國道旁的山峰照片,希望你可以從自己拍攝的照片中找到它們的身影,並一一對應其名字和海拔高度。
卡給崩日5200+。
滾多曲巴四滾5917m。
滾多曲巴四滾5917米。
松多巴熱雪山。
鋸齒岩峰。
多吉真札5662m。
無比複雜的藏東南地區山峰資源整理到最後一個板塊——第七板塊,彷彿有看到彼岸的感覺,文章寫到這裡也是分外勞累,如果回到最開始的色浦崗日所在的第一板塊,彷彿第七板塊是那麼的遙不可及。
第七板塊範圍衛星地圖。
第七板塊是由波密縣-然烏鎮-八宿縣-洛隆縣所連成的線為範圍,這個區域地處年青唐古拉山脈和伯舒拉嶺、他念他翁山的交匯處,山巒褶皺彎曲,山峰錯綜複雜,但相對於前面介紹的板塊第七板塊內山峰的平均海拔都不高,超過6000米的山峰僅2座。
第七板塊代表山峰標註圖。第七板塊地勢由南到北逐漸走低,念青唐古拉山脈到此(洛隆縣南部地區)也就畫上了句號,而新的一條山脈—伯舒拉嶺由遙遠的南方橫貫而入,高聳的雪峰由此隆起。
第七板塊當中仍然有相當長的邊界線是沿著著名的318國道劃分的,因此它南部的山峰或許大家並不陌生。
首先我們來看波密縣城的北側部分,從波密縣城出發向南,經過嘎瓦龍隧道前回望波密縣城方向,天氣好的時候往往會看到一座聖潔無瑕的雪峰,就是海拔6135米的頂彭朗拉松(Dinpernalason),又名明朴不登峰,亦或者當地人還有其他的叫法。
這座山峰距離波密縣城非常近,直線距離不到9公里,但由於前面低矮山峰的遮擋關係一般在縣城內看不到它的存在,所以再一次說明觀山不一定要近距離,一個好的點位最重要。
頂彭朗拉松擁有3條完整山脊線,一般來說這樣的山峰都尖銳挺拔,它也不例外,在其東西兩側還各坐落著山形同樣尖聳的古通(5579m)和古通恰拉格波(5511m),三座山峰均為未登峰。從頂彭朗拉松相北和向東延伸的山脊線上再無海拔超過6000米的山峰,山峰多數在海拔5500-5800米之間,其中代表山峰有:
海拔5768米的多木格;
海拔5601米的藏布日;
海拔5900+無名峰;
海拔5722米無名峰等。
頂彭朗拉松及周邊群峰標註圖。
山脈繼續向東延伸到然烏湖附近,海拔的提升帶來更加寒冷乾旱的氣候,川藏線上的天塹業拉山便位於這個區域內,業拉山埡口以北的八宿地區乾旱少雨,山峰多砂岩裸露,山頂常年積雪,而埡口以南的然烏山谷地帶則一篇綠意盎然的景象。
第七板塊全景航拍照片。
伯舒拉嶺的最北端便開始於然烏湖附近,海拔6042米的伯舒拉嶺(參考的地圖上標註名字,只是代表這座山峰屬於伯舒拉嶺範圍,但不代表是伯舒拉嶺最高峰)和海拔5927米的熱拉東所構成的區域內的山峰是眾多冰川發育的重要源頭,海拔5800-6000m之間的山峰均集中在此區域,其中有:
海拔超過5900米的那窮拉卡;
海拔5785米的雅隆普打;
海拔5700+的那普;
海拔5757米的貢普;
海拔5821米無名峰。
洛隆縣南側群峰。
剩下的第七板塊北部地區山峰海拔逐漸降低,多數海拔在5500米上下,冰川規模也隨之縮小,山谷中倒是多由冰川消融後形成的狹長湖泊,由於這一地區距離波密、八宿、洛隆三個縣城都非常遙遠,完全不通公路,且幾乎很少有人類活動,屬於一個被「架空」的區域,其內部的山峰多數沒有名字,甚至連海拔數據都查閱不到,作為著重介紹6000米級山峰的本文來說在此這個區域也只能一筆帶過,這不同凡響的「一筆」代表著我們整個藏東南山峰資源簡介在此畫上了句號。
若繼續向東,都還是層巒疊嶂延綿不斷的山脈,那裡,將是橫斷山的天下。
從最西北白堆鄉附近的沃德貢傑雪山到最東邊的崗日嘎布山脈,本篇文章已經帶領你穿越了南北寬250餘公里東西長達600多公里的藏東「冰峰叢林」,讀到這裡的你是一頭霧水還是意猶未盡呢?
此刻想起之前寫的一篇文章名為《大雪山脈核心區域山峰資源簡介》,發布至公開媒體後受到大家的歡迎和好評,但畢竟大雪山脈是大家相對熟悉的山脈,熟悉的事物往往容易引起共鳴,而藏東南或許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片完全未知和難以到達的區域,故多少有些擔心這篇文章會石沉大海。
目前的藏東南地區,除了日本的中村保先生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以外,國內還鮮有個人或機構對這一地區的山峰資源進行全面的梳理和發布(如果有,請忽視這一段話),故有關藏東南地區山峰的資料在國內甚至國外都很少。
中村保先生的書發行量不多,國內沒有售賣,且目前已停止出版,在國內的傳播力度顯得非常微薄,故寫下這篇中文版的藏東地區山峰資源簡介的文章以供需要的人了解。
國家經濟的迅速飛躍帶來的是國內的旅遊業和戶外運動行業的發展,特別是近些年來民間登山運動的普及讓我看到這項運動發展的希望。以前的登山活動大多集中於西藏中西部的喜馬拉雅山脈和四川西部的橫斷山區,夾在中間的藏東南一直以來是國內登山家少有考慮之地,目前統計的獨立攀登活動中,整個藏東南地區當中不超過10座已登峰的攀登記錄均來自國外的攀登好手,國內登山行業的發展任重而道遠。
我不登山,但我可以通過這些文字和照片向攀登勇者們開啟一扇新的大門,希望某一天在介紹藏東南地區山峰的攀登歷史的文字當中也會出現我們國人首登的記錄。同時也希望,當你駕車行駛在川藏線上時,你能夠輕鬆的辨識出那些皚皚雪峰的名字。
最後,重複那句話,祖國的大好河山如果我們自己都不了解,都不熱愛,那誰又會替你去走進它,守護它呢?以己微薄之力,做一件看似長遠之事,這就是這篇文章的意義所在。
【特別說明】
本篇文章參考眾多資料綜合匯聚而成,文中描述(如山名、地名、海拔數據等)若有錯誤請廣大讀者及時指出或更正,必要時可直接聯繫本人(關注新浪微博「7556米」後加微信詳聊),謝謝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轉載文章及圖片須註明作者名字及出處,否則當侵權處理。
- -
附錄1-藏東南山峰標註圖補充
巴松措以北地區山峰全景標註圖。
則普村北岸群峰標註圖。
南迦巴瓦峰-甲隆一帶群峰標註圖。
多達竹希及周邊山峰標註圖。
多吉扎-仁玉一帶群峰標註圖。
乃朗南坡。
巴松措北岸群峰標註圖。
色浦崗日至傑欽朗拉嘎布一帶山峰標註圖。
孔拉崗日群峰標註圖。
哈巴康布至初切波一帶山峰標註圖。
卡甲喬至乃朗一帶山峰標註圖。
附錄2-藏東南6000米以上山峰列表
註:
排名規則按照山峰海拔高度先後排名,海拔高度一樣的兩座山峰則隨機先後排名;
無名峰編排名字按照旁側主峰或有名峰的衛峰進行命名,如乃朗6537米衛峰;
無海拔數據來源的山峰根據Google earth 軟體模擬海拔數據進行排名,若有錯誤或偏差請及時與作者聯繫進行更正;
列表內均包含獨立山峰及獨立山峰的衛峰(或山頭);
列表包含範圍為本文章所圈畫出來的藏東南核心區域7大板塊內,除此外的地區不在本列表統計範圍內;
山峰數量眾多,列表為不完全統計數據;
由於微信圖片大小限制,文章內的山峰標註圖片質量會壓縮或甚至因為手機屏幕小的原因而導致看不清楚。如完全看不清楚圖片請及時聯繫「戶外探險Outdoor」或直接聯繫作者本人;
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否則一律按照侵權處理。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挑戰珠峰第一人,他用一生書寫最狂野的夢
※4天登頂3座雪山,四姑娘山還可以這麼玩!
TAG:戶外探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