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都是閉關鎖國,為何滿清挨打受氣,日本卻躋身帝國主義陣營?

都是閉關鎖國,為何滿清挨打受氣,日本卻躋身帝國主義陣營?

原標題:都是閉關鎖國,為何滿清挨打受氣,日本卻躋身帝國主義陣營?


在大多數大陸中國人頭腦中形成了一個「常識」:明清時代「閉關鎖國」是造成中國歷史上由先進轉為落後,以至近代長期挨打的重要原因。這種「常識」在我國內地成為主流意識。雖然有學者不同意這一觀點,但是他們的聲音立即就被主流意識形態所淹沒。


其實,閉關鎖國政策並非明清獨有,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宋朝,就曾經實行過。


宋朝自宋太宗趙光義時便開始了全面海禁。《宋史·太宗本紀》記載,雍熙二年九月趙光義「禁海賈」。又據《宋史·食貨志》記載,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初年規定私自與海外諸國貿易者,滿一百錢以上判罪論處,十五貫以上就在臉上刺字發配流放到海島,也就是說趙光義不止是全面禁止海外貿易,甚至連陸上與外國貿易也全面禁止,他並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把禁海賈作為一項長期國策來實行。這項鎖國政策一直持續到宋神宗元豐二年時才取消了禁令。


總體上說,明清兩代只在明前期、嘉靖倭亂時期和清初近乎全面海禁,時間跨度遠短於開海或部分開海時期。一般都是內憂外患之時,為了防止內外勾結而實行全面海禁。


明初,朱元璋為防止倭寇以及沿海軍閥舊部與海盜們的滋擾,下令實施海禁政策。以便切斷沿海反叛勢力與倭寇的聯繫。也以嚴刑酷法杜絕了民間與國外的通商。直到隆慶皇帝時才宣布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與除了日本之外的洋人通商,史稱「隆慶開關」。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獲得了合法的地位,東南沿海各地的民間海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我國的絲織品、瓷器、茶葉、鐵器等,廣受世界各國歡迎,引致白銀大量流入明朝。「所貿金錢,歲無慮數十萬,公私並賴」。


清朝初期的海禁,與台灣鄭氏父子有著很大關係,滿人入關,立足未穩,為切斷境內外反清勢力的聯繫,不得不放棄能夠賺取真金白銀的對外貿易。收復台灣之後,康熙便恢復了對外貿易。



有學者指出閉關鎖國實際上是西方侵略者強加在清朝頭上的貶詞,反映西方國家不顧事實反誣清朝排外,亦指出就算是當時的西方各國的口岸也只容許本國船隻進出,本國的進口貨物只容許本國船或原產國船裝運,並稱之為「保護政策」,但又強迫其他國家大開國門,這是帝國主義雙重標準的做法。


乾隆二十二年,英國商人多次違反清政府禁例,並有「移市入浙」的趨勢,企圖直接打開中國絲茶產區的市場,使寧波有成為另一個澳門的可能。這種形勢引起了清政府的不安,考慮到粵海關海防比浙海關堅固,有利於防範外商和保證稅收。因此,乾隆皇帝首先下令增加浙海關稅收,以抵制外船北上,使其無利可圖而返回廣東。但雖然增稅,仍然沒有效果。於是,清政府宣布封閉閩、浙、江三海關,僅保留粵海關對外通商。於是疆土遼闊的大清帝國只剩下廣州一處口岸延續對外貿易來往。這就是「一口通商」。

歷史上廣州一共有過三次「一口通商」。第一次是在明嘉靖年間,共43年;第二次是在清初康熙年間;第三次是在乾隆二十二年至道光二十二年,直至《南京條約》簽訂為止,共85年。



閉關鎖國的正面意義是從一定程度上打擊和限制了猖獗的海上走私以及海盜行為。對沿海地區的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到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是這一政策的長期推行必定也有其弊端,阻礙了中外聯繫,影響了中國吸收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


每當說到近代中國百年挨打史,就會有同胞拋出疑問,為什麼中日兩國都捂住耳朵、關閉家門,中國被打得滿地找牙,日本人卻一個華麗轉身逆襲成功,加入豪華帝國主義俱樂部?


其實,日本的閉關鎖國,主要內容是禁止日本人出入國門、取締天主教、禁止葡萄牙人來日。但是幕府並沒有斷絕與外界的聯繫,而是留下琉球、長崎等對外港口,繼續保持與不熱衷於傳教的荷蘭、中國、東亞諸國的貿易關係。


日本閉關鎖國的原因相對簡單,分析幾次「鎖國令」的內容,其核心問題就是要禁止天主教的傳播和由幕府統管對外貿易,1637年日本天主教徒島原起義後促使幕府更加大了禁教的力度。在江戶時代, 除與天主教有關的漢譯西書48 種之外, 有關西方的書籍大量流入日本, 從而促發了日本人學習西方近代科學和社會思想的蘭學運動。江戶時代, 除抵制天主教之外, 不但沒有割斷與世界的聯繫, 而且吸收了大量的西方近代文化。


本文來自知歷史工作室原創作者/不文


知歷史工作室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歷史 的精彩文章: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惠能:我這法門一般人修不來
我國歷史上有史書記載的第一場戰爭,動用禽獸參與作戰

TAG:知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