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讀印:初學篆刻,千萬別小看了朱簡的這一方「又重之以修能」

讀印:初學篆刻,千萬別小看了朱簡的這一方「又重之以修能」

不管是前面寫篆刻史文章,還是後來又整理《印人傳》系列,我們都強調過朱簡的重要性,只是他所處的晚明時期離現代太遠,而在他之後的清代又出了像丁敬、鄧石如的大師,以後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這些大師又太過出色,才使朱簡的重要性一次次被削弱,其實,朱簡的刀法中強烈的切刀表現,啟發了浙派丁敬,朱簡印中的筆意表現,啟發了鄧石如,丁、鄧二位是近現代印壇最重要的宗師,是浙皖兩宗的開創者,他們的主要篆刻理論精髓,在朱簡時,已經初見端倪了。今天我們就來讀他的一方印:又重之以修能。如圖:

讀印:初學篆刻,千萬別小看了朱簡的這一方「又重之以修能」

(朱簡和他的又重之以修能)

1、文學性。這方印的印文是「又重之以修能」,語出屈原的《離騷》,原文是「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這一句的重點是修能,一方面在《離騷》原文中,「修能」是語義重點;另外一方面,「修能」是朱簡本人的字,朱簡,字修能。他是富家子弟出身,家裡祖上有文化,因此,他叫這個名字的出處,應當也是來源於《離騷》。關於「修能」一詞中的「能」的讀法,歷來說法不一,因為能字是個多音字,這個字有8個讀音,分別為nái、tái、tāi、zhì、xióng、nài、néng、tài。較為可靠的讀法,是後面的néng、tài,讀néng作「才能」解;讀tài作「形態、形狀、儀容」解。都跟原文文意相符。一個是注重增加自己的才能,一個是注意修飾自己的外表,都講得通,但結合上下文,似乎更適合當儀容來講,自己已經有了良好的內在,所以要重之以修能。是內外兼修的取義。朱簡也確實是這樣一個人,他出身富家,又在黃山勝境附近,本是可以遊玩以度日的,但朱簡不這樣,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到了研究印學和刻印上,因此也達成了前人所未有的成就,明代印人里沒有一個在理論水平上能達到朱簡的高度以及像他一樣著作豐富(《集漢摹印字》、《印書》、《印經》、《印章要論》、《印品》、《菌閣藏印》、《修能印譜》都是他的作品。)他的篆刻水平極高,印作也較多,甚至在他這裡還開啟了印學批評的先聲。他真的不愧對自己的名字,他是真的「又重之以修能」的。

讀印:初學篆刻,千萬別小看了朱簡的這一方「又重之以修能」

(《印經》書影)

2、章法上的特別咬合布排。這方印,初看毫不起眼,6個字似乎完全等比佔有印面空間,但如果仔細看,就會發現,這方印中的六個字,大小依次為上面的三個字又、止、修,漸次增大拉長,下面的三個字,重、以、能三字漸次縮小,由此構成了上下兩個咬合著的不規則方形,這豐富了審美元素,使印面更加活潑靈動,一改6字等比佔位的死板和停滯,使印面有了動態的平衡美,如圖:

讀印:初學篆刻,千萬別小看了朱簡的這一方「又重之以修能」

(字形的變化引起的章法變化)

當然,這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也不是沒有經營,比如,又字與重字之間的穿插,互相侵入對方領地卻又不顯突兀,重字的左與以字的右部的避讓,能字的右與以字的左部的避讓,修字的右部與止字左部的避讓等,都是經過精心安排的,也只有這樣,才使得原本可能鬆散的印面6字,互相之間有了依託與揖讓關係,印面才有可能團聚一氣,保證印章屬性。如圖:

讀印:初學篆刻,千萬別小看了朱簡的這一方「又重之以修能」

(局部的咬合與避讓)

3、以筆意入印。我們已經知道鄧石如「以書入印」「印從書出」的重要性(見我們相關介紹他的文章),但其實遠在明末,朱簡已經開始了筆意入印的嘗試,之不過,他用的篆是趙宧光的「草篆」,「草篆」不規整,導致了朱簡的「研發」失敗,但是他把筆意入印這個特性保留了下來。

讀印:初學篆刻,千萬別小看了朱簡的這一方「又重之以修能」

(趙宧光和他的草篆書法)

看上圖,把草書的筆法融入篆書,趙宧光也是創造,只是這種篆書天然是不穩定的,用它來入印顯然不夠妥當,朱簡的失敗是沒有找到合適的篆書書寫體,但他總算保留了筆意在篆刻中的明顯表現。當然,漢印里也偶有保有筆意的作品,只是,到了朱簡這裡,更顯性了。如圖:

讀印:初學篆刻,千萬別小看了朱簡的這一方「又重之以修能」

(筆意在印中的表現)

比如這方印中的又字的起筆以收末筆的收尾,重字的筆斷意連處與最後一筆的收尾,止之的左弧與右折的轉折接筆處,最後一橫的收筆,修字左部人旁的下垂,右部最後一筆的下垂,能字左部最後一部的垂筆等,這些筆意顯露出大大增加了一方印章中的書法審美元素,印章在他手裡,消解了工藝屬性,而增加了筆墨屬性即書法屬性。或者有人說鄧石如的「印從書出」是「橫空出世」,其實,他未必不受朱簡的影響,兩人同是安徽人,懷寧到休寧也並不遠。

4、切刀刀法。關於朱簡的切刀,已經成了不用強調的特徵,因為後來丁敬就是受朱簡切刀的啟發創立浙派,並受到歷代印人的認可,晚清重要印學家魏錫曾說:「凡夫(即趙宧光)創草篆,頗害斯籀法。修能入印刻,不使主臣(就是何震)壓。朱文啟鈍丁(即丁敬),行刀細如掐。」(魏錫曾《論印詩二十四首並序》)短刀碎切的刀法,在朱簡處已經開始,如這方印中的刀痕,這種刀痕所形成的特有的蒼茫特徵和由此帶來的古稚印風在丁敬處得到長足發展,丁大師結合了漢印篆法,由此形成了橫掃印壇幾百年的浙派印風,丁敬能「以刀立派」,朱簡的功勞不小。關於切刀刀法的重要性,已經強調了無數次了,甚至我們還結合趙之謙、吳昌碩和齊白石三位大家的學印經歷專門說過初學切刀的重要性,這裡不再重複。切刀的源頭,就在丁簡的朱文印里。

以上幾點,足見朱簡對於篆刻的重要性,很多初學篆刻的朋友容易忽略這位明代大家,其實,在名代五大家文、何、蘇、汪、朱之中,朱簡是最值得思考研習的一個人,他也是留給我們最多印學資料的一個人,要向他多學習。

(【布丁讀印】之12,部分圖片源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唐詩閑讀:「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唐詩閑讀:「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