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囚犯斬首行刑,為什麼要選在午時三刻?真相原來是這樣的
現代在死刑上給死囚用得最多的就是槍決,用槍來殺死死囚,速度快,一聽到槍聲就會倒地,連死囚用來思考痛苦的時間也沒有。但是古代的死刑不是這樣的,古代是用鋒利的大刀來代替槍,當然,因時當時還是處在冷兵器時代,最高級的殺人武器也是刀、劍之類。古代這種死刑過於殘忍,畫面也特別血腥。聽著聽著,大家是否會覺得心裡發涼,不過,小編今天講的是死刑的另一個話題,可以讓大家增加古代死刑的知識,大家是否知道呢?
在以前大家看電視劇的時候,記不記得經常會有一些在刑場準備砍頭的畫面,然後在刑場外面圍著一大群看熱鬧的人,而負責監斬的官員則坐在台上,看著台下一些準備被斬的人,終於等到剛好到斬首的時候,監斬的官員說出了六個字,「吉時已到,行刑」,然後,才出現死囚被斬的畫面,但是大家知道「吉時」是指的什麼時候嗎?
其實,這裡所謂的「吉時」就是大家聽得比較多的午時三刻,聽到這個詞的一些人可能會說午時三刻不就是下午3點嗎?小編只能說這時一個對字面意思的理解,古代和現代時間的計法是不一樣的,而且現代的時間計算比古代更為科學,計時已經獲得很大改進。其實據古書記載的演算法,午時三刻應該是現在的12點45,這個時候剛好是當時大家吃完了飯,沒事幹的時候。
給死囚選擇午時三刻有什麼深意?這其中不得不說有一些當時的講究,因為據記載,午時三刻也就是現在的12點45,大家都有這個體驗,這個時候的太陽在一天的正高空,從地理上來說,離大家最近,因此接受太陽的溫度也是最高的,那個時候,大家普遍感到熱氣在身體裡面出不來,這個狀態被古人成為一天中陽氣最盛,古代有一種說法就是陽間和陰間,陽間的陽氣最大,陰間的陰氣就會出不來,這樣被斬的鬼魂就不會回到陽間報復,這其實有一種強行的解釋,拿到現代可是沒有什麼根據的,用現代的說法就是迷信。
當時還有另一種說法,因為囚犯較早就被帶到刑場,在途中不給水喝不給吃的,然後到了刑場之後,還要跪著等行刑的時刻到來,這一般是很辛苦的,跪了差不多個把小時就會疲倦了,再加上之前都沒吃過飯,這個時候也是神智最不清醒的時候,被斬是很少有知覺的,也不會那麼用力去反抗,這樣增加成功斬首的可能性,也減少犯人的痛苦。
除了午時三刻之外,還值得注意的一個詞,就是秋後問斬,這個詞也比較有講求,而且可以從中看出古人的智慧,古代像現代一樣,一到秋天,身邊樹木的葉子就開始掉光,花花草草也見不到,可以說秋意味著凋零和死亡,於是把秋後問斬聯繫在一起,就可以做出這樣的說法:今天死囚的死是順應了萬物,將會和它們一樣回歸自然,繼續面臨輪迴。這樣的解釋雖然還是有點牽強,但是可以看出古人對自然的理解。
古人關於的死刑的執行時刻說法很大程度上帶有迷信的色彩,更多的是一種盲目的解釋,像是為那些統治者自我說服的說詞,畢竟古代時候的法律可沒有現代這麼健全,那些囚犯中是否都是罪大惡極的呢?但是從上面兩種說法來看,確實有點心虛,讓人懷疑。不知道大家是否贊成小編的說法呢?
文獻出處:《春秋繁錄》、《說文》
※秦始皇兵馬俑最特殊的一個,臉色都變了,連專家都無法科學解釋
※大清貴族的生活究竟有奢靡腐敗?躺著抽大煙,出門就坐上大轎
TAG:一品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