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囚為何秋後問斬,為什麼都要讓他吃頓飯,這其中有什麼講究么
每當我們在看古裝劇時,看到有死囚臨行刑前,都會吃一頓豐盛的大餐,最不濟也會給吃點東西。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中有什麼講究么?
為了更好的讓民眾尊崇法律,能夠嚴格的遵守法律,死刑是完全有必要的。在如今這個高呼人性的社會,也需要死刑的存在。死刑的存在,並不是為了殺人而殺人,而是因為為了約束有邪心的惡人。
死刑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的五帝時期,那個時候雖然民風淳樸,但是也需要死刑來支持公眾設定的規矩。到了後來,逐漸完善刑法,死刑也不僅僅是單單的處死,更出現了後來的凌遲。給人們的恐懼就是,如果你要是不遵守某種規矩,會讓你生不如死。刑法的殘酷,讓犯刑法的人越來越少,這就是刑法存在的目的吧。
死刑里最有名氣的,無非就是問斬,也就是在某處直接砍頭處死。這種刑法在古代最普遍的,而其中又有很多講究。我們在電視中看到,往往把囚犯先受壓起來,也就是打入大牢,等候秋後問斬。在大牢裡面,死囚犯住的地方見不到太陽,床是用稻草鋪起來的,每天的飯菜基本上是清湯寡水加饅頭,有時候還會沒有吃的,但是在最後臨行刑的時候,往往都會讓他吃一頓好的。這些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是為何呢。
至於秋後問斬一詞,最早出現於唐朝,而在唐朝之前便有秋後問斬之事。因為執行死刑,往往在秋收之後,冬天之前的日子。而此事最早應該追溯到西漢時期,漢武帝在位期間,採納董仲舒之意,有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說,而他所信封的儒家便是天人合一,也就是凡人做事得和老天同步而行。
據說孔子被供奉,就是很早之前,被人當做天神哄弄上去的。所以這是董仲舒的注意,他說春夏乃萬物繁盛時節不宜殺人,秋冬乃洞藏時節可殺人,隨之後來便有了秋斬的事。
其實秋後問斬,並非所有的死刑都是秋後問斬的,有些罪大惡極的,毋容置疑的直接就會處以死刑。而除了部分和叛國罪類似的罪名除外,其他很多都是經過多次審理,最終才能決定這個人的生死。同時也說明,和平時期的任何朝代,都不輕易殺人的。而審理的過程中,由地方到中央,最終交到皇帝手裡。皇帝也不能成天面對死囚,而是對於這種事,定一個固定的時間段,也就是秋後,天下百姓最閑的時候。這個時候皇帝決定了以後,直接就開始問斬了。
臨死前往往給飽餐一頓,這基本上是很多古代劇情的發展。電視中的飽餐,有的大魚大肉,有的更有好酒伺候。為什麼對於本就要死的人,還要浪費糧食呢。
這件事要追溯到春秋時期,那時周禮初崩,很多事情還是比較符合禮儀的。在那時候,楚國發生暴亂,手下大臣要謀反。楚王平反以後,對此大臣一家老小,滿門皆處以死刑。而在死刑之前,卻為了彰顯自己的人性,讓所有人都吃了頓飯,以示對死者的最後幫助。再後來,很多國家延用,竟然成為了歷朝歷代的規矩。
※劉邦剛死,盧綰成驚弓之鳥:我還是趕緊投匈奴吧
※沒名字的窮苦孤兒,官至民國第三任總理,最後死因成謎
TAG:多懂點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