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霞餘音|帔墜簡史
金鳳紋帔墜
金器
明代前期
高10.4厘米,重66.1克
1970年河南省上蔡縣明太祖朱元璋之孫順陽王墓出土
現藏河南博物院。
霞帔作為我國古代婦女的帔服,出現在南北朝,隋唐時盛行。宋代將霞帔列入禮服,明代繼承發展,屬命婦之特賜。因其美如彩霞,故名霞帔,也稱為「霞披」「霞帛」。為了使霞帔平整地下垂,遂於其底部系以帔墜。已經發掘的宋、元、明墓中,由於霞帔是絲織品多不易保存,以金、銀、玉為質的帔墜卻得以保存了下來。宋、元、明墓中已經出土的帔墜,主要有金、銀、銀鎏金、玉幾種質地,以金銀為多。
明刊《中東宮冠服》中霞帔與帔墜的佩帶方式
《收藏》雜誌新產品「收藏軍師策」上線,交易前找軍師不打眼!讓收藏變簡單,歡迎搜索小程序體驗。
宋代、元代帔墜的形制基本為雞心形,除此之外也有圓形,明代的形制以雞心形為主,又增加了六邊形、馬蹄形等。宋代、元代帔墜的紋飾以對禽、花卉紋為主,明代的主題紋飾依然是禽鳥、花卉,凡王妃墓中出土的帔墜都只有一隻鳳鳥,定陵萬曆皇后墓中出土的帔墜則是二龍戲珠紋。宋代的帔墜基本系在霞帔下端,明代的帔墜多掛在霞帔下部,也有系在霞帔上下部和下端的。
▌宋代帔墜
就已知實例而言,最早出土的是南京幕府山北宋墓中的金鳳穿牡丹紋帔墜。
北宋 鳳穿牡丹紋金墜飾
南京幕府山出土
高8.5厘米,寬5.7厘米,雞心形,由兩塊鏤空的金片拼合而成,中空,兩面紋飾相同,主題紋飾為牡丹花葉中一對展翅飛翔的鳳凰,其上部飾一朵葵花,邊緣飾一圈葉片紋,頂端打作花結,以為佩系,晚出的帔墜在外形和尺寸上與之大體相仿。
雖然北宋已有帔墜實例,但至南宋此物才比較常見,如浙江湖州龍溪三天門南宋墓出土的金卷草紋帔墜和安徽宣城西效場南宋墓出土的金雙龍紋帔墜。
湖州龍溪三天門南宋墓出土的金卷草紋帔墜
西效場南宋墓出土的金雙龍紋帔墜
再如,福建福州浮倉山南宋黃昇墓出土的兩件帔墜,一件為銀鎏金鏤空花卉紋帔墜,高7.2厘米,呈心形,蓋盒狀,上下兩面由子母口扣合而成;另一件為金雙鳳朝蓮花紋帔墜,直徑6.5厘米,圓形,上下也可開合。
黃昇墓出土的兩件帔墜
江西安義南宋李碩人墓出土的金滿池嬌紋帔墜,直徑只有4.2厘米,圓形,兩面紋飾各異,正面是滿池嬌圖案,背面通體鏨刻毬路紋。
南宋李碩人墓出土的金滿池嬌紋帔墜
福建福州茶園山南宋墓與江西德安桃源山南宋周氏墓出土的銀鎏金轉官毬紋帔墜式樣相類似,帔墜上方豎一枚飾有「轉官」二字的牌子,下方為系著花結的繡球。
山南宋周氏墓出土的銀鎏金轉官毬紋帔墜
江西德安周氏墓出土的另一件銀鎏金帔墜,上方為鏤空竹葉紋托起的「壽」字。上海寶山月浦鄉南宋譚氏夫婦墓出土的銀鎏金鴛鴦紋帔墜,主題圖案為滿池嬌,轉官毬安排在一對交頸鴛鴦之下,它與李碩人墓出土的金帔墜仍為一系。這些紋樣在長期的流傳中有了幸福美好、祥瑞富貴、仕途顯達和夫妻好合的吉祥寓意。
宋代的帔墜還沒有形成嚴格的服用制度,民間也廣泛使用,其紋飾式樣紛繁,飾有滿池嬌、轉官毬等紋樣的帔墜應該不會被納入正規輿服序列之中。
江西德安桃源山南宋周氏墓、上海寶山月浦鄉南宋譚氏夫婦墓出土的銀鎏金帔墜
▌元代帔墜
兩宋雞心形與圓形兩種形制的帔墜都被元代所繼承。
如江蘇蘇州虎丘元初呂師孟夫婦墓出土的金滿池嬌紋帔墜,系著花結的轉官毬安排在圖案上方,其下是荷葉捧出的一對鴛鴦,採用鏤刻的技法營造出鴛鴦嬉戲荷塘的場景。
呂師孟夫婦墓出土的金滿池嬌紋帔墜
湖南長沙火把山出土的元代金二龍戲珠紋帔墜,以雙龍上下呼應的蟠卷之勢形成整體造型,中心把火焰變形為卷草的龍珠與龍尾組合成舞動之韻。
元代金二龍戲珠紋帔墜
安徽安慶棋盤山元范文虎夫婦墓出土的白玉雞心形帔墜,兩面扁平,上有活動鏈環。
范文虎夫婦墓出土的白玉雞心形帔墜
湖南臨澧新合元代金銀器窖藏的銀祥瑞圖帔墜,為子母口可開合的圓盒狀,兩面紋飾相同,下為鏨刻出水波紋的一方池塘,頂端有環可系鏈。
湖南臨澧新合元代金銀器窖藏的銀祥瑞圖帔墜
元代蘇州虎丘呂師孟夫婦墓與湖南長沙火把山出土的帔墜,都是成對的圖案,式樣大體沿襲宋代之舊,而與明代帔墜的紋飾有別。
▌明代帔墜
明代的帔墜一般高9厘米左右,紋飾中只有一隻禽鳥,凡雕出對禽紋或非禽鳥紋的帔墜,倘非皇室所用,則時代均應早於明,而且還可以根據所飾禽鳥推測其墓主人的身份。這時的帔墜頂端有孔,孔中穿金系,有的附有掛鉤,稱作「釣圈」,佩帶時更為方便。如安徽歙縣黃山儀錶廠明墓出土的金帔墜,通高15.2厘米,最寬處約6.2厘米,厚2厘米,重82克,為近似三角的懸膽形,兩面透雕飛鳳祥雲紋,周邊有席紋,上裝金鉤,內側刻有「內官監造足色金計貳兩重釣圈全」14字銘文,說明該帔墜由內宮監造,為皇室所用之物,使用者應是郡王妃以上身份。
歙縣黃山儀錶廠明墓出土的金帔墜
湖北鍾祥明梁庄王朱瞻垍與其繼妃魏氏合葬墓出土的金鳳紋墜,通高14.2厘米,體高10.2厘米,寬7.8厘米,厚4.2厘米,重72.4克,桃形體,中空,器體兩面鏤刻飛鳳雲紋,尖端銜一鉤,器鉤外側鏨刻纏枝紋,內壁陰刻一縱行楷體22字銘文:「隨駕銀作局宣德柒年拾貳月內造柒成色金壹兩玖錢」,表明它是來自朝廷的賞賜品,可能是親王禮聘之物,為魏氏所用帔墜。
明梁庄王朱瞻垍與其繼妃魏氏合葬墓出土的金鳳紋墜
再如北京出土的明永樂和明弘治年間的金鳳紋帔墜。
北京出土的明永樂年間金鳳紋帔墜
北京出土的明弘治年間金鳳紋帔墜
因為明代有寧王、淮王、益王三大藩王分封在江西,除波陽的淮王家族墓葬早年遭盜外,南昌的寧王和南城的益王家族墓葬均曾出土有精美的金鳳紋帔墜。如江西南昌明寧靖王朱奠培夫人吳氏墓、南城明益端王朱祐檳夫婦合葬墓和南城縣長塘街明益庄王朱厚燁夫婦合葬墓出土的金鳳紋帔墜,均由鉤、鏈、墜組成,鉤內壁均刻有銘文。
明寧靖王朱奠培夫人吳氏墓出土的金鳳紋帔墜
南城明益端王朱祐檳夫婦合葬墓出土的金鳳紋帔墜(局部)
明益庄王朱厚燁夫婦合葬墓出土的金鳳紋帔墜
已發現等級最高的帔墜出土於定陵。定陵在北京昌平縣境內的天壽山麓,是明代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的陵墓,同葬有孝端王皇后和孝靖王皇后。鑲珠寶桃形金帔墜出自隨葬的器物箱內,通高16.5厘米,體高9.4厘米,柄長19.1厘米,重172.5克,器身呈桃形,中空,左右兩半分制而成,扣合在一起,兩面膨起較高,分別鏤刻著二龍戲珠及海水江崖和雲紋,正中部鑲嵌一顆象徵火珠的珍珠。此墜上端以金鏈與花托形四葉攏合而成的蒂形相連,四葉細密的葉脈紋是用金絲掐制而成的,每葉中心嵌寶石一塊,共有紅、藍寶石各二塊,頂部再以金鏈和鉤形扦子相系。與上述明墓出土帔墜上的金鉤相比較,此鉤的鉤首特別長,當中還裝有「丅」形凸榫,此扦穿過霞帔底部的扣環後,可以將榫卡在帔墜背面的「丄」形凹槽中,不易脫落。
北京昌平明定陵出土的鑲珠寶桃形金帔墜及紋樣
以上列舉的明代帔墜是合乎制度的。出自各地明藩王夫婦合葬墓的釣圈或掛鉤內側刻有「內造」「內成造」的金帔墜為禮儀用物,因此銀作局會成批製作,以備宮廷的各種禮典和冊封賞賜之需。據此可知,帔墜的使用體現了明代社會在服飾制度、社會等級制度和權利分配製度上的嚴格性等。
民間官僚富戶也自製帔墜,如上海盧灣區打浦橋明代望族顧從禮家族的太醫院御醫顧東川夫人墓中出土的帔墜(圖二十五),形制有雞心形、六邊形等。墓主人頭戴鳳冠,身披霞帔,霞帔上部系一件銀鎏金白玉花鳥紋雞心形帔墜,上下左右各有一環穿,霞帔下部系一件木鑲銀鎏金雙六邊形帔墜,均在嵌紅藍寶石的銀邊框內鑲透雕玉飾,霞帔下端系六件銀瓜果六邊形帔墜,頂部各一環穿。其製作之精巧,然而卻難以將它們視為明代帔墜之常制。
上海盧灣區打浦橋明顧從禮家族墓出土的帔墜
總之,宋、元、明時期的霞帔及其帔墜作為禮儀服飾,不僅是一種裝飾品,也是身份、地位、等級的一種標誌。北宋時期,鳳冠霞帔作為皇后常服已列入輿服制度,明清霞帔也多與鳳冠組合在一起。
《收藏》雜誌新產品「收藏軍師策」上線,交易前找軍師不打眼!讓收藏變簡單,歡迎搜索小程序體驗。
※這件國寶級文物的年代和窯口」答案
※人間太熱,去畫中仙境轉轉
TAG:收藏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