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以歸道
太上說:清靜以為天下正。如果說「正心以達道」是下學而上達的功夫,那麼「靜心以歸道」就是為天下正及至返樸歸真的要訣。道教以「返樸歸真」為宗旨。「返樸歸真」,就要求我們掃除心頭的雜念妄想,靜心以歸道。太上老子說:「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道祖將「靜」視為性命之根,「靜心」才能「歸根」、才能「歸道」。重陽祖師說:人心常許依清靜,便是修行真捷徑。
《清靜經》說:「人心好靜,而欲牽之」。也就是說,人心不靜,說到底是心頭慾念難消。古人說:「心有所向便是欲」。一念之欲,其萌發之初,隱微難覺,若不能及時翦除,任其潛滋暗長,以至於窮奢極欲,將造成難以挽回的惡果。晉真人曾告誡道:「心清意靜天堂路,意亂心荒地獄門」;只有心清意靜,才能氣和神定。黃元吉先生說的好:「凡人慾心一起,必求副其願而後快。即令事事如願,奈慾壑難填,貪婪無厭,得隴望蜀,輾轉不休,有天下者遂失天下,而有身命者又豈不喪其身命乎?」 小至身家性命,大至天下國家,無窮的禍患,莫不自一念之欲肇其端。縱覽古今,隋亡唐興的歷史也許能給我們些許啟迪。
唐太宗對「一念之欲」的危害就有深切的體會。他對侍臣談到隋朝滅亡的教訓時說:「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隋)煬帝意猶不足,徵求無已。兼東征西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至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靜,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穀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靜,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其實,隋煬帝又何嘗不想天下治安、社稷長久。
但他於一念之欲,罔然不察,縱任貪慾,「驅天下以從欲,罄萬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遠方之奇異。宮苑是飾,台榭是崇」,最終招致了「失天下、喪身命」的大禍。唐太宗克念制欲,清靜無事,四海昇平,天下大治。古人說:聖狂之分,在乎一念。聖罔念則作狂,狂克念則作聖。隋煬帝與唐太宗對此提供了生動的例證。唐太宗還說到「治國如栽樹」。他認為,要想「枝葉茂榮」,就得「本根不搖。」實際上,「本根」就是「一念」。「本根不搖」即「一念清靜」。這與太上老子「歸根曰靜」的教導甚是契合。黃元吉先生說:「得失所關,只在一念。一念難回,遂成浩劫。此罔念所以致彌天之禍也。存亡所系,介於幾希。幾希克保,定啟鴻圖。此克念所由造無窮之福也。如此則知,一念之欲,其始雖微,其終則大,可不慎歟!」 雖然「彌天大禍」與「無窮之福」看似截然對立,但兩者的開端卻是一致的,皆出自一念之欲。一念之欲發動,懵懵懂懂,昏昧不覺,放任自流,「彌天大禍」就此釀成;一念之欲發動,明明白白,惺惺不昧,雷厲風行,掃除盡凈,「無窮之福」由此養成。可見,禍福存亡皆不外於一念之微。
靜心以歸道,就要求我們在一念隱微處細細體察,將一切欣羨聲色、名利、財貨的慾念在剛剛萌生時排除盡凈,做到六欲不生、心地清靜。《清靜經》說:「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
李道純真人注說:「有道之士,常以道制欲,不以欲制道。以道制欲,神所以清,心所以靜。」李道純真人將「靜心」概括為「以道制欲」。他認為「常能制欲,則歸心不動;歸心不動,則自然澄澄湛湛,絕點翳純清,復其本然,清靜之大矣,何欲之有?」 他認為,只有常能剋制慾望,才能收住「心猿意馬」,復歸「不動心」的境界。復歸「不動心」的境界,就能恢復原本清靜的本來面目。
「以道制欲」的修持方法很多,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靜坐。靜坐在常人眼中幾乎就是修道的代名詞。這種看法雖不十分準確,但也反映了靜坐與修道的密切聯繫。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真人在《道門十規》中就說:「自上古以來,太上歷劫化現,諸師之修鍊成道,皆自靜定之功,庶得道功克就,神通自在。」通過耆山公的開示,靜坐對修道的重要性更是發露無遺。張宇初天師還明確指出:「坐圜守靜,為入道之本。蓋太上立教度人,正為超脫幻化,了悟生死。若非究竟本來,了達性命,則何所謂學道之士也。」。
不過,在道門中人看來,靜坐之要在制欲。關於常人對靜坐形式的固執,王重陽真人曾在《重陽立教十五論》中區分了真打坐與假打坐。他說:「凡打坐者,非言形體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真坐者,須要十二時辰住行坐卧一切動靜中間,心如泰山,不動不搖,把斷四門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內,但有絲毫動靜思念,即不名靜坐。」重陽真人把執守「形體端然、瞑目合眼」的打坐視為「假坐」。在他看來,單純固守靜坐的形式,可能會遺漏「以道制欲」的靜坐宗趣。「真坐」並不拘形式,而是貫穿在「住行坐卧」等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的,關鍵在「把斷四門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內」,也就是要「以道制欲」。因為外在五色五音五味會使人目盲耳聾,只有踐行「以道制欲」的靜坐要旨,才能實現「心如泰山,不動不搖」(歸心不動)的境界,並進而契入真道。
王常月真人更是提出「先死妄心後入圜,先了愛緣後打坐」的修道法門,就是有鑒於後世的人執迷於入圜打坐,而忽略了「以道制欲」的靜坐旨歸。他曾經要求守戒弟子:「自今日起,須將平日所迷的鉛汞龍虎,陰陽燒煉,種種譬喻,悉皆收起。唯從清凈法門,死妄心,息邪念,平平穩穩,從中道大路上行。」 在王常月真人看來,人若不能以道制欲,舍妄歸真,就不能入定生慧。因此,不了愛緣即入圜靜坐,其實是空坐蒲團,盲修瞎練。他諄諄告誡後學:「若不先死妄心,安神定氣,如何能夠大靜?不能常清常靜,如何能夠入定?不能入定,如何能夠生慧?」
透過諸位祖師的教誨,我們可以真切地領會到:靜心的關鍵在剋制私慾、了斷愛緣。若能「靜心」,自然就能「歸道」。歸根復命其實正是私慾盡凈、愛緣斷除後的自然結果。制欲、斷緣就需要輔助恰當的修道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靜坐。但是,我們一方面要修習恰當的修道方法,另一方面又不能被「法」所執,本末倒置,以至於「執法成病」,反倒忘卻了「以道制欲」的初心。
貼吧:道教第一洞天吧
微信號:JYSyangtaigong
新浪微博:@濟源市陽台宮
TAG:濟源市陽台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