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感謝的不是貧窮,而是逆境中的「共情商」
媽媽讀呀
原創
河北寒門女孩707分考入北大,她寫作的《感謝貧窮》在媒體上引發巨大關注。「貧窮不值得感謝」「苦難早就個人」的觀點頻出,然而我以為,最要感謝的不只貧窮,還有逆境中的「共情商」。
王心儀出生在河北棗強縣一個相當普通的農村家庭中,家庭里上有老下有小。體弱多病的母親,卻展現出一位媽媽的大愛和堅毅。為了支撐家庭,她不僅要照顧身患重疾的老人,還要養育3個年幼的孩子,同時兼顧家裡的田地。正是母親的辛苦和不易,深深感染了王心怡。
「希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讓母親不再辛苦。」這心愿猶如種子,紮根在王心怡心中,最終成長為參天大樹。
可以說,「共情商」是王心怡內心奮鬥的驅動力。而共情商有多大的威力?其實好多父母沒有意識到。
共情商是什麼?
共情商是心理學上的一個範疇,也是一種共情能力。不需要別人點穿,自我就能站在他人的角度,體會和理解他人的情緒、需要與意圖。共情商不僅是一種人格品質,更是一種態度和能力。
沒有共情商的孩子,體會不到父母的辛苦。某一天,當你抱怨孩子鋪張浪費,學習不勤奮,沒有意志力,缺乏人生目標時,也許其中一個根源在於「共情商」的缺乏。
他體會不到父母多辛苦才掙到錢,而辛勤地工作是為了給他們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不理解這背後的原因在於「社會競爭激烈」。他們沒有遠大的人生目標,他們體會不到「學習不苦,不學習的人生才苦」的道理。
說到底,共情商的缺乏是參與的匱乏。
王心怡的媽媽苦嗎?和大多數人來比,真的苦。烈日下勞作,拖著疲憊的身軀照顧老人、孩子。她的身體也許受苦,心靈或許很甜蜜。
她的心是滿懷著希望啊。王心怡在《感謝貧窮》里說,媽媽從她一歲起就教她學唐詩,使年幼的她飽讀詩書。在求學以後,最感人的是這樣一段話:
當時到鄉里的路破得不成樣子,水泥板碎成一片一片,走起來坑坑窪窪,一到雨天還會積很多水。可媽媽每次接送,從不誤時。其實本可以讓我們寄宿在學校,一周接送一次,但鄉里學校的伙食實在很貴。媽媽又擔心正在長身體的我們,卻苦了體弱的自己。
有時候免不了要讓我們下車跑一會,於是每天上下學跑上一公里就成為了我和弟弟的鍛煉方式。記得有一次下雪,雪積了有一尺厚,車子出不了門,媽媽裹著棉襖,頂著風,走到學校來接我們,一路上也不知道有多少雪融化在了母親的臉上。但我和弟弟興奮得不得了,一邊玩雪,一邊和媽媽說著今天學到的新知識。
我們三個人就這樣一直走到天黑才到家。那時候我便懂得了,幸福不是因為生活是完美的,而在於你能忽略那些不完美,並儘力地擁抱自己所看到的美好與陽光。
一個來自農村的媽媽,用最樸實的育兒道理養育著孩子。她參與到孩子生活的點滴當中,也讓孩子共情到媽媽的不易。
你把孩子保護得那麼好,
他怎麼可能共情呢?
生活是最好的課堂。
共情商差的孩子,不了解這個時代,不了解生活真實的模樣。有人說,不要在愛的名義和一切為了學習成績的借口下,將孩子推到溫暖鮮活的生活之外。
培養共情商很簡單,讓孩子接觸真實的社會,融入熱氣騰騰的人間煙火。不去地里勞作一次,不知道烈日灼烤背部,皮膚晒傷的痛苦。小時候,我跟父親回農村。他特意帶我去鄉間種田體驗生活。
不過就是短短的兩個小時,當我重回到飯桌上,看到白米飯蒸騰的熱氣,想到田地里勞作的不易,再也捨不得浪費一粒糧食。
我的好友猶太人rafa,他的父親從小讓他外出打工、體驗真實的生活。在以色列酷熱的夏天,當他結束一天加油站的打工工作,回歸空調屋裡的涼爽,他嘆到:「沒有什麼比這更美好了。」
試問,如果總是待在空調屋,能感受到幸福嗎?
沒有苦難就沒有感受,沒有感受就體驗不到幸福。共情商讓孩子成長,讓孩子體驗到父母的不易,讓他們心中有目標,成為他們起航的原動力。
※今日夏至,如何讓孩子少生病順利過「苦夏」?這有一份健康清單
※真相來了:高智商真的是遺傳嗎?頂級心理學家用實驗告訴你
TAG:媽咪讀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