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孫烈:《德國蒸汽機車在中國》簡介

孫烈:《德國蒸汽機車在中國》簡介

德國蒸汽機車在中國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孫烈研究員與德國柏林工業大學Dirk Forschner博士合作完成《德國蒸汽機車在中國——德國蒸汽機車的製造及其在中國的運營(1892—1985) German Steam Locomotives in China: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German steam locomotives in China from 1892 until 1985》(中英文對照本)(以下簡稱「《德國蒸汽機車在中國》」)一書,2017年11月由中國鐵道出版社出版。

中國鐵路一度被稱作「機車萬國博覽會」,名目繁多的數千多台機車南來北往,曾經是技術史上一個長達百年的動態奇觀,頗受全世界研究者與愛好者的關注。機車即火車頭,是一種高度複雜、耗能最少的陸地運輸工具(按每噸公里消耗燃料量),也是鐵路最為關鍵的設備。中國走完從購買,到會用、會修,直至能夠完整地造出機車的歷程,花費了將近一百年的時間和難以計數的錢財,遠遠超過法國、德國、美國與日本等國的情況。在這百年期間,同一型機車可能由多國製造,同一家製造商銷往中國又往往不止一種車型,品牌、型號、標準和操作規程等紛亂雜陳。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維護修理、技術改造與更新換代,更是家常便飯,而留存下來的記錄資料又殘缺不全。這些因素致使鐵路機車史的專門研究「門檻」較高,不少問題尚待澄清。

2011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與德國柏林工業大學開展 「德國技術向中國的轉移 (Making Technology Appropriate: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Germany to China, 1860s-1980s)」的合作研究,蒸汽機車及蒸汽技術轉移史成為其中的重要研究課題。《德國蒸汽機車在中國》(中英文對照本)一書,由前言、資料來源與文獻綜述、德國蒸汽機車在中國的用戶、德國的機車製造企業、德國為中國製造的機車清單、機車概要、適應中國需求的機車改造、中文文獻里的德國機車、照片和圖紙、實物遺存的考察記錄、參考文獻與圖片來源、縮略語、德國蒸汽機車在中國(英文版)共13部分組成。相比於國內外同類專著,該書具有以下三個顯著特點。

首先,引入了「適用技術」的觀念和分析方法。一般來說,技術轉移的雙方處於不同的技術梯度場,不同技術被用於解決相同的問題,或者相同的技術產生不同的使用結果,由此產生了適於轉移(或接受)的技術。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書中解讀了很多德國機車在中國發生了「適應性改變」的技術細節。例如,為適應多標準而在為中國的機車加裝亨氏車鉤(Henricot Coupler);德國工廠根據運行線路的供水水質調整鍋爐的設計參數;用新式的電力頭燈取代老式油燈;貨運機車改作客運;去除客車的供暖操作;用簡易或國產配件取代原產零部件;司機左側或右側駕駛等規程的變更等等。基於這些差異性細節的分析,使得原先單純的「引進」技術,轉而成為複雜而生動的「適用」技術,改變了以往技術轉移由此及彼的「線性」描述。

其次,展示了大量的照片、圖紙和表格。受益於國外檔案館、圖書館、機構與私人博物館深厚的積累和友好的開放性,不少珍貴的資料在該書得以披露,彌補了當前史料的不足。研究者首次澄清了德國蒸汽機車中國轉移的規模——「14家公司向中國交付了568台機車」,幾乎遍及從東北到海南,從上海到西南的各大幹線與工礦鐵路;首次系統考證了運營這些機車的中方機構的中西文名稱、線路與站點的名稱;直觀展示了多種集成技術、適用技術的內容及其特點。其中的一些照片,或源於當年製造廠的存檔,或來自於20世紀上半葉福麥斯特等來華調查者妥善保存的資料,或取材於Forschner與孫烈近年來實地考察的記錄,它們有時相互印證、彼此補充,使得分析機車從出廠到運營之間存在的差異、探討技術改造的細節變化,成為可能的研究路徑。此外,這本「技術性」稍顯突出的鐵路史專著,有意保留了同蒲鐵路的修建、二戰爆發導致克虜伯機車易手印度等軼事,增強了可讀性。

第三,該書是中英文對照本,而不是英譯本。實際上,書中內容並不存在單獨發行的英文本或中文版。2013年研究成果尚在醞釀之時,Forschner與孫烈共同確定,將來撰寫的書稿應採用中英文對照的形式,以方便中外讀者的閱讀與研究所需。考慮到讀者群主要來自於中國,該書最終由鐵道出版社出版。幾年來,撰寫(主要由Forschner完成)、漢譯(主要由孫烈完成)、編輯與出版的過程不無艱辛,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與中國鐵道出版社自始至終給予最大的支持。

《德國蒸汽機車在中國》(中英文對照本)一書的出版,可以看作是一部不乏細節的「德國+中國」的蒸汽機車「圖文」簡史。讀者或許可以從中發現一些重要的問題,而且能夠簡要作答。譬如,為何詹天佑等人已能自行鋪設鐵軌,而適合山道的「馬萊」型機車在隨後的數十年卻要反覆引進並延用至1970年代?因為此類新型機車非常契合京張鐵路的需求,而高性能機車的設計、生產、使用與體系化的成功,歸根到底源於所在國強大的經濟社會需求與雄厚的科技綜合實力。中國機車從無到有、由零至整、從弱到強的發展軌跡,凸顯了點滴匯聚的集成技術、不斷嘗試的適用技術的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科學傳播研究中心)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車 的精彩文章:

洛洛歷險記結尾一場新的戰爭又開始了,那麼機車族與猛獸族誰會贏?
《洛洛歷險記》機車族人數最少的3個家族,最後一個只有一群鳥!

TAG:機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