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四書》——淵源流傳的經典

《四書》——淵源流傳的經典

中國古代有「四書五經」,幾乎與基督教有聖經、伊教有古蘭經相似。四書五經,被用為科舉中選拔人才的命題書和教科書。如果說今日學子不知「四書五經」為何物,恐怕會是件難堪的事。我們只要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必然得提到「四書五經」。「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包含內容極其廣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

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的是《周易》《三禮》《書經》《詩經》《春秋》(三傳)。

毫不誇張地說,如果不了解這九本書,就很難了解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反過來,即使了解了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但不能將它們統攝到這九本書里去,也把握不住中國文化的理論基礎和核心價值觀念。所以,這九本書統領了整個中國文化,是我們把握中國文化根本精神的必讀書。

今天,我們就先來說一說這「四書」!

《大學》——止於至善

理學家通過歷史考證,認為《大學》是孔子的弟子曾參所作,《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他同時也是曾參的弟子,而《孟子》又是子思弟子的弟子孟子所作,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儒家傳承系統。從時間上來講,《論語》第一,是孔子作的;《大學》第二,是曾參作的;《中庸》第三,是子思作的; 《孟子》第四,是孟子作的,它們被統稱為「四子書」。

但是從內容上來講,理學家們又覺得,《大學》是入門書,因為《大學》講的是具體的道德規範,它主要講的是三綱領、八條目。

所謂三綱領就是《大學》里的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這是人的三個最根本的追求目標,所以稱為三綱領。

八條目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現在常常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八條目的後半段。

整部《大學》就是圍繞三綱領、八條目來展開的。最高理想是止於至善,通過明明德,明自己的德性,然後不斷地新民,就是讓民眾都能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最後一起達到至善。

八條目的核心就是修身,前面的四個步驟是為了修身,後面是修身以後所要實現的三個目標。所以《大學》裡面講:「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不管天子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都要以修身為根本。修身的目的就是要達到道德層面的自覺自愿。如果是被動的,就不能稱為道德了,那就是在法律制裁的威脅下遵守法律的問題。道德一定是出於自覺自愿,只有這樣,才可能達到至善。

《論語》——克己復禮為仁

如果說《大學》是入門,那麼《論語》里說的就是具體的道德規範。

《論語》的核心其實就是仁。因為在孔子所處的時代,按他自己的話來講,是「禮崩樂壞」了。所以,怎樣來挽救這個禮崩樂壞的危局呢?孔子強調要通過人的自我修養來恢復對於禮這種規範的遵循。

孔子講「克己復禮為仁」,即主動地剋制自己的行為,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這就是仁的意義。所以孔子提出來的仁是倡導一種道德的自覺。同時,如果具體來講,仁又是分散在各個方面的。孔子回答什麼叫仁,答案多得很。他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特點,來告訴對方,什麼叫做仁,通過仁來規範這個人的各種行為。

《孟子》——仁政才是王道

接下來,孟子又把孔子「仁」的思想進一步推演,成為了「仁政」。仁,不僅僅是每個人自我修養時應當自覺遵守的規則,同時也成了治理一個國家的根本理念。

孟子認為,治理國家必須以禮樂教化,而不能用強制的、暴力的手段,要實行王道,而不是霸道。他指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決條件,因此,天命在於民心而不在於君主,若君主無道,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人民便應謹守崗位。

孟子主張施行仁政,必須先有仁心,然後方推行仁政。孟子認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是統一天下者必具備的條件。而仁政的具體表現,就是使國家給百姓安居樂業的王道,要實行王道,又要尊賢使能。

《中庸》——修為的至高點

現代哲學史家陳榮捷曾說:「在儒家全部經典文獻中,它(中庸)或許是哲理性最強的。」

《中庸》是儒家經典,至今已流傳兩千多年,在儒家學說中佔有重要地位。從孔子開始,儒家就認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孔子講過,「中庸之為德,至矣,民鮮久矣。」中庸這種品德是最高的,老百姓能夠這樣去做的已經很少了。

中庸之道的內在邏輯可以概括「尚中」、「時中」、「中正」和「中和」四個方面:「尚中」是中庸的邏輯起點,其內涵是「無過無不及」;「時中」是中庸的內在本質,其基本內涵是在動態中把握和貫徹「中」的原則;「中正」是中庸的規範準則,其基本內涵是「禮義」;「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標,其內涵是天人和諧之美。「尚中」的思想古已有之,而「時中」、「中正」和「中和」則是孔子對「尚中」思想的發展。

另外,儒家還講一個概念,叫做「和」。跟「中」一樣,「和」也是恰如其分的意思。《中庸》裡面有一句話叫做「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喜怒哀樂表達出來了,而且恰如其分,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就對了。我們現在都在講誠信,《中庸》就已經把「誠」這個概念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誠者天之道」。天是最講誠信的,「四時不忒」,四季不會錯位,不會不來。春天過去一定是夏天,夏天過去一定是秋天,秋天過去定是冬天,這個規律是不會變的,這是天道,天道就是這樣的誠。人呢?人就應該效法天的誠道,所以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孟子》里也講過:「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說法不太一樣,但意思是一樣的。

作為儒家學派經書的《四書》,不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體現出早期儒學形成的嬗遞軌跡。它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至今讀來,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迪價值,堪稱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精華。


文章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和天下 的精彩文章:

梅西點球被撲出是偶然還是必然?
秦始皇「焚書」是真,「坑儒」實則背了一口大黑鍋

TAG:易和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