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小偷家族》前,你必須知道的事

看《小偷家族》前,你必須知道的事

仲夏之夜,未眠。

因為網路的發達,我和新加坡的好友,一起與睏倦和時差戰鬥,為的是聽清楚記明白,戛納頒獎的每一個瞬間。

北京之後的匆匆一別,我送了他一本是枝裕和的書,就好像是枝裕和的電影一樣,人的一生一直在尋找一種牽絆和一種儀式。好像《如父如子》中的那個照相機,人們為了銘記離別,總要去贈予什麼。其實不過是,為了自己的不舍而做的無用功。

GIF

對於是枝裕和的影迷來說,即使他賦予自己電影結尾再好的處理,也比不上戛納夜晚的結尾,凱特·布萊切特念出那個名字,送出了那個好像希臘神話中的「金棕櫚椰子」。

《小偷家族》擊敗了那部3.9分的「神作」,這是屬於是枝裕和的故事結局。當晚有人說戛納還了《無人知曉》欠給是枝裕和的尊敬,我和朋友淡淡一笑,戛納早已結束,但是我們都不願意關上電腦。

從《無人知曉》談起,回顧處女作《幻之光》,我說起我最喜歡的《步履不停》和有些失望的《如父如子》,直到5點的鬧鐘響起。

晚安,是枝裕和。晚安,戛納。

《小偷家族》定檔8月3號(本周五),我總想為這部電影寫點什麼。因為新加坡已經上映,我得到了新加坡好友的幫助,他告訴我《小偷家族》的所有,都在我們聊過的四部電影當中。

我昨天又重溫了一遍這四部電影,伴隨著是枝裕和的長鏡頭,和我無比欣賞的配樂,凌晨3點45,我與是枝裕和再道晚安。

今天,我將會以這幾部作品獲得的提名作為一個時間線,和大家聊聊它們的故事。

《幻之光》

長鏡頭、生活化敘事

僅僅是處女作就殺進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是枝裕和註定要在影史留下自己的名字。雖然最後陳英雄的《三輪車費》帶走了金獅,但是我認為《幻之光》更加的出色。

是枝裕和後來戲言《幻之光》不算是他的處女作,因為這部作品有太多大師的影子——「安哲」、侯孝賢等等。

但我認為,是枝裕和此時已經展示出自己的電影哲學,他帶著日本本土文化的紐帶,去思考這個世界。處女作有著歐洲電影大師的影子,也不足為奇,陳英雄也是在法國吸取了最優質的歐洲電影的營養。

《幻之光》講了一個傳統到不能再傳統,生活到不能再生活的故事,但是是枝裕和在裡面安放了自己對於死亡和羈絆的思考,最重要的,他有了自己的流派。

《幻之光》奠定了是枝裕和的拍攝視角,這個對於他後面作品的影響非常重大——該片用了大量的長鏡頭和固定機位,這樣的攝影會讓觀眾感受到是枝裕和以一個平視的角度,去表達生活化的東西。

但是隨著劇情的不斷延伸,是枝裕和攝像機的角度也在不斷拉高。從平視變成了「上帝視角」。在這個角度上,是枝裕和默默的記錄著角色的經歷,還有對死亡的執念,和宿命的羈絆。

結尾處,是枝裕和完成了他身份的第三次改變,他的風格也建立了起來。觀眾似乎感受不到是枝裕和在用導演的身份去影響他作品中人物的命運,甚至不需要觀眾去完成最後的哲學思考。

如同影片結尾處,依舊保持的長鏡頭一樣,是枝裕和將所有的和解再一次交給生活。他的鏡頭語言,可以讓時間在靜止中流淌。

觀眾在生活中找尋著是枝裕和所表達的和解方式,可是枝裕和根本沒有說明,他只不過用鏡頭記錄著,人們的心事、海邊的西瓜、安靜的小鎮、射入窗里的那束光。

《幻之光》奠定了一個屬於是枝裕和自己的風格,而且在之後的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無人知曉》

被遺棄的孩子

《無人知曉》的原型要比電影中殘酷的多,那是一個幾乎沒有希望的故事。但是你很難想像是枝裕和把它改編成這樣,《無人知曉》的痛被是枝裕和拍的很輕很輕,甚至在有的地方,觀眾們都會忘記,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這部片子中是枝裕和再一次沿用了《幻之光》的技法,並運用得更加成熟。前作中我們還能看到歐洲電影的影子,在這一部中,我們好像找不到同類型的作品和他對比。

是枝裕和,就是是枝裕和。

在他的鏡頭下,生活的惡意和善良、希望與絕望沒有被強加定義,沒有被賦予討論。拋棄孩子的媽媽,可以如此愛自己的孩子;那些鏡頭下的孩子們,承受著他們這個年齡,不應該承受的經歷。

可是這一切,無人知曉。

是枝裕和用生活本身去控訴生活,讓我們感受得真真切切。這部作品一直緊抓觀眾的心,讓觀眾目睹著生活的苦楚和無奈,絕望像在真空中吶喊一樣,發不出聲音。

但是,這就是生活。

影片結尾的處理,已經足夠讓是枝裕和進入殿堂級導演的名單。黑夜和白天的轉換,他將悲傷與希望在夜與日的轉換中化為烏有。

明媚溫暖的陽光灑在四個孩子身上,剎那間,觀眾感受到了是枝裕和的溫暖。當我們以為他參與了關於他們未來的討論的時候,他的長鏡頭將我們再一次拉回現實,他們的背影彷彿在告訴我們,他們的未來也就這樣無人知曉,無論生活發生什麼,他們都要堅強的活下去。

我們難以理解是枝裕和是怎樣理解生活的,好像所有苦楚、悲情,都不過是生活的過客,而生活本身,他是不會給觀眾一個定義的。

是枝裕和說,有時候連他自己也想不通,很多影評人說他對生死,對家庭,對很多東西有著很多的思考。但他說,只是碰巧而已,他自己碰巧對這一類故事有著很深的共鳴。

也就是這部《無人知曉》引出了我一開始說的故事,《小偷家族》是還《無人知曉》的「債」。那年全世界和電影有關的人都知道了是枝裕和,可是他卻和金棕櫚,擦身而過。

我相信是枝裕和是不會在意的,因為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步履不停》

對家庭的探討

2008年,是枝裕和保持著自己的高產,他對於生活的熱愛、討論、記錄依舊「步履不停」。

可是那一年的金獅被一個摔跤手捧走,金棕櫚大獎更是被一部很少被影迷們提起的法國本土電影《牆壁之間》獲得。如果談到對於《小偷家族》的影響,我認為《無人知曉》《步履不停》《如父如子》在內容上會更多。

確實相比於《無人知曉》的藝術高度,《步履不停》看起來加入了更多的技法。好像少了一些是枝裕和的隱忍和「冷漠」。但在《步履不停》中,是枝裕和明顯更早的干預了影片本身的生活。

是枝裕和靠創造力完成了他的藝術創作,還有日本文化的輸出。這部電影讓觀眾看得似懂非懂,牽引著觀眾想要去了解日本的文化、日本的美食(壽司、天婦羅)、日本的職人、日本的家庭、日本人眼中的生死。

《步履不停》中,他展現了自己超強的編劇能力和對節奏的極致把控(早期有人評論,是枝裕和的電影像紀錄片):一開始設計的樓梯讓影片呈現出了一個閉環的結構,並最終象徵著家庭的傳承。

即使是埋下來如此高超的編劇技巧,我們也感覺不到是枝裕和的刻意,依舊是長鏡頭。依舊是無懈可擊的配樂以及構圖。

一直明亮的色調,為影片一開始就定下了一個基調和一個暗線——對於生活家庭的和解,而那種和解也是是枝裕和式的隱忍。

儘管後面的設計有些明顯,但我依舊喜歡看到不一樣的是枝裕和。而且,這部電影中另一個主題直接延伸出另一部電影,你不必和你爸爸一樣——《如父如子》。

《如父如子》

血緣與人性的思考

2013年口碑不錯的《如父如子》殺進戛納,這部作品依舊保持著是枝裕和的感覺,但是在技法上,我認為沒有達到是枝裕和的巔峰。

那年的戛納更喜歡那部個性極強的電影《阿黛爾的生活》,而那部電影我認為也是把攝影機對準了生活,不同的是它比是枝裕和的生活更加尖銳。《如父如子》雖說是一部好電影,但是那一年註定不屬於是枝裕和。

在影像風格上,《如父如子》也不像是枝裕和的傳統,也許和那句台詞一樣:你不必像你的父親,是枝裕和的作品也不用全部都一個模樣。

《如父如子》更多的體現了是枝裕和強大的劇作能力,一個簡單到電視劇級別的劇情(抱錯孩子,交換孩子),在是枝裕和的鏡頭下就完全變了樣。

藉由孩子和父母的視角,是枝裕和在討論血緣和血親的時候,對日本的社會現狀,甚至是現實狀況下的人性百態都進行了討論。

這部電影結尾處,是枝裕和做出了改變,當福山雅治脫下西裝穿上運動服想陪兒子去玩耍的瞬間,是枝裕和賦予了這部電影溫度。這種溫度不再是是枝裕和用大師級別的技法拍出來的,而是真正的溫度。

對於孩子的元素來說,是枝裕和依舊保持著謙虛,他說執導孩子的戲慢慢有了一些心得,然後有了自己的孩子,就潛意識中寫了很多關於孩子的戲。

如果影迷人認為這些是枝裕和的作品有打動到你,那麼《小偷家族》有著他們所有的元素。

我認為,《小偷家族》在國內上映是有很大意義的,它可以滿足影迷多元化的觀影需求,去看那麼優秀的文藝片,還能探底中國的文藝片市場。所以,讓我們一起等待8月3日的《小偷家族》上映後,會發生什麼吧。

這個時代到底有沒有電影大師,我不想去討論,因為在我心中有幾個人,撥動了電影在我心中埋下的線,讓我心頭一顫,讓我黯然神傷。

我慶幸那幾個人中,我遇見了是枝裕和,讓我能觸摸到生活的溫度,呼吸到空氣的冰冷。我不需要證明我存在,但是我在他的電影里,知道了生活的存在。

作者 編輯:曾經一千王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CTV6電影頻道 的精彩文章:

入圍成龍國際動作電影周的除了《戰狼2》《紅海行動》,竟然還有它!
《動物世界》是被高估的神作,還是被低估的爆米花電影?

TAG:CCTV6電影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