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變形金剛」跨越江河天塹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舟橋浮渡裝備就像一塊塊大型水上「積木」——
「變形金剛」跨越江河天塹
強天林 王海源
俄羅斯西部奧卡河訓練基地,300米寬的河面上沸騰起來,隨著舟橋官兵操作多種裝備,一個個舟橋單元如變形金剛般拼接在一起,一座「鋼鐵巨龍」橫卧在開闊的水面上,坦克和自行火炮等重型裝備駛上浮橋快速到達對岸……
好一場工程兵部隊的水上巔峰對決!根據「國際軍事比賽-2018」計劃安排,「開闊水域」項目於8月3日開賽。這是俄羅斯工程兵部隊的一項傳統軍事比賽項目,實戰性高、應用性強,旨在全面檢驗舟橋部隊多方式、快節奏、不間斷的渡河保障能力。今年,我軍中部戰區第83集團軍某舟橋分隊赴俄羅斯,參加「自行舟橋渡送坦克」「60噸漕渡門橋渡送彈藥車」「連級門橋渡送加強坦克排」等項目的角逐,全部使用俄羅斯提供的舟橋裝備。
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平均3.5千米到12千米就有一個涉水障礙。面對這些障礙,部隊以及輜重如何快速通過,始終是世界各國軍隊密切關注的焦點問題。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戰時深水大跨橋受損後,為保障部隊快速機動和物資運輸,運用浮渡技術維持前後方交通通暢,是最簡單、最實用、最快捷的應急方法。
戰場「魔術」
橫渡天塹奪先機
從古至今,戰場上不乏舟橋裝備的身影。從原始簡易的竹木器械,到工業感十足的鋼鐵合金,再到高科技分子複合材料,舟橋裝備緊隨時代變身。
根據中國古代兵書《六韜·虎韜》記載:周朝時期,軍隊就備有「渡大水」用的「飛江」「天潢」和「越溝塹」用的「飛橋」等器材,這些應該是早期最原始的舟橋裝備。三國時期,赤壁之戰,曹操將戰船首尾以鐵索相連,使人馬在船上如履平地,這成為早期浮橋作戰的影子。宋滅南唐之戰中,宋太祖下令在長江架設由竹子、龍舟製成的跨江浮橋,這是中國最早出現比較完善的軍用舟橋裝備。清朝晚期,湘軍和淮軍中配有專門負責架橋的分隊。由此可見,舟橋裝備在我國的發展起步很早,戰場實用性也很廣泛。
據史料記載,在歐洲,舟橋裝備首次出現在戰場是在公元前327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遠征印度,曾用隨軍攜帶的氣囊和可分解的木舟架設浮橋。公元4世紀,羅馬軍隊在對波斯的戰爭中,曾用獸皮蒙在柳條骨架上製成船隻,以架設浮橋。在歐洲三十年戰爭期間,荷蘭和法國的軍隊都隨軍攜帶有舟橋器材。
隨著工業水平逐步提高,不少國家對舟橋裝備不斷改善,並在戰場上進行檢驗。到19世紀後半期,舟橋裝備中的木質受力構件逐漸被鋼材、鋁合金等金屬構件所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重型火炮、汽車、坦克等紛紛走上戰場。為保證這些鐵甲戰車順利通行,舟橋裝備的載重量及其他性能指標不斷提高,如日本的百式舟橋器材、美國的1926年式鋁質舟橋和蘇聯的「恩2波」「特波波」重型舟橋等。也正是這一時期,舟橋裝備在技術上出現了質的變化。
那麼,舟橋裝備在現代戰爭中又是如何發揮作用呢?
中東戰爭期間,埃及軍隊的工程兵部隊沿170公里長的運河,開闢了10多個浮橋渡場和50個門橋渡場,保障埃及5個裝甲師強渡蘇伊士運河,突破了以色列號稱「固若金湯」的巴列夫防線。
伊拉克戰爭,為保障美軍快速向巴格達推進,美軍工程兵在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上架起巨型浮橋,保障大軍順利開進,為部隊快速機動部署贏得先機。
正因為舟橋裝備在戰場上作用日益凸顯,能夠幫助部隊快速機動、搶佔戰機,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開始競相對舟橋裝備進行更新換代。比較典型的有法國F1摩托化浮橋、美國IRB改進型帶式舟橋、德國M3自行舟橋和法國EFA前線渡河器材等。
進入21世紀,隨著材料技術和信息技術突飛猛進,舟橋裝備不斷迭代。運用自動控制技術,可實現舟橋機電一體化作業,舟橋裝備的發展產生了跨時代的飛躍。
7月20日,「開闊水域」備賽階段,俄方向我軍參賽隊演示連級門橋渡送加強坦克排。虞平 攝
軍民融合
探索發展成體系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歷來是兵家必須解決的重要課題。我國幅員遼闊,江河縱橫,既給軍隊行動造成了巨大的障礙,也給舟橋裝備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實踐舞台。一直以來,我軍對舟橋器材的探索研究十分重視。
解放戰爭中,我軍曾用百式舟橋器材、摺疊舟以及浮囊架設浮橋,或者使用圓木油桶等簡易器材架橋,保障部隊渡河作戰。
抗美援朝戰爭初期,中國人民志願軍曾在長甸使用百式舟橋器材架設浮橋,保障廣大官兵橫跨鴨綠江入朝作戰。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舟橋裝備主要依靠引進蘇聯的舟橋器材。1962年,我國成功仿製出62式舟橋,這是我軍舟橋部隊裝備的第一代制式渡河器材。這類舟橋通行能力大,但作業耗費人力物力,目標大,容易被打擊,因此一般在夜間進行架設保障通行,到拂曉撤收。此後,我軍又製造出79式帶式舟橋,該裝備採用四折式設計,入水後能夠自行展開,不僅結構簡單作業方便,還不需要構築碼頭,大大加快了作業速度,提高了保障能力。
上世紀90年代,我國在舟橋裝備研製方面取得突破,自行研製出新一代重型舟橋裝備,主要用於保障重型裝備通過江河障礙,並在一系列演習任務和非戰爭軍事行動中得到了廣泛運用。
新一代重型舟橋裝備機械化程度高,其門橋的卸載依託液壓傳動,結構採取箱體式,完全不需要人工架設笨重的桁架和橋板,既安全又省力,效率成倍提高;採用模塊化配置,結構隨時可變,一節門橋接上裝有動力裝置的尾舟就可用作漕渡,而將門橋連接起來即可架設浮橋,能夠有效保障坦克、裝甲車、火炮等重型武器裝備跨越大江大河的障礙,是名副其實的水上「變形金剛」。
「5·12」汶川大地震後,通往災區的橋樑道路嚴重損壞,救援工作遲滯難以展開。緊急關頭,原成都軍區某工兵團利用重型舟橋進行漕渡,將一批批救災物資和機械設備運入災區,在搶險救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總體設計和技戰術性能上來講,我軍新一代重型舟橋已經能夠和美國、俄羅斯、德國、法國等歐美髮達國家的舟橋裝備相媲美,目前已經成為我軍舟橋部隊的主戰裝備。
科技助力
「變形金剛」換新顏
戰後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充分向人們展示了高科技武器的強大威力,也顯示出舟橋裝備舉足輕重的地位。放眼各國軍隊,無不在渡河工程保障上下足了功夫。比如,在高流速的江河上,美軍、俄軍可架設承載能力達70-120噸的浮橋或漕渡門橋。
舟橋裝備因為自身的體積和重量較大,在作業時需要人員的密切協同,作業時間較長,這往往會對搶佔戰場先機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如何提升舟橋裝備的機械化程度、自主化程度、抗損性能、架設和撤收速度,是當前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重要課題。
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的大量應用,使得舟橋裝備的技戰術性能得到了全面提高,渡河保障能力成倍提升,讓水上「變形金剛」變得更快更強。
隨著金屬材料向高強度低合金鋼、鋁鈦合金結構鋼和複合鋼材料發展,高分子複合材料、工程塑料、膠結劑等工程化學材料逐步取代了傳統的工程材料。這些材料運用在舟橋裝備上,將大大提升承載能力和抗毀傷能力。如德國FSB2000、法國F1等帶式舟橋均採用了輕質鋁合金材料,不僅重量輕、耐腐蝕、便於維護,而且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
目前,在現代舟橋裝備中,自行舟橋成為各國軍隊「新寵」。新型自行舟橋一改車尾在前的傳統設計理念,採用車頭在前的方向行駛,大大提高了陸上和水面的行駛速度。英國與德國聯合研製的M3自行舟橋,多輛並聯可以架設橫跨江河湖泊等障礙。在遭遇敵方襲擊時,自行舟橋還能迅速分解、疏散或在水面上快速轉移,具有很強的戰場生存能力。我國也在主戰坦克底盤的基礎上,成功研製出履帶式重型自行舟橋,並在2015年的「開闊水域」比賽中首次公開亮相。
下一階段,提高舟橋裝備維修和補充效率,提升快速反應和持續作戰能力,就必須加強裝備的通用化、系列化、模塊化研究,從而全面提升總體保障能力。同時,各國還在不斷提高裝備的數字化程度,在舟橋裝備上配備數字化採集、通信與接收設備,隨時隨地進行戰場信息的分析處理。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