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非洲經濟差異化發展態勢

非洲經濟差異化發展態勢

● 非洲的主要經濟體排序變化

●高速的增長與發展的落後

●非洲石油出口國和石油進口國

● 非洲各次區域國家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各國所面對的外部經濟條件具備三個主要特徵:其一是全球範圍內的貨幣超發,以及由此帶來的全球資產價值高估;其二是多數國家重視基礎設施建設,並將其作為對沖經濟下滑的重要手段;其三是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並由此帶來全球貿易總量的急劇變化。

非洲國家在面臨近年來的全球經濟變局時,首要的困難是資本原始積累不足,拿不出充足的資金對沖國際經濟波動的衝擊。尤其是當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時,非洲依靠能礦資源出口的國家往往產生巨大的經濟震蕩。然而,在此過程中,那些政局穩定、重視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經濟多元化發展的非洲國家則從中受益。因此,準確把握近年來非洲各國經濟的差異化發展態勢,是做好對非投資和經貿合作的重要前提。

非洲的主要經濟體排序變化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的統計資料顯示,非洲的GDP總量為2.14萬億美元,佔全球經濟總量的2.83%。其中,非洲排名前10位的主要經濟體包括奈及利亞、南非、埃及、阿爾及利亞、安哥拉、摩洛哥、肯亞、衣索比亞、坦尚尼亞和迦納,其佔比分別為19.14%、13.04%、12.69%、7.42%、5.25%、4.62%、3.09%、2.98%、2.15%、1.92%。這10個國家的經濟總量之和占非洲經濟總量的比例達到72.3%,這說明非洲主要經濟體在非洲的經濟規模中佔據絕對份額,而其它眾多經濟體的規模相對則非常小。與10年前相比,非洲主要經濟體的經濟總量排序發生了局部變化,也反映出非洲經濟發展的一些特點。

其一,非洲第一大經濟體地位已告易手。奈及利亞經濟總量上升為非洲第1位,其占非洲經濟總量比例由2007年的17.93%上升為2016年的19.14%,其佔比最高在2012年曾達到22.72%。南非從非洲第1大經濟體下降為第2大經濟體,其占非洲經濟總量的比例由2007年的20.06%下降為13.04%。長期以來,南非作為非洲第1大經濟體,具有很強的地區影響力,但近年來因黨派紛爭、政局不穩等原因,經濟發展始終提振乏力;奈及利亞依靠其石油資源,也重視發展製造業等多元經濟門類,取得了良好的發展成績。

其二,北非國家經濟總量在非洲所佔比例有所下降。2007年,阿爾及利亞、埃及為非洲第3、第4大經濟體,其經濟總量佔全非洲的比例為9.04%和8.85%;從2008年開始,埃及超過阿爾及利亞成為非洲第3大經濟體,並且兩國經濟總量差距越來越大;2016年,埃及、阿爾及利亞經濟總量占非洲比例分別為12.69%和7.42%。摩洛哥和突尼西亞的經濟總量佔比均有下降,2007年摩洛哥、突尼西亞佔全非洲經濟總量的比例分別為5.29%和2.61%,至2016年則降至4.62%和1.78%;摩洛哥被安哥拉超越成為非洲第6大經濟體,而突尼西亞則被迦納超越,在非洲經濟總量排名第11位。

其三,肯亞、衣索比亞和坦尚尼亞等東部非洲國家穩步發展。2007年肯、埃、坦三國占非洲經濟總量的比例分別為2.14%、1.27%和1.48%,至2016年該比例上升為3.09%、2.98%和2.15%。事實上,肯、埃、坦三國的發展所代表的是非洲非資源型國家的崛起模式,即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製造業發展等實現經濟增長,這種類型的國家還包括烏干達、盧安達等。

高速的增長與發展的落後

在非洲國家中,既有呈現或保持高經濟增長速度的國家,也有長期徘徊在較低經濟增速的國家。

2005年至2010年,全球年平均經濟增長率在7%以上國家共有30個,其中非洲國家11個,這些國家分別為衣索比亞、馬里、辛巴威、尚比亞、盧安達、安哥拉、烏干達、查德、馬拉維、赤道幾內亞和莫三比克;年平均經濟增長率5%至7%國家共36個,其中非洲國家9個,分別為迦納、坦尚尼亞、吉布地、剛果(金)、獅子山、布吉納法索和賴索托。

2011年至2016年,全球年平均經濟增長率在7%以上國家共13個,其中非洲國家5個,分別為查德、衣索比亞、象牙海岸、馬里、剛果(金);年平均經濟增長率5%至7%國家共30個,其中非洲國家12個,分別為坦尚尼亞、莫三比克、盧安達、尼日、吉布地、貝南、多哥、喀麥隆、肯亞、迦納、塞席爾和納米比亞。

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在全球經濟增長速度領跑國家中,「非洲軍團」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增長造成不利影響後,非洲多年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國家數量反而增多了,其中衣索比亞、坦尚尼亞等非資源型國家經濟增速常年保持較高水平,其經濟增長與發展已經形成一定模式。

非洲國家中,大部分經濟增長速度常年保持在3%至5%的中速增長區間。2005年至2010年,全球處於該增長區間的52個國家中,非洲國家有17個;2011至2016年間,全球處於該增長區間的52個國家中,非洲國家有18個。同時,在年均經濟增速0至3%的低速區間,2005年至2010年全球60個國家中非洲國家佔8個,2011年至2016年全球80個國家中非洲佔11個。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個別國家外,幾乎沒有非洲國家的經濟出現負增長。

在過去的十年中,非洲國家在全球經濟中高速增長經濟體榜單中頻頻出現,伴隨這種現象也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方面認為非洲大陸充滿希望,並將成為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而另一方面,非洲在持續多年的高速增長下,並未出現大量新興經濟體,貧困和落後依然制約著非洲的發展。這兩種看待非洲發展的觀點,其實都反映了非洲經濟的一些特點。

其一,非洲國家經濟發展有很大潛力。連續十餘年的時間中,在非洲不斷出現經濟增長的亮點國家,這無疑說明非洲具有高速經濟增長的潛力,能夠在內外部條件合適的時候爆發成為經濟高增速。

其二,非洲國家缺乏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從前文數據不難看出,2005年至2010年之間與2011年至2016年之間非洲實現高速增長的國家基本完全不同,這也意味著非洲經濟「熱點」並不固定。

其三,非洲缺乏將增長轉換為發展的能力。「增長」與「發展」之間既有聯繫又有區別,而非洲國家所面臨的困難在於,雖然實現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但這種增長往往由特殊因素驅動(例如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大規模戰後或災後恢復重建等),從而更多體現為增長數字而非可持續發展能力。

非洲石油出口國和石油進口國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機構的統計口徑中,將非洲國家劃分為石油出口國和石油進口國兩大類。這兩類國家的經濟增長情況往往反映了非洲大陸的經濟發展周期性特點。

非洲石油出口國包括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安哥拉、加彭、查德、剛果(布)、赤道幾內亞、南蘇丹。根據IMF預測,2019年非洲石油出口國經濟均將保持增長,各國增長率分別為阿爾及利亞2.7%、奈及利亞1.9%、安哥拉2.4%、加彭3.7%、查德2.8%、剛果(布)4.6%。但各國出口表現2019年預測則各不相同,其中,僅奈及利亞和剛果(布)能夠實現貿易盈餘,其經常性賬戶餘額佔GDP比重分別為0.4%和4.8%;其餘國家則呈現貿易逆差狀態,各國貿易赤字佔GDP比重的預測值分別為阿爾及利亞-9.7%、安哥拉-0.1%、加彭-1.9%、查德-5.5%。

在非洲石油進口國中,埃及、摩洛哥、突尼西亞、南非、迦納、象牙海岸、喀麥隆、尚比亞、塞內加爾、波札那、維德角、賴索托、模里西斯、納米比亞、塞席爾和史瓦濟蘭等國屬於中等收入國家,其中多數又以出口礦產資源為主。根據IMF的預測,2019年,其中保持高速經濟增長率的國家包括埃及(5.5%)、摩洛哥(4%)、迦納(7.6%)、象牙海岸(7.1%)、喀麥隆(4.5%)、尚比亞(4.5%)、塞內加爾(7%)。

除了上述國家外,其餘非洲國家屬於低收入國家。其中部分國家能夠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速,包括衣索比亞(9.9%)、肯亞(8%)、坦尚尼亞(5.3%)、烏干達(5.6%)、馬達加斯加(8.1%)、剛果(金)(4%)。但由於石油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這些國家的進口價格上漲將導致普遍的貿易赤字,各國經常性賬戶餘額佔GDP的比重分別為衣索比亞(-6.3%)、肯亞(-5.7%%)、坦尚尼亞(-6%)、烏干達(-9.5%)、馬達加斯加(-4.8%)、剛果(金)(-0.9%)。

應當看到,近年來非洲非資源性國家經濟增長保持了良好態勢。部分農產品出口國保持較高經濟增速,例如象牙海岸、塞內加爾、衣索比亞等均保持了6%以上的經濟增速;一些基本商品依賴進口但居於貿易樞紐位置的國家,例如模里西斯和維德角等,也都表現出較強的經濟增長能力,在旅遊、吸引外資及國內消費等方面表現較好。肯亞、模里西斯、烏干達等國以及中部、西部非洲經濟和貨幣聯盟的部分國家,都實現了對國內的利率、本幣匯率以及通脹率的有效控制。衣索比亞等國為促進經濟增長,還採取提高政府債務、擴大財政赤字等方式增加國內投資,以期利用能礦產品價格較低的時機加快農業和工業化進程。象牙海岸、衣索比亞、肯亞、盧安達、塞內加爾、坦尚尼亞等國實施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將促進經濟增長。

此外,能礦產品國家為應對大宗商品價格和需求下行所採取的應對措施也會促進經濟增長。奈及利亞匯率改革和減少能源補貼的政策有利於中長期本幣穩定,並在油價逐漸穩定的情況下會增加國內收入,促進政府公共支出上升和經濟增長,其鼓勵私營部門發展的政策也將逐漸發揮作用。迦納採取的緊縮財政政策有利於減少財政開支,穩定經濟以及恢復投資者信心。在礦產品價格上漲情況下,埃博拉疫情後的恢復重建將促進幾內亞、賴比瑞亞和獅子山經濟發展。莫三比克促進天然氣開發的有關政策也將有利於吸引投資進入。

非洲各次區域國家

非洲大陸幅員遼闊,從地理上可以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大次區域。山水相連也帶來了經濟發展方面的密切聯繫,因此從各次區域角度考察非洲國家的經濟狀況也非常重要。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的統計,非洲各次區域的主要情況如下:

東部非洲包括蒲隆地、喀麥隆、吉布地、厄利垂亞、衣索比亞、肯亞、馬達加斯加、馬拉維、模里西斯、莫三比克、盧安達、塞席爾、索馬利亞、南蘇丹、烏干達、坦尚尼亞、尚比亞、辛巴威等18個國家。2016年,東部非洲GDP總值為3209.71億美元,占非洲經濟總量的14.97%。東部非洲前5大經濟體分別為肯亞(705.26億美元)、衣索比亞(703.15億美元)、坦尚尼亞(488.6億美元)、烏干達(253.08億美元)、尚比亞(210.63億美元)。2016年,東部非洲的經濟增長率為4.8%,是非洲各次區域中最高的,其中增長較快的國家分別為衣索比亞(7.6%)、坦尚尼亞(7%)、吉布地(6.3%)、盧安達(5.9%)、肯亞(5.8%)。

南部非洲包括波札那、賴索托、納米比亞、南非和史瓦濟蘭5國。2016年,南部非洲GDP總額為3282億美元,占非洲經濟總量的15.31%。其中南非GDP總值為2954.4億美元,波札那和納米比亞分別為155.66億美元和109.47億美元。南部非洲2016年經濟增速僅為0.5%,各國經濟增速分別為波札那4.3%、賴索托2.9%、納米比亞1.1%、南非0.3%、史瓦濟蘭0%。

西部非洲包括貝南、布吉納法索、維德角、象牙海岸、甘比亞、迦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賴比瑞亞、馬里、茅利塔尼亞、尼日、奈及利亞、塞內加爾、獅子山、多哥等16個國家。2016年,西部非洲GDP總值5687億美元,占非洲經濟總量的26.53%。西部非洲前5大經濟體分別為奈及利亞(4046.49億美元)、迦納(427.94億美元)、象牙海岸(367.68億美元)、塞內加爾(146.05億美元)、馬里(140.02億美元)。2016年,西部非洲經濟增速僅為0.3%,其中增速較快的國家包括象牙海岸(8.8%)、馬里(7.9%)、幾內亞(6.6%)、塞內加爾(6.5%)、獅子山(6.1%)。此外,布吉納法索、幾內亞比索、尼日、多哥、貝南的經濟增速也都在5%以上。

北部非洲包括阿爾及利亞、埃及、利比亞、摩洛哥、蘇丹和突尼西亞6國。2016年,北部非洲GDP總量為7003.5億美元,占非洲經濟總量的32.67%,其中埃及、阿爾及利亞、摩洛哥3國的GDP總量分別為2701.44億美元、1590.49億美元、1036.07億美元。2016年,北部非洲的經濟增長速度為3.4%,埃及、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蘇丹的經濟增速分別為4.3%、3.4%、3.3%和3%。

中部非洲包括安哥拉、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布)、剛果(金)、赤道幾內亞、加彭以及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等9個國家。2016年,中部非洲GDP總額為2252.12億美元,占非洲經濟總量的10.51%。安哥拉、剛果(金)和喀麥隆為中部非洲前3大經濟體,其GDP總量分別為1069.18億美元、403.37億美元和322.17億美元。2016年,中部非洲的經濟增長率為0%,為非洲最低。其中,中非共和國、喀麥隆和加彭分別實現了4.5%、4.5%和3.2%的增長,而安哥拉、剛果(布)、查德和赤道幾內亞則為負增長。

文 | 智宇琛 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所南非研究中心副秘書長

編輯 | 楊海霞

設計 | 姜靈枝

製作 | 黃碩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投資參考 的精彩文章:

騎行非洲的攝影師

TAG:中國投資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