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看完這部動漫,一些人跟自己的身體戀愛了,一些人開始想學醫了

看完這部動漫,一些人跟自己的身體戀愛了,一些人開始想學醫了

暑假的到來,一部叫做《工作細胞》的日本動漫在眾多動畫作品中創造出了獨特的口碑,你可能會在視頻網站的彈幕上看到:「血小板好萌」「白細胞小哥哥好帥」這樣的觀眾評價。這些平時出現在生物書上的辭彙為什麼能用「萌」和「帥」去形容?這要從日本動漫的擬人化傳統來講。

話題:我的細胞在我體內談戀愛

這部動畫的原作者是清水茜,從2015 年開始在講談社雜誌《月刊少年SIRIUS》上連載,故事講述的是在人體內,一個非常路痴的新手紅血球小姐,一位負責維持體內健康的白細胞先生以及各種體內細胞擬人化的職場日常。

紅細胞小姐。

作者的設定中,紅血球就像快遞員一樣,每天把營養、氧氣運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並把二氧化碳運往肺部呼出,紅血球的衣服也會根據路線的不同更換明亮的紅色(動脈)和偏暗的紅色(靜脈)。白細胞就像身體的衛士,針對細菌進行吞噬和消滅。血小板以可愛的小孩子的外形出現(真實的體積也較小),日常負責搬運凝血因子止血凝血和進行血液道路施工。

細胞工作的日常運行也都按照真實的情況進行設定,例如毛細血管狹窄,靜脈禁止逆行,用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交通和公共標識來標識身體的自然運行,讓人一目了然。正是這種基於真實性的擬人,才讓人感覺到,原來冷冰冰的生物學概念,或者原本無法用肉眼觀察的人體工作狀態,也可以用這樣輕鬆簡單的故事去了解。

萌萌的血小板。

每個細胞都有獨特的性格設定和時尚帥氣的人物外形,配合「擦傷」、「傷風」、「感冒」這種日常疾病導致的戲劇衝突,讓《工作細胞》一開播就引起了觀眾的注意,併火速成為7 月最受歡迎的新番動畫之一。不少人都感嘆著說,人都還單身著呢,想不到自己體內的細胞都開始談起了戀愛。


創作:萬物皆可萌化的創作腦洞

清水茜作品《工作細胞》以及同一世界觀的《不工作細胞》《工作細菌》都是把人體中常見的細胞、細菌等生物名詞,設定為觀眾更容易理解的人類來展開故事。這樣的創作手法,就是在二次元被譽為「萬物皆可萌化」的擬人化創作。

擬人(Personification),顧名思義,原意是一種修辭方法,把非人類的物(包括物體、動物、思想等)人格化,將這些對象運用擬人的修辭方式,變成和人一樣具有動作和感情的存在。擬人作為一種修辭或創作的手法,在古今中外文化的創作上,有著極為廣泛的運用。如「羌笛何須怨楊柳」這樣優美的古詩詞,到《魔戒》《變形金剛》等奇幻科幻影視作品,或者民俗中的「老鼠娶親」「狐狸嫁女兒」這樣的有趣故事,無一不是運用了擬人的方法。

左圖是《獸娘動物園》中的藪貓形象,保留了一些野生動物特徵。右圖為自然界中的藪貓(圖/視覺中國)

但如同《工作細胞》這類二次元擬人化創作,則是在擬人修辭的基礎上,把非人類的物的人格化加強,直接包含人類的外表、性格、思想、人際關係等立體設定。雖然都叫「擬人」,但擬人修辭並不等於擬人化創作。兩者之間的分別,如果用受歡迎的童話故事小紅帽作為示例,原作故事將大灰狼變成會思考,用謊言欺騙小紅帽,並且會說話的設定是擬人修辭,而把大灰狼重新設定為狡詐,喜歡謊言和欺騙,代表貪婪的一個具體的人類角色則是擬人化創作(或許還是會保留部分狼的元素,例如尖牙,耳朵和尾巴)。


目的:拉近距離,增進了解,挖掘萌點

「拉近距離,增加了解,挖掘有趣的萌點」正是擬人化的最終目的,把諸如國家歷史、鑄造刀劍、軍事艦隊這種冷冰冰的東西變成有性格的人物和讀者、觀眾有互動,使得這些原本嚴肅刻板的內容一下子有了更廣大的受眾。

日本擬人化風潮中出現了不少現象級的作品,如2015 年上線的策略卡牌遊戲《刀劍亂舞》,雖然遊戲本身可玩性尚可考,但憑藉出色的擬人化人物引發了人氣,遊戲里把很多原本非常冷僻的歷史刀具擬人為個性鮮明、外表帥氣的刀劍男士,配上大牌的配音聲優,讓一些玩家粉絲們自從迷上擬人化的刀劍,連原本枯燥乏味的歷史和相關的人物都倒背如流。

中國手游《食之契約》中的綠豆湯擬人。

2017 年1 月放映的3D動畫《獸娘動物園》憑藉逆天級的話題性成為當季1月新番的黑馬,在現實中獸娘和東武動物園合作,以擬人化的動物娘來讓參觀者更加親近動物,發生了連園中著名企鵝葡萄君也喜歡上動漫中的企鵝擬人形象的動人故事。

在「萬物皆可萌」的指導思想下,還有把鋼鐵戰艦娘化擬人的《艦隊Collec?tion》,把不同的炭萌化擬人的《備長炭》,將熱兵器槍支擬人的《千槍士》或者用於推廣本地農產稻米的擬人作品層出不窮。通過「擬人化」創作這種二次元群體喜聞樂見的方式,許多原本無人問津或缺乏關注的物和文化得到了更多關注。


警惕:擬人化包裝下的糖衣炮彈

雖說擬人化創作有著各種優點,但也並不是百利而無一害。許多有爭議的物所附著的歷史,是很難用輕鬆或戲謔的態度看待的。例如日本的《艦隊Collection》主題中是日本二戰中的軍艦,其中不少都帶有濃厚軍國主義思想的元素,雖然許多國內玩家有相當明確清晰的認識和底線,但也有不明真相的人認為「只要萌就是正義」。擬人是否會消弱人們對戰爭殘酷性的認知,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問題。

《千槍士》海報,擬人化的槍支。

《千槍士》中涉及的武器部擬人,也有不少在戰爭中作為主力的軍備,關於「武器並沒有錯,是使用的人的錯誤」和「武器本身就代表戰爭原罪」的辯論也是從未停歇。所以在擬人化目標的選擇上,還是需要深思熟慮,並不是一味地可愛萌,帥氣就好了。

擬人作品大熱帶來的擬人熱潮泛濫,也有不少的的商業模仿者根本沒有露出頭就被人遺忘。擬人,說到底只是眾多創作方式中的一種,也是腦洞大開中的狡兔一窟,在創作命題中其實有許多的拓展方式:「性別轉換」、「 獸化」、「 人外化」、「校園化」……創作者應該不斷地挖掘,發現新的創作形式,擬人化並不是成功作品的唯一捷徑。


擬人化在中國:愈加具有本土性和現代性

回到中國的二次元世界,擬人是否存在呢?除了喜羊羊、熊出沒這類用擬人方式表現的小動物卡通,是否還有其他的擬人化創作作品呢?這些擬人和日本的運用有什麼差距?

在某篇影評中有人提出,在《工作細胞》誕生的若干年前,國內就有類似的擬人作品——《藍貓淘氣三千問》系列的《健康特攻隊》,裡面將人體器官和疾病進行了擬人化處理。這是非常有創意的嘗試,據悉該作品還由北京協和醫院提供了健康醫學專業知識的支持。不過,這部作品雖然是用了擬人化的方式將病菌、變異體、器官進行了人格化的加工,但還是沒有跳出以往的小動物故事固有框架,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擬人化創作的人類角色,也不具有現實的投影。

左圖為@Akiyako_秋也子根據「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繪製的擬人化作品。由作品版權方兩點十分動漫供圖

中國卡通動畫中的擬人與擬人化創作分別並不僅僅在於形象,而是卡通動畫中的擬人往往目的性很強,希望說明一個道理或者科普一些知識,並不是以人為主。而擬人化的作品則相反,著重於塑造人物,故事一般都相當的日常,內容也不教條,更不會嘗試去科普或者教育,擬人化角色是讓觀眾讀者喜歡上創作後的人物,從而產生想要了解的求知慾,去主動了解擬人化人物背後的故事。

在遊戲行業,需要大量的角色和玩家互動,國內手游中擬人化創作有不少佳作,例如食物擬人的《食之契約》,金庸武俠作品中武器擬人的《夢間集》;軍武擬人《少女前線》雖然在概念上均沿用了日本的擬人化創作,但無論是原本的物件緣由,人物性格設定,外形設定,或者故事玩法,都有了自己的特色。

國內的同人創作方面,擬人也有著非常有趣的作品,例如參考國家擬人的城市省份擬人,綠壩娘擬人,前不久央視播出的《國家寶藏》介紹了九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看得人大飽眼福,極有創意的畫手也將國寶進行了擬人化創作。這類融合了原物歷史積澱和現代化性格表現的擬人,是擬人化創作在結合中國特色文化之後產生的碩果。

作者:畢李李(漫評人)責任編輯:阿爾法醬圖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Fun娛樂 的精彩文章:

這部豆瓣高分電影,把家庭片拍成了末日災難公路片
除了朱雨辰媽媽,這節目還有啥問題?

TAG:新京報Fun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