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數字貨幣交易所的機會在哪裡?

數字貨幣交易所的機會在哪裡?

First mover isn』t what』s important — it』s the last mover. Like Microsoft was the last operating system, and Google was the last search engine.

做第一個,不如做最後一個。就像微軟是最後一個操作系統,而谷歌是最後一款搜索引擎。

矽谷大牛 Peter Thiel 在斯坦福創業公開課上說的這句話,被科技圈創業者奉為圭臬,讓人們相信,巨頭總會被顛覆,來者繼往開來。

就像今天的數字貨幣交易所大戰。

從OK、火幣、幣安,再到 Fcoin 等平台快速崛起,讓我們覺得,莫非交易所還有機會?

在這篇文章里,Odaily星球日報嘗試回答這些問題。信息量略大,先拋出文章邏輯:

先簡單梳理行業交易所行業目前戰局。

交易所運營似乎不賺錢,為什麼有前仆後繼者?

存量市場的機會——大交易所的壁壘究竟是什麼?

增量市場的機會——交易所行業最大的問題在哪,下一波在哪?

交易所大戰的下一戰場是什麼?


戰局:頭部Fcoin崛起,尾部千所混戰

旁觀者以為格局已定,鯰魚卻在此時出現。

六月未央,Fcoin帶著交易即挖礦而來,僅用 15 天交易量就超過第二至第七名總和,暴漲至全球第一。雖然 Fcoin 並非是第一推出交易即挖礦,卻是第一個帶火這個概念的交易所。

然而,為了應對交易即挖礦,OK 和幣安不得不用迅速招架、反擊。OKEx 宣布啟動數字資產交易所開放共贏計劃,正式宣布介入交易即挖礦模式。幣安也於 6 月 21 日晚發公告宣布Binance數字資產交易所聯盟計劃,打造 1000 家「交易即挖礦」交易所。這些無不顯示了頭部交易所對這波「攻勢」的重視,也反映出行業的變幻莫測。

Foin 出現,頭部平台看到「危」,長尾平台看到「機」。

看似大片虧損,為何仍是兵家必爭之地?

新進場的交易所在增加,但並非全都採用「交易即挖礦」。

這給了行業新的獲客的賺錢方式,在這之前,媒體曾經報道的交易所上幣費+手續費+割韭菜的「暴利」,在新進者湧入+熊市漫漫的背景下,早已成為過去。

我們可以來算一筆賬,只靠開交易所賺錢,起碼要有多少交易量才能盈虧平衡?

據業內人士測算,基礎的撮合清算 + 錢包系統的開發,直接從基礎服務商購買的大約需要數百萬元。

新加坡區塊鏈技術服務商 ChainUP 創始人兼 CEO 鍾庚發告訴 Odaily星球日報,他們會為客戶提供幣幣交易系統、OTC 系統、期貨合約系統等。後續運營「至少至少」需要 10 人團隊,包括二次開發、運維、商務、客服等。

Odaily星球日報從交易所服務商 MasterDax了解到的也類似,不過運維團隊的人數就比較飄忽。MasterDax 創始人李成表示,系統交付之後客戶如果要好好運營一家交易所,一般需要 30-50 人,這也是大多數中小交易所的團隊情況;但老牌交易所云幣網在最艱難的時候,僅靠老貓和邱亮兩人支撐到了 ICO 崛起的輝煌。

後續運營如果僅靠手續費,鍾庚發和李成均表示一家交易所大概日交易量「5000萬」(人民幣)就能盈虧平衡,幾萬用戶就能支撐一家交易所。

在大部分中小交易所都依靠機器人或做市商提供流動性的今天,達到這個量的交易所是行業的少數,絕大多數交易所的生存現狀就像何一說得那樣。星球日報了解到,即便是某些大交易所,由於成為了黑客的攻擊的中心,交易所業務也是「入不敷賠」。

在「主營業務」利潤寡淡的情況下,如今湧現行業玩家眾多,主要有以下原因:

1、前期籌備需要一定時間,直至今日上線。交易所行業在初期確實有很多利潤空間和機會。有業內人士表示,「現在已經晚了,原來最好的機會是九四之後」。幣安正是在當時快速跟進,收穫了一波紅利;可惜對於九四之後才看到機會的創業者而言,選擇自行開發系統的,起碼需要幾個月,跟進得慢的只能是失之交臂,更別說在幣安崛起才看到機會的人。

2、交易所的門檻較低,技術服務商更進一步降低了門檻。區塊鏈行業中,最為成熟的是挖礦、錢包和交易所,前兩者有一定技術壁壘,做項目靠 PPT 融資的時代已逝,對於想進入區塊鏈行業的人而言,交易所屬於門檻低+來錢快,無疑是一個還不錯的選擇。

3、交易所幾乎是產業鏈的頂端,在行業中佔據極大話語權。交易所主營業務本身可以不賺錢,依靠其在行業中的位置可以找到其他的盈利模式,比如投資,或以交易所作為底層做遊戲等。「每個人都不想被割」,尤其對於項目方和資方而言。李成透露,資方是 MasterDax 的重要客戶類型之一,他們對虧損並不在意,「孵化了大量項目,有那麼多產業」,交易所已成為了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一位幣圈老人揭示了行業的秘密:

交易所肯定是做到最大最爽。在傳統金融行業交易所要中立,但是幣圈講的是話語權,比如媒體、資本,交易所做大了之後有無數種盈利方式。

4、「交易即挖礦」給了交易所平台幣一定使用場景,讓發平台幣不僅是頭部交易所的專利,給交易所盈利帶來新場景。原來的交易所依靠上幣費、手續費、尾部盈餘等賺取收益,即便能與項目方一起共享收益,也只能從中分極小一杯羹,「交易即挖礦」相當交易所自己就是「項目方」,通過回購等手段做市值管理和賺取收益。正如鍾庚發所言,「交易即挖礦」靠平台幣升值賺錢,只要其所釋放的成本和散戶進來的速度能獲得平衡,就是良性的循環。所謂控制成本即控制幣價和幣的產量,讓其上漲適中,避免暴漲暴跌。

火幣創始人李林的看法有點類似,他認為交易即挖礦只是一種早期營銷模式,相當於把整個平台的未來收益分給早期的貢獻者,這種模式確實不具備持續性。他還表示,這種模式應用不好會成為用戶很大的危害,如果交易所未獲得良性成長,風險巨大。「你要有非常巨大的能力來把控風險,要非常強的能力,在短時間內取得快速的發展,抓住交易挖礦的有效期,讓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交易所。」

至於大交易所「自身」為什麼不跟進「交易即挖礦」,業內人士認為是「不能而非不為也」。由於「交易即挖礦」需要依靠幣價升值賺錢,BNB等平台幣本身的幣價已遠超其本身的價值,難以繼續拉升。

5、從業者認為格局未定,交易所行業還有機會。從存量市場中看,新玩法也許能爭取現有用戶。從增量市場上看,橫向交易所在全球範圍內的滲透率有待提高;縱向交易所的玩法在分化,衍生品、挖礦、主打不同主網的交易所層出不窮,探討新的盈利模式。具體這兩個市場的機會我們將在下面兩部分討論。

由於上述不同的盈利方式存在,其實某些小交易所只要有一定用戶,都可能找到出路。鍾庚發總結,交易所還處在行業早期,整個行業還有很大發展潛力。


數字貨幣交易所的護城河是什麼?

上面說了,兵家必爭,皆因有機會,我們先討論存量市場的機會。

爭奪存量市場就得與現有巨頭搶食,這引出了一個問題:現有大交易所的護城河是什麼?

首先,交易所的護城河是技術嗎?很多自建系統的團隊可能會這麼說,但現實是:不再是了。

確實,能夠承載日均交易量千萬級、億級、十億級或以上的後台交易系統,完全不是同一回事。鍾庚發表示不同交易量所用到的撮合技術也可能完全不同。雲幣前 CTO 也表示,其難度是非線性增長。因此,他表示,Fcoin 上線「交易即挖礦」之後,後台系統能承載如此驚人的交易量,說明其團隊在前期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數家交易所在上線了「交易即挖礦」之後系統卡頓或崩潰。

李成認為,確實交易所從 0 到 1 是很難的,交易所分為交易層、應用層和撮合數據層,每一個服務需要有一個獨立的伺服器運營,IT技術投入特別大。這也是為什麼早期交易所能形成壁壘,但技術服務商的出現徹底降低交易所的技術門檻。

況且,大部分的中小交易所,根本沒有遇到因並發太多而崩掉的機會,目前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營銷和獲客還是目前最大的難題。

再說到交易深度,目前可能是大交易所的壁壘之一,但很快也將不會是。

那大交易所的壁壘究竟在哪裡?鍾庚發總結了三點:品牌、資金和人才、對行業的理解。

品牌實際上降低了獲取用戶和交易深度的成本;資金和人才允許大交易所可以嘗試「燒錢」嘗試各種玩法和生態布局,以鞏固自身地位,後續發展趨同,火幣和 OK 今天所做的布局,Fcoin 未來也會做;對行業理解說得是大交易所更清楚交易所行業的必經之坑,他們對意外情況的應對更為嫻熟。

BiUP 創始人 CEO 劉勇補充,類比傳統金融業,未來牌照可能也會成為交易所門檻之一。不過,幣信副總裁熊越認為,牌照只能存在於「法幣」交易市場,目前全世界範圍內擁有數字貨幣交易所資質的大交易所沒幾家,大多是幣幣交易;「幣幣交易所」是各國監管難以觸及的,從這個維度說,幣幣交易所並無牌照門檻。

上面的三點看起來和傳統大公司別無二致,幣圈同樣遵循商業邏輯。只是公司崛起與倒下的速度在加快。

因此,交易所的競爭是沒有盡頭。

「交易所沒有護城河,用戶也是沒有忠誠度的,就是體驗。」熊越沉浸行業已久,目睹過最早的大交易所Mt.Gox,繼而是BTCC、OK 和火幣,到今天的幣安和 Fcoin。「交易所做大了之後會建立起一套你看起來很大的壁壘,其實都是很脆弱的。」

換言之,下一個 Fcoin 隨時可能出現。

新機會在於新模式。像傳統互聯網一樣,顛覆你的可能是你看不起、想不到的玩家和模式。

Fcoin 就帶著「區塊鏈版拼多多」模式攪動著這個看似三足鼎立的格局。李成表示,技術和交易深度無法為你帶來用戶,未來也不會是交易所行業的門檻。「我們認為,未來交易所的差異點就在用戶體驗和玩法。」

新模式甚至可能意味著增量市場。就連當初的幣安,也是憑藉「幣幣交易」的模式一舉成功。


行業痛點與機會:如何獲取增量用戶?

增量市場,是行業目前最大的問題——交易所數量不斷增加,用戶規模不見增長。

反觀數字貨幣市場發展歷程,交易所行業緊隨數字貨幣市場周期,幣價漲時大批進場,行業百花齊放;低迷時韭菜退場,從業者艱難度日,2014 年底 2015 年初行業低迷時,交易所相繼倒下,雲幣網艱難支撐。

每次行業大火會帶來新的「標的」和新的「投資者」。比如區塊鏈 1.0 時期的各種分叉幣,2.0 時期的各種應用型項目,帶來信仰者,也帶來投機者;帶來古典投機圈的「傳銷者」,也帶來古典互聯網的「創業者」;當然免不了各種網紅和 KOL 的助力。

目前,行業最大的問題是,所有交易所,都只不過是在爭奪存量市場。更大的機會,應該在增量市場。

各個交易所之間的用戶可能都是同一批。曾經幣安憑藉抓住了 ICO 的增量用戶,而今天的 Fcoin 戰績驚人,搶的也是存量。何一也指出:「交易所現在其實不是同質化競爭的問題,而是整個行業熱度在降低。」今天,二級市場正熊,項目鮮有落地,行業監管未明朗。

行業用戶的增長正在放緩,此時就像李林說的:「市場低迷的時候,大家互相搶奪有限的用戶量。」相反應該更多會專註於如何開拓新的市場,而不是思考用什麼更好的模式從很小的市場中搶更多的行業用戶。

說到底,繼區塊鏈 1.0 和 2.0 之後,最大的增量市場應該是 3.0 ,但受底層技術所限該時代或在十年之後。在這之前,交易所更關注以下兩件事:

在以交易所聯盟等方式抵禦和攪局「交易即挖礦」的模式之外,大交易所更發力的是布局海外市場,這很可能是下一波紅利所在之地。無奈出海是個永遠的難題,中國企業由於數字貨幣二級市場發展較早,在技術和資金上領先,可在用戶體驗和運營卻難以勝過本土化團隊。自然,數字貨幣交易所出海最終的模式很可能跟「螞蟻金服」出海的模式類似:主要以資金和後端技術為主,很難以直接接觸用戶。在這件事情上,交易所技術服務商已經在跟「大交易所」競爭,對於當地交易所運營商來說,技術服務商無疑在角色更為中立。

另一波紅利可能來自於主流市場的政策/牌照。目前,大型的機構資本無法進入該市場原因有二:一是盤子不夠大;二是市場不合規。比特幣規模逐步加大,美國已開始頒布數字貨幣交易所資質。Coinbase 是現在唯一拿到牌照的交易所,據說傳統金融巨頭也有意申請,一旦成行,進來的資金規模不可同日而語。

雖然存量市場機會仍在,但從行業的發展來說,無疑更應該擴展增量市場。


交易所大戰的下一戰場什麼?

說完交易所存量與增量市場的機會,我基於如今觀察和新出現的項目,總結一下對未來的一些判斷:

交易所格局未定,用新模式突圍現有市場,等待增量機會。

Fcoin 是存量市場的鯰魚,幣安是增量市場的勵志故事。

行業競爭愈發激烈,新模式能搶奪現有市場,也能在新市場到來時抓住機會;Fcoin 引爆了交易即挖礦的新玩法後,有大量交易所正在嘗試新玩法,比如「鎖倉即挖礦」、「參與即挖礦」等。幣昇表示,鎖倉即挖礦是希望用戶在熊市中在交易所中鎖倉大幣種,還能獲得一定收益,牛市時則可能在此交易。

以垂直場景押注未來也是一種嘗試。主打衍生品的比如方圖和 JEX;主打海外市場的 BitAsset 和 MasterDax 2.0;甚至押注特定公鏈幣種,基於對 EOS 的看好,Chaince 就垂直於 EOS 生態。

去中心化交易所短期受公鏈性能所限難以崛起,但有其利基市場。據 coinmarketcap,iDEX 和 DDex 交易量位列前二,比特大陸孵化的 DEx.top 的勢頭也不錯。Odaily星球日報採訪了 DEx.top 聯合創始人,她坦言目前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流動性確實難以比擬中心化交易所,但這個利基市場會長期存在,而且其可能代表著未來。

如果底層公鏈或跨鏈技術得到突破性發展,鏈上交易的速度瓶頸可能會得到解決。況且,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並非截然對立,DEx.top 就以鏈下撮合,批量鏈上清算的模式提高了性能,側鏈也有可能是一種解決方案。公鏈擴容路漫漫,更為交易所的未來添上一些想像空間。

流動性被分割,共享深度/聚合符合用戶需求。

最近各種「跨所交易」的模式開始出現: BIUP 等聚合交易所幫用戶直接跨所交易;三大交易所的交易所聯盟計劃;技術服務商推出的交易所 SaaS 產品。

1、多個孤立的交易所分割了流動性,不利於用戶體驗也導致莊家很容易控盤和操盤。幣昇交易所創始人劉樂回憶:「今天這個局面在上個世紀的時候也出現過,那時中國第一次出現證券的概念,有一百多個交易所,是全世界最多的。」他認為真正能代表未來的交易所模式是雲交易所。

2、在大交易所推出的開放交易所計劃中,中小交易所就像是前者的二級分銷商,相反,他們面對「雲交易所」可能更有議價權;加上這些「雲交易所」 初期不收費用只要分成,門檻遠低於大交易所聯盟,而且不會保留任何用戶數據。所以對於中小交易也有吸引力。

大多數交易所希望自給自足,雲交易所難以取代大交易所,但有可能會佔有一席之地。從 Odaily星球日報採訪的情況來看,已有的交易所加入大交易所聯盟的可能性不太,畢竟已有自身系統,他們也不太想依附於大交易所。節點資本創始人杜均還直接表示,用三大交易所的 SaaS 系統就是把「命根」交在別人手裡。

不過,一旦大交易所的品牌或牌照優勢形成,並非能輕易撼動。前面也說了,大公司畢竟有一定商業優勢;未來不同地區依然會有當地的交易所龍頭。

流量、優質資產、監管三大驅動因素在變,交易所行業終局遠未到來。

只能說未來格局可能是:全球/各國有數家頭部交易所 + 細分市場頭部 +  大交易所聯盟與長尾 SaaS。

感謝  Chainup CEO  鍾庚發、 MasterDax 創始人李成、BIUP 創始人劉勇、Chaince 創始人吳子臻、expread.io CEO Leo Liu、幣昇創始團隊、YEX 交易所團隊、幣信副總裁熊越、DEx.top 團隊,以及在採訪過程中提供幫助但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

來源:星球日報,巴比特資訊經授權轉載。

作者:盧曉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巴比特資訊 的精彩文章:

五所大學提供數字貨幣相關課程
中心化問題突出,評級機構Weiss Ratings將EOS評級將為B

TAG:巴比特資訊 |